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茶香里的文化密码——读秦牧散文《敝乡茶事甲天下》1

(2025-06-17 05:00:14)
标签:

读书

茶香里的文化密码——读秦牧散文《敝乡茶事甲天下》1


敝乡茶事甲天下 秦牧

 

有人要编一本关于酒的文化的书,向我约稿,我敬谢不敏;而当有人要编一本关于茶的文化的书,向我约稿时,我就欣然应命。这倒并不是因为我想“抑酒扬茶”,而是由于我对饮酒是外行,而对饮茶之道则颇知奥妙,不但有话可说,而且介绍介绍觉得义不容辞。为什么?因为我的家乡潮汕一带,品茶的风气最盛,真可谓:“敝乡茶事甲天下。”我从小在这种风气的熏陶下,自然对品茶就懂得点门道了。关于潮汕茶风之盛,可以从下面系列的故事中见其端倪:

  故事之一,是关于因饮茶而倾家荡产的传说:有个乞丐到一门大户人家乞讨时,不要钱,不要米,而恳求给一杯好茶。主人是个品茶高手,就着人送一杯好茶到门口,乞丐品尝,却说:“这不过是很平常的茶罢了。”主人听了大惊,立刻吩咐妻子冲了一杯最好的茶,命人送了出去。乞丐喝后评论说:“这是相当好的,不过仍只能算第二等。”并问泡这茶的是不是某姓的娘子。主人听了更惊,就亲自到门前会他,盘诘之下,才知道这乞丐从前原是豪富。因爱好品上等岩茶(旧时最上等的茶叶,有卖到百两银子以上一斤的)而逐渐中落衰败,妻子也已离散,现在沦为乞丐,身上仍带着一个古老的茶壶云云。那个妇女,正好是现在这家主人续娶的妻子。主人震惊之余,只好呆望着这个乞丐飘然远去了……

  故事之二,是关于茶家对水质的鉴别的。一个善于品茶的老妇命令她的儿子到某处山泉取水,泡功夫茶。儿子因嫌路远,就到附近朋友家座谈,顺便灌满一瓶自来水带回来。谁知泡好茶后,老妇一品味,立刻笑骂道:“小孩子欺骗老人,这哪里是山泉水,这不过是自来水罢了。”

  故事之三,是关于以茶会友的。有个潮汕人出差到外地去,遗失了银包,彷徨无计的时候,漫步河滨,刚好见到有几个人在品“功夫茶”,便上前搭讪,要了一杯茶喝之后,和那几个老乡聊起茶经来。这几个立刻引为同调,问明他的困难后,纷纷解囊相助,并结成新交了。

  故事之四,是嘲笑不会喝茶的人的。有个男人,买了好茶叶回家,要妻子“做茶”。妻子是外地嫁来的,不懂喝茶,竟把茶叶像烹制针菜一样煮了出来。那男人大怒,动手就打。吵闹声惊动了邻里,一个老太婆过来解劝,抓了一把煮熟的茶叶到口里,咀嚼了几下,不懂装懂地说:“不是还好么!只是没有放盐罢了。”那男人听了,才知道天下还有第二个不懂喝茶的人,不禁转气为笑,一场风波也就平息。

  故事之五,是关于品茶师傅舌头的灵敏度的。“十年动乱”之前,一连有好几年,福建驻广州的茶叶公司每年都要请我们一批爱喝茶的人品尝一次各式名茶。那些泡茶的里手不仅擅泡茶,而且品茶更是术参造化。他们受雇于茶叶公司,负责评定茶的等级,对一杯杯茶水只要稍微一呷,就可以断定是哪一类茶叶中的哪一级。要是把两三种茶,譬如乌龙、龙井、普洱一起泡,他们也可以分辨出来。这些茶叶师傅,大抵出身就是潮汕一带旧日的绅商人家子弟。家道中落了,他们就靠那根神妙的舌头营生了。

  ……

  像这一类关于品茶的故事,流传于潮汕各地。我本来还可再写几个,但是用不着了,仅仅这么几个,也很够反映敝乡品茶风气盛况的一斑了。

除了品茶故事,还有和茶有关的许多谚语,如“茶三酒四溜达二”

(喝茶最好是三人,饮酒最好是四人,结伴溜达最好是二人),“没茶色”(譬喻事情做得不漂亮),“收人茶礼”(接受婚姻聘金)等等就是。

  如果有人以为讲究品茶的,只是有钱人家,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汕头,常见有小作坊、小卖摊的劳动者在路边泡工夫茶,农民工余时常几个人围着喝功夫茶,甚至上山挑果子的农民,在路亭休息时也有端出水壶茶具,烧水泡茶的。从前潮州市里,尽管井水、自来水供应不缺,却有小贩在专门贩卖冲茶的山水。有一次我们到汕头看戏,招待者在台前居然也用小泥炉以炭升火烧水,泡茶请我们喝,这使我觉得太不习惯也怪不好意思了。那里托人办事,送的礼品往往也就是茶。茶叶店里,买茶叶竟然有以“一泡”(一两的四分之一)为单位的,这更是举国所无的趣事。

