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魔力——读谢冰莹散文《北平之恋》

标签:
读书 |

北平之恋
凡是到过北平的人,没有不对她留下深刻的印象;离开北平以后,没有不常常怀念她的。
北平,好像是每个人的恋人;又像是每个人的母亲,她似乎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在吸引着每个从外省来的游子。住在北平时还不觉得怎样,一旦离开她,便会莫名其妙地想念起她来。无论跑到什么地方,总觉得没有北平的好,这原因,概括起来,不外乎下面两点:
第一,故都的风景太美了!不但颐和园、景山、太庙、中南海、北海、中山公园、故宫博物院、天坛、地坛……这些历史上的古迹名胜又伟大又壮观,使每个游客心胸开朗,流连忘返;而且整个的北平市,就像一所大公园,遍地有树,处处有花;每一家院子里,不论贫的富的,总栽得有几棵树,几盆花。房子的排列又是那么整齐,小巧。那些四合院的房子看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很复杂;房子里面还有套房,大院子里面还有小院子,小院的后面还有花园。比较讲究点的院子,里面有假山,有回廊,有奇花异木;再加上几套古色古香的家具,点缀得客厅里特别幽静,古雅,所以谁都说北平最适宜住家。在胡同里的小院子里,你和孩子们一家过得很清静,很舒服,绝对没有人来打扰你;即使住在闹市附近,也没有那么多的车马声,传进你的耳鼓。
还有第二个原因:北平的风俗人情特别淳朴,没有上海、南京一带的喧闹,繁华;也没有青岛、苏杭一带的贵族化。在外表上,她是个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的君子;在内心里,她像一个娉婷少女,有着火一般的热情;但并不表现在外面。她生来和蔼诚恳,忠实俭朴。我爱北平等于爱我的故乡;甚至觉得北平每一个名胜古迹,每一条胡同街道,都特别富有诱惑性似的;也许这是我的偏见,而“北平真好!”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
没有到过北平的人,你如果和他谈及北平,他总要感到遗憾地回答你:“真可惜,我还没有到过北平”;或者说“胜利以后,我一定到北平去看看。”
......
你初到北平,下了火车,假若没有朋友来车站迎接你的话,那么第一个和你发生关系的,是头戴红帽子,身穿蓝背心的脚夫。出了车站,你得雇车;要是遇着车夫是个年轻的小伙子,对于街道并不十分熟悉,那么你必定停车去问警察。提起北平的警察,真是有口皆碑,谁都说他们是全国最有礼貌,最热心服务的模范警察;不信,你且耐烦地去找一本初小的第五册国文常识课本来看,第十四课就是《警察是好朋友》,里面写着北平的警察如何客气,如何叫你不感觉麻烦。你向他询问道路时,他会用手仔细地指给你向东向西;甚至告诉你,走多少步,有一间卖香烟的小店;再往西拐,是一家理发店;再往南拐,穿过什么胡同,就是××胡同;倘若老太太们向他问路,而且正遇着他不在站岗,他也许还要陪她走一段路,一直把她送到目的地为止。
......
好了,来谈谈风景吧。
秋天在北平是最适宜于游人享乐的季节,没有风,没有雨,太阳整天暖融融地照着;苍穹是那么高,那么澄清;浅灰的云,追逐着雪白的云,有时像在缓缓地散步,有时又像在相互拥抱。中午的太阳虽然也会晒得少女的脸上泛起两朵红霞;一到傍晚,一阵阵凉风吹来,使你感到又舒服,又有点微寒。
漪澜堂和五龙亭以及沿着北海边的茶座,一到晚饭后,游客使坐满了。他们有的陪着女友;有的带着全家大小,有的邀集二三知己,安静地坐着,慢慢地喝着龙井香片,吃着北平特有的点心碗豆糕,蜜枣,或者油炸花生;他们的态度是那么清闲,心境是那么宁静。年轻的男女们,老喜欢驾一叶扁舟,漫游于北海之上;微风轻摇着荷叶,发出索索的响声,小鱼在碧绿的水里跳跃着;有时,小舟驶进了莲花丛里,人像在画图中,多么绮丽的风景!
有时风起了,绿波激荡着游艇,发出“的冻”“的冻”的响声,年青的男女有的对着绿波微笑;有的轻吟低唱;有的吹奏口琴;或者哼着自己心爱的调子,他们真像天上的安琪儿那么无忧无虑,快乐非常。
北海是美丽的,醉人的,虽然经过几百年来的若干变化,她仍然丝毫无恙。极乐世界的佛像,还是那么端端正正地立在小西天,一个也没有损坏;九龙壁前带是站着那么多的游人在欣赏那精美的艺术;由漪澜堂过海到五龙亭去的游客,还是那么拥挤,忙得那些舟子们透不过气来;白塔更修理得壮丽了,粉刷得像琉璃世界;儿童体育场里充满了孩子们的笑声,也有不少的成人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微笑地望着孩子,他们有的在追寻自己失去的童年,有的在分享孩子们的快乐。
游罢北海,要是你还有兴致的话,你不妨再到东安市场去逛逛;这里又是另一番情调。摆在水果摊上的一串串像水晶似的大白葡萄;像玛瑙似的紫葡萄;粉红色的苹果;水泱泱的大蜜桃;二三十斤一个的大西瓜;美丽的小沙果;新鲜的大红枣;又香又甜的良乡糖炒栗子……和冬天那些又好看,又好吃,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冰糖葫芦,真是应有尽有;至于景泰蓝的艺术品,用玻璃做的各种玩艺儿,小姐太太们喜欢的那些扣花,耳环,更会令人看的眼花缭乱,恨不得把整个东安市场都搬到自己的屋子里来。
还有北平最大的特点,是全国文物的精华都荟萃在这里。你最好一辈子住在那儿,孩子们从小学、中学、大学都可以在那里完成;毕业后,他们也不愿离开北平到别处去了。北平图书馆里的书,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你可以在那里埋头研究数十年,包你会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
上面我已说过,北平民风淳朴,我们不论在那儿做事或者住家,随便你穿什么破旧衣裳,绝对没有人耻笑你;出门你尽管安步当车;回到家来,尽管你吃棒子面、窝窝头,也绝不会有人奚落你;因此每个到过北平的人,不论贫富没有不赞美她,留恋她的。

