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苦涩与苦难塑造了坚韧与勇气——读杜怀超散文《艾草:被遮蔽的苦涩》

(2025-05-12 05:30:21)
标签:

读书

                                  苦涩与苦难塑造了坚韧与勇气——读杜怀超散文《艾草:被遮蔽的苦涩》


艾草:被遮蔽的苦涩 杜怀超

 

行走在钢筋水泥的人行道上,心内总有荒芜之感。而靠近大地,靠近大地上生长的草们,寻觅、倾听甚至膜拜这些卑微的草丛,会使我获得难得的安静与沉稳。在大地之上,在尘嚣之外,艾,正升腾着一股股隐秘的白烟。

  艾草,这根植于大地的草族,是那么的普通与深邃,肤浅与凝重。因为更多的光阴里,艾草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饮食之外。红绿的人生、多味的生活以及物欲横流的当下,谁会关注隐秘的卑微?在夜雨敲窗或者残阳枯坐的境遇,回味从一棵草的生长到一个人的命运故事,艾草,就长在我们生命必经的路旁。怀念与回忆,证明着我们至少还保留着一丝昨日艾草的气息。在炎凉之外,多了一丝别样的暖意。

  的确,走进艾草,你定会发现一个似乎充满凉意的秘密。艾草有多个名字,艾、医草、艾蓬、香艾、灸草、黄草,每一个名字,似乎都深藏着艾草自身的秘密。如香是艾草的特质,药是艾草的内心,灸是生命的坦白。这些都不难理解,难以诠释的名字就是冰台。我以为,如果艾草起个名字什么绿台、绿衣等,似乎很妥当。你想那厚厚的绿叶,布满丝绸的绒毛,还有密布的叶绿素,在大地上三五成群,郁郁葱葱,蓬蓬勃勃,这不是绿色的平台?不是人间难得的绿衣,覆盖大地温暖大地?或许遮住的还有那些大地上的民间卑微者。在民间,艾草与农人最近,与每一个亲近泥土的人最近。然而艾草赫然就有个耐人神思的名字:冰台。

  查阅资料,在《博物志》居然找到这样一段文字,“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意指将冰块做成凸镜可于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艾名“冰台”。医家用其灸百病,故又曰“灸草”。原来,这艾草,不是寒冷的放纵者,不是炎凉的收容者,恰恰相反,艾草却是阳光的收集者,采撷温暖,照彻民间。她用碧绿的汁液,用活着的责任,把血液凝结成一片片巴掌大的绿叶,在寂寥无人的旷野,用寂寞与孤独,用纯净与素简,朝着阳光敞开内心的世界。她是一面冷暖的镜子!左边是阳光的温暖,右边是民间的寒意。 

  心事深锁的艾草,透明如镜的艾草,这冰台里,屹立着民间对你的敬意与敬畏。

  农历五月,再忙,母亲总要从菜园里刈割些艾草、菖蒲还有一些杂草的嫩叶,置于铁锅中,浇上井水,在柴火的燃烧里,逼出绿色或者褐色的汁液。然后,母亲挨个儿给姐姐们和我洗澡,褐色裹挟着绿意从头浇下,流过身子、腿一直到脚跟,河流般的缠绕全身,那温润夹杂着青草的气息浸润着我,我感受到了零距离的清凉,似乎浑身汗毛张开呼吸的空隙,洗吧,吸吧,洗净我们身上的尘埃、荒芜与污垢,洗净我们身体内的杂质、喧嚣与肮脏,洗出一个青枝绿叶的我们吧。

  我感喟母亲的举动。我问母亲,这是什么啊?母亲很抒情地答道,是艾(爱)啊!那悠长的声音里啊,包含着万千疼爱。五月洗澡,这是别有意味的仪式,充满着母亲的祝愿与祈祷。据说在这期间,凡间万千病虫祸害齐聚乡间,诸如蜈蚣、蚊蚋、园蛾、毒气、瘟疫等等,农人对抗它们古老的方式,就是这些艾草。他们生于尘土,尘土的事情他们只能依靠尘土来应付。这些大地上长高的艾草们,是他们生活和内心的依靠。靠老天吃饭的农人们,他们依偎这些靠天气生长的草们,同病相怜,生死相依。