潮州人连在筵席上也不断喝茶。不是在餐前餐后喝,而是在上几道菜之后,就端上一盘茶来,然后,再上几菜,又喝一次。餐前餐后喝茶,更是不在话下的事了。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的是“贾宝玉品茶栊翠庵”。里面讲到妙玉请黛玉、宝钗喝茶,用的茶具古色古香,上面刻着篆隶文字,冲茶用的水是从前贮藏的“收的梅花上的雪”。妙玉还向跟着进来品茶的宝玉这样发议论道:“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这一回中细致地写了品茶的全过程。潮汕人喝功夫茶,可以说正是重现了这一过程。端的是“中规中矩”、“遵古法制”,除了喝茶并非极有节制的以寥寥一两为度,而是不断地冲,不断地“品”外,其他的情景大致可以从《红楼梦》的这一章中想见其梗概了。

 


茶香里的文化密码——读秦牧散文《敝乡茶事甲天下》1




【读与评】

秦牧先生的散文《敝乡茶事甲天下》如同一壶醇厚的潮汕功夫茶,初读只觉故事生动有趣,细品后方能领略其中深厚的文化意蕴。透过五个看似平常的饮茶故事,先生不仅展现了潮汕地区独特的茶文化,更揭示了一种渗透于市井生活的精神追求——在最平凡的日常中寻找极致的雅致,在最普通的饮品里寄托深沉的情感。

潮汕人对茶的痴迷程度令人惊叹。那个因品上等岩茶而倾家荡产的乞丐,宁可沦为乞丐也不愿放弃对好茶的追求,这种看似极端的例子恰恰反映了茶在潮汕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茶不是简单的解渴之物,而是一种值得为之付出全部的精神寄托。老妇能辨别出自来水与山泉的差异,品茶师傅能准确判断茶叶的等级种类,这些“特异功能”背后是代代相传的品茶智慧与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潮汕人将“品”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品的不只是茶的味道,更是生活的滋味。

尤为动人的是潮汕茶文化所体现的平等精神。先生特别指出:“如果有人以为讲究品茶的,只是有钱人家,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路边泡茶的小作坊劳动者,休息时围坐品茶的农民工,甚至上山挑担的农民随身携带茶具——这些画面打破了“雅文化”专属社会精英的刻板印象。潮汕茶文化告诉我们,精致生活并非权贵的专利,普通劳动者同样可以在粗粝的生活中开辟出一方优雅的精神天地。这种市井中的风雅,这种劳动中的诗意,构成了中华文化最动人的底色。

潮汕功夫茶还是一种独特的社交语言。那个因茶结缘、获得帮助的旅人故事,生动展现了“以茶会友”的文化功能。在潮汕,茶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身份认同的密码。不认识的人可以因一杯茶而成为知己,有了“茶缘”便有了“人缘”。这种通过共享味觉体验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结,比许多浮于表面的社交方式更为深刻持久。而“茶三酒四溜达二”的民间智慧,则凝结了中国人对人际距离的精准把握。

将潮汕功夫茶与《红楼梦》中妙玉品茶的场景相提并论,先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文人雅士的精致茶道与市井百姓的日常饮茶,在精神内核上竟如此相通。妙玉“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的高论,与潮汕人不断冲泡、不断品饮的习惯看似矛盾,实则都是对茶作为一种精神符号的尊崇。不同的是,文人雅士的茶道是刻意营造的仪式,而潮汕人的功夫茶则是自然融入生活的仪式感——后者或许更接近茶道的本真意义。

掩卷沉思,潮汕茶文化给予当代人诸多启示。在一个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潮汕人依然保持着慢品一杯茶的从容;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他们仍珍视那些不能用金钱衡量的感官体验与情感交流。这种文化态度无疑是对现代性单一叙事的一种抵抗,提醒我们在奔忙的生活中不要丢失品味生活的能力。

茶,这一片小小的绿叶,在潮汕人的生活中承载了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到人际交往的媒介功能,再到精神世界的寄托,潮汕茶事确实堪称“甲天下”。而先生以举重若轻的笔触,将这些深刻的文化观察寓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之中,正是大师手笔。读完此文,我不禁也想泡上一壶好茶,在氤氲茶香中细细品味这人间至味,以及它背后那个厚重而灵动的文化中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