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感受世间的纯真、善意、美好——读冯骥才散文《花巷》

标签:
读书 |


花巷/冯骥才
月在中天,她约我明天傍晚去她家,然后告诉我一条街道的名字。
我问她门牌号,她说在一条巷子里。我又问这巷子的名称,她神秘地说:“你闻到空气里有什么气味儿吗?”我吸一吸鼻子说:“闻到了,是一种花香,挺特别,很淡,不过又很浓郁……”她绽开笑容说:“只要你在那条街上闻到这种味道,那就是我的巷子,巷子的尽头就是我家。”
第二天傍晚,我找到那条街开始寻那香味。我忽然有点紧张,因为我好像把那香味忘了。我向一群孩子打听,孩子们都笑了,他们说:“这条街上有好多巷子,每条巷子都开满了花,你说的是哪种花,是什么味儿?”
我从街的这头走到那头,每条巷子都像花的甬道,一条红、一条黄、一条紫或一条雪白。不同的花喷溢出不同的香味,把我的嗅觉完全扰乱了。
天暗下来,我疲惫不堪地坐在路边道沿上。忽然,一股淡淡的熟悉的香味从背后飘来,轻轻将我拢住。我一回头,一阵芬芳扑在我脸上,这就是属于我的花香呀!我眼前渐渐出现一条幽深的巷子,巷子两边白晃晃的满是花,正是她的巷子!
奇怪,为什么刚才没闻到这花香?难道它像夜来香那样入夜才散发芳香?
我走进巷子,夜色如同水一般从我面颊和臂膀旁滑溜溜地流过。我整个身子融入这深巷,也就融入这浓得化不开的芬芳里。我记得她的话——巷子的尽头是她家……渐渐地,我看见巷子尽头站着一个人,她身着一条浅色长裙。她大概在这里默立了许久,却相信我一定会来。

【读与评】
《花巷》选自冯骥才先生的同名散文集中的一篇文章。
读先生的《花巷》散文集,让我久久品味着先生在文中的这段话:“生命是灵魂的载体。我们要完成的不是生命本身,而是一个因真诚而闪光的灵魂。”
古今中外,画家很多,作家很多,但既是画家又是作家的人很少,而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更让人敬佩的是,他带头做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一做就是10年。他下到田间地头,不顾风雨,甚至自掏腰包,整理出了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几万张图片、几千小时的录音资料。这些珍贵的资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我怀着敬意认真地品读《花巷》。慢慢的感觉到,我是在倾听一位慈祥并带着童心笑容的老人慢慢地诉说他的故事。虽然他经历了时代的不幸,体验了人间的诡诈与丑恶,但是仍然用充满善意的眼光看待世界,温柔地对待一切事物。
《花巷》文字优美,感情真挚,先生看待事物充满感性,同时他也用心生活、热爱自然,处处让我感受到先生心中的真、善、美。
一、真——亲身经历的真、童真童趣的真、真情实意的真
先生说:“用心生活是累人的,但唯此才最幸福。”
《花巷》收录了58篇文章,每一篇都是先生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所遇所思所想。比如《吃鲫鱼说》,记录如何钓鱼、如何烹饪鱼、如何吃鱼的每一个细节,一件小事表达了他热爱生活,用心生活,体会美好的情感。
《花巷》中有10多篇文章,描述的是儿时的记忆。《花脸》、《捅马蜂窝》等篇章中,先生小时候调皮捣蛋,也有作为小孩的独特视角的思考,充满童真童趣,让人忍俊不已。
另外,先生其他的文章,虽然是中年所遇所写,却也充满童真,比如《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我已发博文评读)中描写先生扒开草地,观察春天的花,如何一点一点的调皮冒出,也表达了先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致大海》,描写了先生在冰心先生去世时,在悲痛的心情下,回忆与冰心先生生前交流谈心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冰心教导他不畏权贵,敢于为老百姓发言时严肃的语气和表情。此文表达了先生对冰心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因为亲身经历,所以更加情真意切。因为童心未泯,所以更加简单快乐。《花巷》从头到尾都透着真,语言不矫揉造作、简单质朴,却又直达人的内心深处,让读者产生共鸣。
二、善——理解劳动人民不易的善、爱护动物和花草的善
《花巷》第一篇文章《挑山工》(我已发博文评读),讲述的是先生遇到的一位泰山挑山工,文中描绘了他们艰辛的劳作和惊人的毅力,赞颂了挑山工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
同时我们也能看出先生是一位善良的人,他能感受到挑山工的艰辛与不易,理解劳动人民的不易,并且把这位挑山工不怕艰辛登山的精神当作自己一辈子的灵魂支柱,撑过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
《珍珠鸟》(我已发博文评读)中,先生为珍珠鸟一家营造了一个安全隐蔽的家,让珍珠鸟的幼鸟在书房自由地飞来飞去。最终赢得幼鸟的信赖,大胆地趴在先生的肩膀上睡觉。
《书房花木深》中,先生对阳台花草的纵容养护,让其自由生长,不加干涉。最终书房变成一个小小的森林,让先生可以静下心来思考。
在其他篇章中,先生对书本和日历,都像是一个朋友。足以说明他内心是多情的,是充满善意的,甚至可以说他历经沧桑后仍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这是难能可贵的。
三、美——语言轻柔婉约的美、文字与绘画结合的美
在《逛娘娘宫》中,利索能干、疼爱先生并照顾他8年的奶妈,在要回老家照顾生病丈夫的前一天,带他逛娘娘宫,并用自己都不舍得花的钱给他买喜欢的玩具。在庙会中奶妈以为他丢了,在人群中凄厉的大喊他的名字,后来找到后紧紧拥着他,生怕再次弄丢。文中没有故意煽情,却让人落泪。
先生的文章,语言轻柔婉约,感情细腻流畅、古朴自然,文字朴素又有文采。让读者轻松阅读,沉浸书中,不自觉地跟着他一起面对身边的情或景,随着故事的推进或喜或悲。也许这就是先生的文字魅力吧。
先生说:“绘画是借用最自然的事物来表述最人为的内涵,如果画家通过画作与看者进行无言的沟通,那文学家可以通过充满灵动的文字,启发人们的心灵。”所以他是幸运的,画工出神入化,文字也传神易懂,所以他没有表达不清楚的事物。
比如散文《挑山工》和画作《山间挑夫》就是相映成趣,紧紧相连。文中挑山工穿着红背心,挑着重物,艰难地往上看不到尽头的山路上攀登,寥寥几笔,挑山工的形象就跃然纸上。画中泰山巍峨,山路陡峭望不到头,一个红背心的挑山工正在攀登,其艰辛可想而知。可谓画中有文,文中有画。
先生的一个特点,便是画作依附于写作,写作来源于灵魂的深度挖掘,只有看完他的画作并且读完他的散文,才能真正的完整的深刻的了解他的心灵。
虽然我把真、善、美分开来写,可是真善美相互交融,是没有明确的界限的。先生率真生活可称为真,善待万物可称为善,自掏腰包抢救民族文化资产可称为美,他就是真善美的代表。
《花巷》让我看到先生是一个用心生活,充满真性情的一个人。这本书,我把它放在书柜的中间最显眼的位置。这样,我能经常看到它,偶尔也能拿出来摸摸它,回味着书中的一个个篇章,体会着先生那种用心生活,热爱自然,善待万物的情感。希望能提醒我用善意眼光看待以后遇到的人或事,也更加的用心对待以后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