【读与评】
读谢冰莹女士的散文《北平之恋》,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褪色的老照片,泛黄的边角掩不住画中景物的鲜活。谢女士笔下的北平,既是一位“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的君子”,又像一位“有着火一般热情”的娉婷少女,这种拟人化的描写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灵魂。在谢女士的叙述中,北平不再只是一座地理意义上的城市,而升华为一个承载着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的精神家园。
谢女士对北平的眷恋,首先体现在她对城市景观的细腻描摹上。那些“又伟大又壮观”的历史古迹与“遍地有树,处处有花”的日常景致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北平独特的城市美学。特别打动我的是她对四合院生活的描写——“大院子里面还有小院子,小院的后面还有花园”,这种空间布局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智慧,更暗含了一种生活哲学:在有限中创造无限,在规制中寻求自由。这种居住空间孕育出的是一种“很清静,很舒服”的生活状态,与现代都市的逼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谢女士敏锐地捕捉到了北平作为“大公园”的特质,在这里,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达成了难得的和谐。
文中对北平警察的描写尤为耐人寻味。在谢女士笔下,北平警察“谦恭地微笑着”,查户口时“轻轻地敲着门环”,甚至为老太太引路。这种官民关系在今日看来几乎如童话般不可思议。谢女士特意提到初小课本中的《警察是好朋友》,暗示这种和谐并非个人感受,而是城市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警察形象在这里成为了北平“风俗人情特别淳朴”的缩影,他们既严格执行公务,又保持人文关怀,体现了传统中国“礼治”社会的理想状态。这种对公共管理者的信任与亲近,在当代社会已成为稀缺品,读来令人唏嘘。
谢女士对北平日常生活的描绘充满了诗意的光泽。北海的游船、东安市场的水果、胡同里的叫卖声,这些细节构成了城市的肌理。她写秋天北平“太阳整天暖融融地照着”,写年轻人在北海“轻吟低唱”,写孩子们在体育场的笑声,这些画面超越了单纯的风物描写,展现了一种生活美学——在简单中发现丰富,在平凡中体验永恒。这种生活态度对当下被消费主义和功利思维裹挟的现代人而言,无疑是一剂清醒药。
最触动我的是文章结尾处对北平包容性的赞美:“随便你穿什么破旧衣裳,绝对没有人耻笑你;出门你尽管安步当车;回到家来,尽管你吃棒子面、窝窝头,也绝不会有人奚落你。”这种不以物质论英雄的城市气质,在今天这个以貌取人、崇尚浮华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北平的魔力或许正源于此——她不仅包容你的现在,还接纳你的过去;不仅欣赏你的成功,也理解你的平凡。
我想,谢女士笔下的北平已成过往,但文章揭示的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历久弥新。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北平之恋”,可能是上海的外滩情结,也可能是巴黎的左岸记忆。这些城市神话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打动我们,是因为它们回应了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对归属感的渴望,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谢女士的文字提醒我们:一座城市的伟大,不在于她的高楼有多高,而在于她能否让居民产生“等于爱我的故乡”般的深情;不在于她的GDP有多少,而在于她能否给予人们“很清静,很舒服”的生活质感。
《北平之恋》最终让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城市的灵魂,如何在发展浪潮中守护那些让人产生依恋的“不可思议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