  艾草的药性也不是空穴来风。有人说,大地是药!中国的中医之道,艾草占半边天。柔弱清香的艾草,是植物界的“医女”。再没有草能像艾草这样,被我们的先民尊称为“医草”。针灸的灸,就是艾草的身影。千百年来,针灸是中医极为重要的医疗手段,而艾草,就是针灸术中“灸”的材料——用艾草的干叶制成艾绒条,点燃之后去熏、烫穴位。柔软的艾绒,易燃而不起火焰,香气随烟而起,在看不见的温热中,把升腾的能量灌输经脉,直达病灶。《本草从新》中说:“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为艾感慨。没有哪一种草能沿着人类的身体,一步步走进血肉,走进经脉,直到深入骨髓……

  在乡间,走上神坛的植物不多。我见过一些原先朴素的植物如何在日子的洼地里,上升为充满神性与神秘的高度。如柳树枝,一旦在某个特定的日子扦插于坟墓之侧,则敬畏油然而生,载着魂魄与沉重的怀念,那柳枝瞬间在人类面前高大。轻触一下,都惟恐惊动那沉睡的灵魂。还有那枯萎的麦草,平日里就是农家土灶台里的柴火。一旦与清明对接起来,那枯黄的草禾立马成为逝者另一世界的金条。

  艾草,同样充满着神秘的隐喻。在那碧绿的枝叶散发出的香气里,趁着农历端午的日子,一举从匍匐的旷野中供于乡间的门楣,雷打不动。不止是母亲,其他农人亦然。端午插艾,已经成为千百年来不变的仪式。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或者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起先,我以为这是农人对屈原的怀念。当年,艾草和屈原一起被流放。“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诗人与艾草惺惺相惜,在浑浊的世道中保持着高洁的情操,脱俗非凡。

  然而一生在泥土中摔打的农人,与庄稼、牲畜还有天气纠缠的农人,他们每天琢磨的不是诗句,而是手中的碗与身上的命。这些匍匐大地的农人,把艾草捧得高高。是艾草的香气给了他们日子的芬芳,还是艾灸熏热着他们病痛的神经?是艾草的纯洁洗净身上的泥土,还是艾草的碧绿带来生命的图腾——抵挡民间五毒,祈祷吉祥降临?生命之火岂是一只艾草所能承载?沉重的日子,谁又是大地上农人最后的一根稻草?

  我见过母亲在瘟疫来临时的无奈、无助与惶恐,我们全家不分白天昼夜在野湖中煎熬,直到瘟疫褪去;我也见过乡间的农人在天灾人祸面前痛哭无言的样子,还有面对疾病与死亡时候无法言说的创伤。他们最多的言语只是那无助的一句:老天啊,救救我们吧!漫天风雨,天还是那个天,或阳光普照或滂沱大雨,恣意汪洋,沧海桑田。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明明知道连稻草也比不上,依旧要伸出无助的手臂。苍茫的大地上,他们又能抓住什么呢?

  看着执著的母亲,以及门楣上的艾草,由绿转黄到落满尘埃,叶子凋落了,枝干仍牢牢地坚持着。谁又能说些什么呢?谁的心里不空余着一个位子,栖息幻想与拯救。

  回顾我们的一生,我们与艾草,艾草与我们,从生到死,从肉体到精神,活到尽头,我们就是一株株充满野性的艾草,咀嚼那无尽苦涩的人生况味。

  我们渴求这植物般的生活,如艾草一样碧绿地簇拥着,鲜嫩着,坚守生长,远离烟火、喧哗还有那功利浮华,以最本真的姿态恣意舒展,在阡陌之间,自在洒脱。可惜艾草非人,它哪里知晓人生艰难?艾草可以简朴,可以与世无争,而人却要背负责任、爱……

  这是艾草的苦味所不能比拟的,也是艾草所不能承载的。但我们必须保持艾草的苦味,如此才会测出日子的深浅与轻重,才会用拙朴与清淡拂拭绚烂的虚华,让心灵回归简淡素净。也许,人生来就是一株艾草,注定要咀嚼苦涩到最后。

