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华
金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3,747
  • 关注人气:7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凡中的伟大——读杨筱英散文《草颂》

(2025-03-29 04:40:11)
标签:

读书

平凡中的伟大——读杨筱英散文《草颂》


草颂 杨筱英

 

道路边,田野上,目之所及处,总少不了草的身影。有人类的地方,有草,没有人类的地方,也有草,平凡而又普通的草,是大地忠实敦厚的子民。

田地里农民种出了庄稼,与庄稼长在一起的草却是不请自来的。要保护庄稼,就必须把草请出田地。一场雨后,草像是与人做迷藏似的,又以极快的速度出现在庄稼中间。父亲种了一辈子的地,与土地、庄稼、草的缘分可谓深矣,父亲爱庄稼也爱草,他说草是为了提醒庄稼快点生长,才与庄稼长在一起。父亲劳作一番,使草乖乖给庄稼让了步,他把草拔出来,又送进牲畜和家禽的肚子里,使得它们个个膘肥体壮。草成全了他人,毫无怨言地奉献了自己,草的本性就是无欲无求。

在乡间常见不鲜的草,进城里后却成了倍受青睐的宠儿。在建筑商新开发的楼盘中,绿化面积大,草坪占地多的,价位相应就会高一些。城市里的人看惯了太多的高楼和汽车,需要茵茵绿草停泊一下疲惫的眼神。小区外有一片空地,傍晚,我常去那里散步,空地其实也不空,里面长满了树和草。春夏之际,不少人去地里拔草,实际上是挖野菜,灰灰菜、马齿苋、小蒜等,这些野菜,经过简单的加工,便成了营养美味的佳品。林清玄曾说他在台湾高雄的乡下吃番薯长大,一生保有对番薯的喜爱与感恩之情。我小时候在农村,吃着这些野菜长大,如今的我,对这些野菜的感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城里的人,根脉皆是自乡间延伸而来,看见草,就仿佛看见旧时的乡亲,儿时的伙伴。草,抚慰了一颗颗焦躁不安的心,舒适的是视觉,愉悦的是内心。

刮风下雨时,草弯了腰,低了头,好像是对狂风恶雨妥协了。看似柔弱的草,风的肆虐,它愈加坚强,雨的冲刷,它愈加翠绿,经过风雨的锤炼,草更是精神焕发,茁壮成长。树的周围常有草的身影,与树相伴为邻,面对高大挺拔的树,按照人的逻辑推断,草岂不是要自惭形秽了。事实上,草长得郁郁葱葱,蓬蓬勃勃,为什么要自惭形秽呢?不卑不亢、认认真真唱好属于自己的歌是草一生努力的方向。

入冬之后,草黄了、枯了,草死了吗?非也!你若扒开草,就会看到它的根牢牢地扎于土地之中,在地下盘根错节。它把自己完全融入了天地之中,此刻的执着向下,是沉淀,是酝酿,是为了来年更好的向上,迎接明媚的春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的个性永远是坚强不屈。

毕淑敏年轻时在雪域高原当兵,终年与高原的冰雪相伴,当她回到内地探亲,看到满目葱绿的草,感性多情的作家竟幸福的一时难以适应。草,给予她的是亲切和温暖。听当兵的朋友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驻守雪域高原的士兵排队训练时,其中一名士兵单腿站立,班长诧异,原来士兵的脚下有一株小草,士兵不忍心踩坏它。葱绿苍翠的草,在绿色难以企及的地方,传递的是让人心潮涌动的生命之色和心灵的春天。草很皮实,不论在哪里落脚,奉行的始终是坚韧不拔的品格。

自然界如果没有草,那将会是怎样的景象?人类的眼神是干枯的,动物的内心是焦灼的,树木是孤单的,土地是寂寞的。草,给大千世界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给万物以心灵的依托和精神的支撑。

草,不像河水哗哗啦啦,不像鸟儿叽叽喳喳。它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诠释的是宁静蓬勃的大格局,大美丽。它太平常,太普通,而不被人类重视,这又有什么重要的呢?让懂的人懂,让不懂的人不懂,日月懂它,大地懂它,山川懂它,河流懂它,这,已经足够。

