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华
金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3,747
  • 关注人气:7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叶之思——读熊佛西散文《北平西山的红叶》

(2025-05-29 04:47:12)
标签:

读书

红叶之思——读熊佛西散文《北平西山的红叶》


北平西山的红叶 熊佛西

 

顷接方镇华先生函,谓明日适为重阳,请约寿昌史同到隐山一观红叶。

啊,又到重阳了。这是多么美丽而富诗意的日子!虽古人有“满城风雨近重阳”之句,但这仅限于写韵江南的景色,而在北平的重阳永远是秋高气爽,天上没有半点灰暗,长空一色蔚蓝,金黄的阳光照耀着古老辉煌的古城!

尤其是北平郊外西山的红叶,在重阳的时候正红透了心,真使人迷醉!从香山(静宜园)沿着石板小道,穿过松林登山,几乎满谷都是红透了的红叶!假使全是红叶还没有什么特色,而最特色的是红叶里陪衬着一株株的葱翠的松树!人家说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我却说红叶比花更热情,且比任何更美丽!人家说它没有香味,而我正因为它没有香味才热恋它,才觉得它有无限的诗意!它的“红”不是汪红,不是桃红,不是深红,不是黑红,而是一种红透了心的热红!它没有丝毫的“杀气”,也从不引人发生香艳的肉感,而仅仅象征着诗人的心!象征人类一片赤诚的热情!

  一片红叶可以引起相思,一片红叶可以引起画意,一片红叶可以引起人类的爱,同情。

然而看红叶要像看江南的“映山红”一样,满山满谷的都是一遍红,那才够味儿!仅是一遍红还不够,还得有蔚蓝的青天陪衬着,金绿的阳光洒射着,葱翠的松林烘托着!这样才够艳丽,才够美,才够味儿!

但是这样的景色只是北平的西山有!

其实南京栖霞的红叶也很美,不过是另外一种味道,它是稀疏疏的点缀在石崖上,槁木上,红通通的中间略略的透出屑微的浅绿与浅黄,虽没有古老龙虬的苍松烘托着,然而有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陪衬着,也另有一种韵味。然而较之与北平西山的红叶似仍有逊色。

自从北平沦陷以后,人们常常追恋着北平西山碧云寺的月色,玉泉山的清流,颐和园的长廊,卧佛寺的幽静,而我念念不忘的还是西山的红叶!

(选自《中国现代名家写景美文》)

 


          红叶之思——读熊佛西散文《北平西山的红叶》



【读与评】

熊佛西先生笔下的北平西山红叶,红得如此热烈,红得如此纯粹,仿佛要把整个秋天的热情都倾注其中。那“红透了心的热红”,不仅染红了山谷,也染红了读者的心。然而,在这绚烂的色彩背后,我读到的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更是一个漂泊灵魂对故土的深情回望,一种在动荡年代里对永恒之美的执着追寻。

红叶在先生的笔下被赋予了超越自然景观的精神内涵。他热情洋溢地宣称:“人家说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我却说红叶比花更热情,且比任何更美丽!”这种对红叶的偏爱并非单纯的审美选择,而是一种精神认同。红叶“没有丝毫的‘杀气’,也从不引人发生香艳的肉感,而仅仅象征着诗人的心!象征人类一片赤诚的热情!”在这里,红叶成为了一种精神符号,代表着纯粹、热情与诗意,与江南的“满城风雨”形成鲜明对比,也与浮华世俗划清了界限。先生对红叶不带香气的赞美尤为耐人寻味——“正因为它没有香味才热恋它”,这种对朴素本质的欣赏,折射出一种摒弃浮华、追求本真的生活态度。

文章中对红叶所处环境的描写同样意味深长。先生不满足于单一的红叶景观,而是强调“蔚蓝的青天陪衬着,金绿的阳光洒射着,葱翠的松林烘托着”的复合美感。这种对完整审美体验的追求,暗示着人类对和谐生活的向往。红叶、青天、阳光、松林共同构成的不仅是一幅自然画卷,更是一种理想的生活图景——多元而和谐,热烈而恒久。先生特意比较了南京栖霞红叶的“另外一种味道”,虽有长江之水陪衬,“仍稍有逊色”。这种比较背后,是对北平西山红叶所代表的某种不可替代性的强调,而这种不可替代性,正源于红叶与北平这座古城的文化血脉相连。

当文章末尾提到“自从北平沦陷以后”,所有的美景描写突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原来,那些对红叶、月色、清流、长廊、幽静的追忆,都是一个失去家园者的精神返乡。先生“念念不忘的还是西山的红叶”,这不只是审美记忆,更是文化身份的坚守。在国土沦丧的背景下,红叶成为了家国情怀的载体,是文化根脉的象征。那些曾经平常的景色,在失去后变得异常珍贵;那些曾经纯粹的审美体验,在动荡中获得了精神慰藉的功能。

红叶的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就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的闲适,王实甫“晓来谁染霜林醉”的离愁,都与先生笔下红叶的象征意义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然而,先生的红叶又因特定的历史背景而具有了新的维度——它不仅关乎个人情感,更关乎民族集体记忆;不仅是对美的欣赏,更是对文化认同的坚守。

在当代社会,我们或许难以完全体会先生那代人在战乱中对一片红叶的深切眷恋,但我们同样面临着精神家园的建构问题。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的“红叶”是什么?那些能够让我们在浮躁中保持内心纯粹,在变动中坚守文化本真的精神象征是什么?先生的文章提醒我们,真正的美从来不只是视觉的愉悦,而是能够触动心灵、连接记忆、承载情感的精神力量。

我想,当秋风吹起,红叶再度染红西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人类情感的永恒投射。先生对红叶的挚爱,最终升华为对生命热情的歌颂,对文化根脉的坚守。在这个意义上,红叶不再只是北平西山的红叶,而成为了每个人心中那片永不褪色的精神家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