 


                                  苦涩与苦难塑造了坚韧与勇气——读杜怀超散文《艾草:被遮蔽的苦涩》



【读与评】

杜怀超先生的《艾草:被遮蔽的苦涩》是一篇充满哲思与情感的散文,通过对艾草的描写,先生不仅展现了大自然中这一普通植物的多重面貌,还借此隐喻了人生的苦涩与坚韧。文章以艾草为载体,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间的关系,引发了我对生命、责任与苦难的深刻思考。

艾草的多重象征——文章开篇,先生通过对艾草的描写,赋予了它多重象征意义。艾草不仅是大地上的普通植物,更是民间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药草,又是驱邪避灾的象征,甚至在端午节时被高高挂起,成为人们祈求平安的寄托。艾草的名字也充满了深意,如“冰台”这一名字,象征着它在寒冷中依然能够收集阳光,带来温暖。这种象征意义让我联想到,艾草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更像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在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坚韧与希望。

艾草的苦涩,不仅是它自身的味道,更是它所承载的民间生活的苦涩。先生通过艾草,揭示了农人们在面对天灾人祸、疾病与死亡时的无奈与无助。艾草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根救命稻草,尽管它并不能真正解决所有问题,但它给了人们一丝希望与慰藉。这种苦涩,不仅是艾草的苦涩,更是人生的苦涩。

母亲的仪式与艾草的情感寄托——文中,先生特别描写了母亲在农历五月用艾草为孩子们洗澡的仪式。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母亲对孩子们的爱与关怀,还揭示了艾草在民间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母亲用艾草为孩子们洗澡,不仅是为了驱邪避灾,更是为了洗净孩子们身上的尘埃与污垢,象征着对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祝愿。这一仪式让我感受到,艾草不仅是药草,更是情感的寄托,它承载了母亲对孩子们的爱与期望。

母亲的举动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仪式与习俗,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文化内涵。艾草在这一仪式中,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连接着母亲与孩子,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这种情感的寄托,让我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事物,虽然平凡,却充满了意义。

艾草与人生的苦涩——文章的结尾,先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也许,人生来就是一株艾草,注定要咀嚼苦涩到最后。”这句话让我深思。艾草的苦涩,不仅是它自身的味道,更是它所象征的人生的苦涩。人生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苦难与挑战,我们每个人都像艾草一样,必须在困境中坚韧生长,咀嚼苦涩,直到最后。

艾草的苦涩,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无论是面对疾病、天灾,还是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与挑战,我们都必须像艾草一样,保持坚韧与希望。艾草的苦涩,不仅是它自身的味道,更是它所象征的人生的苦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在生活中咀嚼苦涩,承受苦难,但正是这些苦涩与苦难,塑造了我们的坚韧与勇气。

 

最后,我以为有两点还是值得一提的:一是在我国,艾草还有一种十分独特的作用——它是制作传统印泥的重要原料。中国的书画文人可是万万少不了印泥的。漳州生产的八宝印泥闻名于世,它的配料中,重要的一宝,就是精制的艾绒。正宗的八宝印泥色泽朱红、鲜明艳丽,冬不凝固、夏不吐油,燥天不干,雨天不霉,永不变色。印在纸上,即使被火烧后,印迹还清晰可见。生产八宝印泥的工坊,是成吨量地购买艾绒。我不能想象,一吨的艾绒需要采集多少棵艾草啊?在中国的书画中,在那些大大小小的印鉴里,艾草真实地存在着,并与书画一起在时光的淘洗中,或湮灭,或传世。 二是艾草还有一个出人意料的名字:冰台。这样一个名字,包含着人类对一棵草的敬意。古人将冰块做成凸镜,放在阳光下聚光,以艾叶承其下取火种。艾草因此有了“冰台”之名。把艾草称为“医草”或是“冰台”,都表明了人们曾经如此铭记,表明人们与自然的草木曾如此亲切缠绵。现在,已经有许多人不认得艾草了,很遗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