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艾草香里觅乡愁——读丁立梅散文《艾草香》

(2025-05-13 05:06:31)
标签:

读书

艾草香里觅乡愁——读丁立梅散文《艾草香》


艾草香 丁立梅

 

对艾草,是老相识了。

乡村的沟沟渠渠里,一是艾草多,一是芦苇多。它们在那里熙熙攘攘,自枯自荣,世世代代。除了偶尔飞过的鸟雀,平时大概再没有谁会惦念它们。但乡人们都知道,它们在呢,就在那片沟渠里,枕着风,傍着水,枝繁叶茂,不离不舍。一到端午,家家户户门窗上都插上了艾草,满村荡着艾草香。

羊却不爱吃,猪也不爱吃,大概都是嫌它气味的霸道。它是草里的另类,做不到清淡,从根到茎,从茎到叶,气味浓烈得汹涌澎湃,有种豁出去的决绝。采艾的手,清水里洗过好多遍了,那艾草的味道,还久久逗留在手上,不肯散去。苦中带香,香中带苦,你根本分不清到底是苦多一些,还是香多一些。苦乐年华,它一肩扛了。

所以,它独特,在传统的民俗里,万古长存。早在诗经年代,就有了“彼采艾兮”的吟唱。说是唱爱情呢,我却觉得是唱它。它被人们赋予了神圣,用以寄托愁思,聊解忧伤。

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也曾有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说的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争相采艾,扎成人的模样,悬挂于大门之上,以消除毒气灾殃。不过是普通植物,却担当起驱毒辟邪的重任,这是艾草的本事了。有时,保持个性,坚守自己,方能脱颖而出。在这一点上,我们人类,得像一棵艾草学习。

可能是小时的记忆作怪,多少年来,我一直以为艾草只在水边生长,——这是我的孤陋了。福建有文友说,他们家乡的山上,漫山遍野,都长着艾草。人们也食它,三月里,艾草正鲜嫩,采了它,拌上糯米粉,包上芝麻、白糖作馅,蒸熟,即成艾糍粑。咬上一口,香软甘甜,鲜美无比。这吃法让我惊异,有尝试的欲望。想着,等来年吧,等三月天,一定去采了艾草回来吃。

小区里,爱种花的陈爹,在他的小花圃里,种上了艾。六月的天空下,一丛红粉之中,它遗世独立的样子,让人一眼认出,这不是艾草么!

陈爹笑,眼光缓缓地落在它上面,说,是啊,是艾草啊。

种这个做什么呢?问的人显然有些好奇了。

陈爹不急着作答,他弯腰,眯着眼睛笑,伸手拨弄一下那些艾。他说,可以驱虫的。你看,它旁边的花长得多好,不怕虫叮。

哦——围观的人一声惊呼,恍然大悟,原来,它做了护花使者。

陈爹种的艾草,现在正插在我家的门上。不多,一棵,茎与叶几乎同色,灰白里,浸染了淡淡的绿。香味很地道,开门关门的当儿,它总是扑鼻而至,浓烈,纯粹。这是陈爹送的。他爬了很高的楼梯,一家一家分送,他说,要过端午节了,弄棵艾你们插插。

我不时地望望,闻闻,心里有欢喜。端午的粽子我早已不爱吃了,然过节的气氛,却一点没削减,因了这一棵温暖的艾。

 


艾草香里觅乡愁——读丁立梅散文《艾草香》



【读与评】

读丁立梅女士的散文《艾草香》,我感觉,丁女士笔下的艾草不再是乡野沟渠里一丛普通的野草,而是裹着泥土气息的诗行,是浸透岁月沉香的文化符号。一篇《艾草香》,以艾草为经纬,编织出传统与自然的锦绣图景,更在馥郁的草木香中,将现代人失落已久的乡愁轻轻托起。

艾草的倔强,是土地赠予的哲学

丁女士用“草里的另类”形容艾草,这份桀骜不驯恰似乡村的精神图腾。它不似芦苇随波俯仰,也无需牛羊垂青,从《诗经》里“彼采艾兮”的吟咏到《荆楚岁时记》中悬艾禳毒的记载,艾草始终以浓烈的苦香宣示存在。当端午的晨露尚未消散,家家户户门楣上的艾草早已挺立如剑,用辛辣的气息驱散瘴疠。这让人想起黄土地上的农人,他们像艾草般守着贫瘠的沟渠,用粗糙的双手在岁月里刻下生生不息的年轮。艾草的倔强,教会我们在趋同的时代保持个性,在浮躁的尘世中守住本真。

草木有情,承载着文化的体温

文中陈爹种艾护花的细节尤为动人,艾草从驱邪禳灾的民俗符号,化作邻里间温暖的馈赠。当老人攀爬楼梯为家家户户送上艾草时,递出的不仅是草木枝叶,更是一份未被城市化稀释的人情味。福建山民将艾草揉进糯米制成青团,让草木的苦香在唇齿间化作甘甜,这何尝不是先民“食草饮露”的生存智慧?艾草串联起从《诗经》年代到现代小区的文化脐带,证明真正的传统不在博物馆的玻璃罩中,而在柴米油盐的生活褶皱里。它提醒我们: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土地的血脉相连。

寻找现代人的精神原乡

丁女士坦言“端午的粽子早已不爱吃”,却因门楣上的一枝艾草重获节日温度。这折射出现代人尴尬的生存状态:我们享受着工业文明的便利,却在钢筋森林里遗失了感知四季的敏感。当艾草从野地移栽到小区花圃,当驱虫功能取代了神圣寓意,传统文化正在经历着祛魅与重构。但正如艾草灰白茎叶中浸染的淡淡新绿,传统从未真正消亡,它只是以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每个闻香驻足的时刻,都是我们在寻找精神原乡的途中,与祖先的一次隔空对话。

合上书页,恍惚间似有艾香萦绕。这来自旷野的草木,用它苦乐交织的香气,为漂泊的现代人标注出归乡的坐标。在这个机器轰鸣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学会像艾草那样——把根深深扎进文化的土壤,让灵魂在传统与自然的交织中,生长出抵抗荒芜的力量。当我们在阳台上种下一盆艾草,在端午为邻居送去一枝青翠,便是在喧嚣都市中,悄然续写着绵延千年的文明诗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