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中的亲情与尊严——读张晓风散文《包子》

标签:
读书 |

包子
有个亲戚死了,在遥远的故土。消息传来,一时半年之后,我的悲伤也因不和节拍而显得有些荒谬。何况彼此是远亲,毫无血缘关系。但毕竟我握过她枯纤如柴的老手,感觉过她泪水滴落在我腕上的温度,也曾经惊讶地看她住在黑如地穴的破屋里,手捧一把小炭篮与之相依为命。毕竟我也曾为她去买她珍视为仙丹的西洋参丸,听她说凄凉的晚境……
然而,这个生命却消失了,微贱如蚁。
好些日子以来,我昼思夜梦的常是那老妇人被儿子恶吼一声的悲怔。
那天,我和丈夫去看她,时间是上午,我们谈了两个小时的话,赶在中午前离去。她依依不舍,抵死要留我们吃饭,但环堵萧然,她哪里有饭可供我们吃呢?不得已,她说:“这么远来,不吃饭就走,怎么行?我到巷口买包子……”
忽然,他的儿子回过头来,愤然大骂一声:“哼,包子!台湾来的人会吃你那包子!”
老妇人立即噤声了,我和丈夫一时也不敢回腔。那年轻人,西装笔挺,骑着威风的摩托车,时不时地跑深圳做一票生意,有时赔有时赚,但老不够他花用。老母,则丢在那里任她自生自灭。
这老妇人,因为待客的热情,一时忘了的那份自卑感,此刻被儿子一吼,全部自卑感又恢复了。她视为美味的包子,此刻竟颓然成了粪土。她惄然站在那里,不安又惶恐,仿佛她真的说错了话做错了事似的。
我当时心中暗怒激涌,恨不得大声骂回去,说:“怎么样,我是从台湾来的,但我偏要吃这包子!我的嘴巴可能是因为富裕的生活养刁了,我可能看这包子又肥又粗不堪入口,可是我还懂得礼数,我还知道对长辈的好意理应恭敬接受!”
但我终于按捺住了,毕竟人家是母子,我若骂回去,虽逞了一时之快,恐怕长辈觉得连我这个外人都如此贴心,想起儿子就更伤感了。我只好说:“下次吧!”
“你看,第一次来,什么都没吃,就要走……”她捉住我的手不放,老泪爬满一脸,“晓风,我第一次看到你呀,我一看你就知道你这人好,我是真喜欢你,唉,我也没东西送你,你看,饭也不吃,就要走……”
对她而言,我大概等于她所有在台湾的已死的和未死的亲戚,而那些亲戚长辈都代表着一切逝去的再也不肯回来的美好岁月。
我一面拍着她的背,一面喃喃保证:“会再来的,会的,会的,你留步,下回来我们吃包子。”“今天有事要走了,下次来,一定要吃你这包子,”
然而,有些事,是没有下次的了。老人撒手而去。
如果,有一天,在某个穷僻的大陆巷落里,你在穿过公厕,穿过破檐人家的窄道上,遇见一个奇怪的远方女子,手里拿着一团热腾腾的包子,一面流泪,一面咀嚼,那人,就是我。

【读与评】
在张晓风女士的散文《包子》中,一个简单的食物承载了太多难以言说的情感。老妇人手中的包子,是她待客的热情,是她卑微的自尊,是她对美好生活的最后一丝期待。这个看似普通的食物,在特定的情境下,成为了照见人性的一面镜子,映照出亲情、尊严与生命价值的深刻命题。
一、包子:情感的载体
老妇人执意要买包子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这个举动背后是她对亲情的渴望。在她破败的生活中,这或许是她能拿出的最珍贵的礼物。包子不再仅仅是食物,而是她表达情感的唯一方式。她用这种方式维系着与远方亲戚的联系,试图在冷漠的世界里寻找一丝温暖。
当儿子怒吼“台湾来的人会吃你那包子”时,包子的象征意义瞬间崩塌。它从待客之礼变成了卑微的象征,从情感的载体变成了耻辱的标记。这个转变暴露出物质主义对人性尊严的践踏,也让我们看到,在贫困面前,连最朴素的情感表达都可能被扭曲。
包子承载的不仅是老妇人的心意,更是她对美好生活的最后坚持。在她眼中,这或许是她能给予的最高礼遇,是她维系尊严的最后防线。当这份心意被粗暴否定时,她的整个世界也随之崩塌。
二、亲情:被异化的纽带
儿子的怒吼暴露出亲情的异化。在他眼中,母亲的好意成了丢人现眼的举动,亲情被物质标准所衡量。这种异化折射出现代社会中亲情的变质,当物质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时,连最本真的情感都难以幸免。
老妇人的自卑与惶恐令人心碎。她不是为自己的贫穷感到羞愧,而是为自己给儿子“丢脸”而自责。这种扭曲的心理状态,正是长期生活在亲情异化环境中的必然结果。她的反应暴露出,在物质至上的价值观下,人的尊严是多么容易被践踏。
张女士内心的愤怒与克制形成强烈对比。她既想维护老人的尊严,又不得不顾及母子关系的微妙。这种矛盾折射出现代人在面对亲情异化时的无力感,也让我们看到,在物质主义的冲击下,连最基本的道德判断都变得如此艰难。
三、尊严:生命的最后防线
老妇人的生命价值被彻底否定。在儿子的眼中,她微贱如蚁,连最基本的待客之道都成了耻辱。这种否定不仅是对个人的否定,更是对人性尊严的否定。当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被如此轻易地否定时,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都在动摇。
张女士最后的想象场景极具震撼力。她想象自己拿着包子流泪咀嚼的画面,是对老人尊严的最终维护,也是对人性之光的坚守。这个想象场景暗示着,在物质主义的洪流中,总有人愿意守护那些被践踏的尊严。
这个故事引发我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那个否定他人尊严的人?我们是否也在用物质标准衡量着一切,包括最珍贵的情感?
在这个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反思:我们是否也在用物质标准衡量着亲情与尊严?老妇人的故事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丰俭,而在于对人性尊严的坚守。当我们能够像张女士那样,在包子中看到人性的光芒时,我们或许就能找到对抗物质主义的力量,重建一个更有温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