——是为颂。

 


平凡中的伟大——读杨筱英散文《草颂》



【读与评】

杨筱英女士的《草颂》是一篇充满哲思与温情的散文,通过对草的描写,不仅赞美了草的坚韧与无私,更借此表达了对生命、自然和人类情感的深刻思考。读此文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平日里被忽视的平凡事物,尤其是草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植物,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与智慧。

一、草的平凡与伟大

文章开篇便点出了草的普遍性:“道路边,田野上,目之所及处,总少不了草的身影。”草无处不在,无论是在人类的聚居地,还是在荒无人烟的地方,草都能顽强地生长。它不像花朵那样艳丽,也不像树木那样高大,但它却是大地最忠实的子民。草的平凡与普通,恰恰是它伟大的体现。它不需要人类的精心照料,也不需要肥沃的土壤,只要有阳光和雨水,它就能茁壮成长。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正是草最令人敬佩的地方。

杨女士通过父亲的视角,进一步揭示了草与庄稼的关系。草虽然被视为庄稼的“敌人”,但在父亲眼中,草却是庄稼的“提醒者”,它催促庄稼更快地生长。这种看似矛盾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自然界中万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态平衡。草虽然被拔除,但它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成为牲畜和家禽的食物,最终转化为人类的营养。草的无私奉献,正是它无欲无求的本性体现。

二、草与人类的情感联结

草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还与人类的情感紧密相连。在乡间,草是农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在城市中,草却成了人们追求自然与宁静的象征。杨女士提到,城市中的草坪成了人们放松心情的地方,草的存在让人们在喧嚣的城市中找到了一丝宁静。这种对草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绿色让人感到舒适,更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对乡村生活的怀念。

杨女士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草的深厚感情。小时候在农村,草是她的伙伴,是她童年记忆的一部分。如今生活在城市中,草依然是她心灵的慰藉。草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让人们想起了故乡、亲人和儿时的伙伴,抚慰了那些在城市中感到孤独和焦虑的心灵。

三、草的坚韧与不屈

草的坚韧与不屈是文中最令人感动的部分。杨女士写道:“刮风下雨时,草弯了腰,低了头,好像是对狂风恶雨妥协了。看似柔弱的草,风的肆虐,它愈加坚强,雨的冲刷,它愈加翠绿。”草在面对风雨时,虽然表面上显得柔弱,但实际上它却更加坚强。风雨的锤炼不仅没有摧毁它,反而让它更加茁壮成长。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草最令人敬佩的品质。

草的坚韧不仅体现在面对自然环境的挑战上,还体现在它与树木的关系中。草与树相伴而生,虽然树高大挺拔,草却从不自惭形秽。它不卑不亢,认认真真地生长,唱好属于自己的歌。这种自信与从容,正是草的生命哲学。它不需要与别人比较,也不需要追求外在的华丽,它只需要做好自己,默默地为大地增添一抹绿色。

四、草的生命轮回

草的坚韧不仅体现在它的生长过程中,还体现在它的生命轮回中。入冬之后,草虽然黄了、枯了,但它并没有真正死去。它的根依然牢牢地扎在土地中,等待着来年的春天。正如诗中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的生命力是如此顽强,即使经历了严寒和烈火,它依然能够在春天重新焕发生机。这种生命的轮回,正是草最令人敬畏的地方。

草的坚韧与不屈,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更是对生命本质的诠释。它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外在的华丽,而在于内在的坚韧与不屈。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我们像草一样坚韧不拔,就一定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五、草的精神启示

《草颂》不仅仅是对草的赞美,更是对生命、自然和人类情感的深刻思考。草的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自信从容,都是我们人类可以学习的品质。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忽视了那些平凡而普通的事物,但正是这些事物,给予了我们最深刻的精神慰藉。

草的精神启示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在的坚韧与无私。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只要像草一样坚韧不拔、默默奉献,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