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华
金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0,654
  • 关注人气:7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愁的重量——读贾平凹散文《把故乡背在脊背上》

(2025-02-21 05:12:58)
标签:

读书

乡愁的重量——读贾平凹散文《把故乡背在脊背上》


把故乡背在脊背上 贾平凹

  

  陕西商洛有一批诗人,在陕西乃至全国都是有名的,都有他的地位。陈仓就是其中一个。

  陈仓引起全国性的关注,主要是他的进城系列小说。进城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他抓住了这个特点。他是以诗人的笔法,诗意地写作这一系列作品。他本质上还是一个诗人,他的诗《两个碑》说一个进城的人在城市要立一个肉体的碑,在乡村立一个灵魂的碑,让我记住了他有“两个墓碑”。作为一个诗人,能写出这样的诗是相当了不起的。

  我认为,陈仓基本上还是诗人式的思维。进城系列几本小说显示了他的写作才华。他的小说有一种清新。这样一种清新,在文坛上刮起的风,就是真正像咱老家的山风,既硬又柔,多种气味、多种味道都在里边,让人有亲切感。读任何一个人的作品,首先要看它的气息。有些人的文章散发的是俗气,有些人是小气,而陈仓的作品既不俗气也不小气。

  所以,陈仓忽地冒出来了,他的气息忽地冒出来了。他到处流浪,到处漂泊,他以这种形式来体验这个社会,体验苦难,来了解这个社会。另外,在写作上,他很用功刻苦。从形式来讲,他是用生命写作的,而且在写作体裁上,他确实是用生命和灵魂来下注笔头的,这样的作家潜力是巨大的。

  陈仓的进城系列小说面对大的转型社会、城乡差距,用对照双方的方式来写,两个方面都写得很真。小说的氛围渲染得也特别好,语言明快、老到。进城这个话题在中国文坛上,几十年来一直有人不停地在写。对于城市化道路,对于农村的衰败和它的消亡或即将消亡,大家一直在做各种各样的探讨。社会发展到这个地步,可以说,进城是这个时代的,也是广大农民的,也是陈仓的。所以,他反复地写,因为他在这方面的体会太大。他始终说故乡是走不回去的,恐怕这里边有他个人独特的体验。

  确实是回不去的——从形式上、身体上直到灵魂上。所以说,这个年代、这个时代,人都是把故乡在脊背上背着到处跑,乡愁是最沉重的话题。但实际上,追究历史,每一个人都是离乡背井的,每一个人都是以各种方式来走出村子。

  但是,在目前这个大时代,农民大量地进城,陈仓写出的不仅仅是文化人身份的故乡,而且是以农民的身份怎样进城。这样来写,它基本上呈现的就是这个时代的东西。当然,在中国目前的状况下,我以为起码要三代以后,农民进城的现象或者回乡灵魂、灵魂回乡的东西才可能慢慢消亡。但是,既然生活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个文化人,作为一个记者,陈仓了解社会、体味丰富,他有责任来写这个话题。

  陈仓的小说创作得益于写诗,有时也受制于写诗,因为作家尤其诗人特别敏感,对灵魂方面的东西特别敏感。他这些书中,有几部类型化的表达方式,这容易导致写法上系列化。例如《父亲进城》、《女儿进城》就有些类型化,主要是一个相近地写塔尔坪,一个大量写上海的一些景点,第一次读特别新鲜,几部都是这样的话,就有审美疲劳的问题。

  以诗人的特质或者说以诗意的笔法来写沉重的话题,确实让大家眼前一亮,小说的小标题实际上都是诗句。作家离开故土,来到中国最繁华的地方,在心灵上、精神上、灵魂上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不仅是陈仓的感受,也是一个时代中国人的普遍感受。陈仓以诗人的角度,用诗意的语言、味道和笔调来写小说,这就是他的小说有诗性、散文性的原因之所在。

  这一种体裁从产生到落到笔下,实际上是诗意、诗句触发了他。这样的话,在小说的写作过程中,对于城市生活的那种苦涩、苍茫的书写就特别深厚,这就是这部小说产生的根源、驱动力,它的源泉还是来自于诗意的生发。

 


      乡愁的重量——读贾平凹散文《把故乡背在脊背上》乡愁的重量——读贾平凹散文《把故乡背在脊背上》乡愁的重量——读贾平凹散文《把故乡背在脊背上》




【读与评】

贾平凹先生的散文《把故乡背在脊背上》以陈仓的进城系列小说为切入点,深刻剖析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困境——乡愁。这篇文章不仅是对陈仓作品的解读,更是对时代变迁下个体命运的深刻洞察,读来令人深思。

文章开篇便点明陈仓的诗人身份,以及他以诗人的笔触书写进城主题的独特之处。陈仓的“两个墓碑”理论,形象地描绘了进城者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撕裂与挣扎:肉体在城市扎根,灵魂却永远漂泊在故乡的土地上。这种撕裂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数进城者的共同体验。

先生敏锐地捕捉到陈仓作品中的“清新”气息,并将其比作“老家的山风”,既硬又柔,混杂着多种气味和味道。这种“清新”并非简单的文字风格,而是一种源自生命深处的真实体验。陈仓的写作,是用生命和灵魂在书写,他将自己的漂泊经历、对社会的观察、对苦难的体验,都倾注于笔端,因此他的作品才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

先生深入分析了陈仓进城系列小说的主题——城乡差距和时代转型。陈仓并非简单地批判城市化进程,而是以对照的方式,真实地呈现了城市与乡村的差异,以及进城者在两者之间的彷徨与无奈。他的作品,既是对农村衰败的哀悼,也是对城市生活的反思,更是对个体命运的关怀。

先生指出,陈仓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共鸣,是因为他写出了这个时代的普遍感受。在这个大迁徙的时代,无数人背井离乡,将故乡背在脊背上,四处漂泊。乡愁,成为了最沉重的话题。然而,这种乡愁并非简单的思乡之情,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困境:我们既无法真正融入城市,也无法回到故乡,成为了永远的异乡人。

先生也客观地指出了陈仓作品的局限性,例如类型化表达导致的审美疲劳等问题。但瑕不掩瑜,陈仓以诗人的敏感和诗意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乡愁的重量。它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命运。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陈仓笔下的进城者,背负着故乡的记忆,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徘徊。我们渴望找到归属,却始终无法真正安顿下来。

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对陈仓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引发了我对自身命运的思考。我们该如何面对乡愁?如何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找到平衡?这些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和探索。

最后,我借用陈仓的诗句“一个进城的人在城市要立一个肉体的碑,在乡村立一个灵魂的碑”祈祷:愿我们每一个进城者都能在城市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在灵魂深处永远保留着对故乡的眷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