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读郑振铎散文《荒芜了的花园》

(2024-10-06 04:54:37)
标签:

读书

                                  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读郑振铎散文《荒芜了的花园》


荒芜了的花园/郑振铎

 

一座荒芜了的花园里,只有有毒的恶草与刺人的荆棘生长?除了蟋蟀在草丛中悲鸣以外,听不见别的声响了。

美丽的池水,从前淙淙地流过石桥的,现在因为没有人管理,渐渐地乾了——乾得见底了。

美丽的花木,从前灿烂地盛开的,现在因为没有人时时灌溉,也渐渐地枯萎了。

就是从前天天飞到园里来唱夜之歌的夜莺,也因为它的好朋友玫瑰死了,好久没有飞来了。

有一天,忽然有好几个人到花园里来。

他们看见这座美丽的花园现出这样的凄凉情况,几乎要痛哭了。他们坐在快要坍倒的草亭中的破椅上,谈起这座花园以前的美景,个个人脸上都显出追慕惋惜的神色。

一个人叹气道:“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

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身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应该大家努力把它整理好。”

于是他们跑到池旁,坐在一块假山上,细细的讨论怎样改造这座荒芜的花园的方法。

青蛙带着满肚子的欢喜,由池岸下的石罅中跳出来听。

终夜悲鸣的蟋蟀也暂时停止了它的哭声,由草丛中露出半个头来,看他们讨论。

他们悉心地讨论,还用粉笔在石上画了许多草图,计划将来园中的种种布置。

他们由黎明讨论到早餐过后,还没有商量好一件事。因为他们的意见有许多不能相同。

青蛙暗想道:“为什么他们还不动手作工,只在那里滔滔不绝的讨论呢?”

后来他们舍了将来的详细计划,转而讨论改造这座废园的入手方法。

A说:“应该先把恶草和荆棘斫除掉,然后才能把花木栽下。”

B说:“不对。应该先把花木运来,然后去斫除恶草和荆棘,因为——”

C说:“我表同情于A君的话。恶草和荆棘如果不先除去,佳木好花是决不能栽种的,因为——”

其余的人说:“C君,你的话错了。我赞成B君的意见。因为——”

他们各举了许多理由,互相辩论,还引了许多例子来证明他们的话,由早餐的时候一直辩论到正午,家家炊烟起了,还没有停止;甚至于因为意见不合,互相谩骂,而且扭打了。

青蛙等得不耐烦了,哭丧着脸,不高兴地,一步一步、慢腾腾地仍旧走进石罅中去。

蟋蟀的希望也渐渐地减少了,它不愿意看见他们的争闹,终于把头缩回草丛中,跑到墙角下,拖长它的音调,重复曼声悲鸣起来。

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 


                                 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读郑振铎散文《荒芜了的花园》


【读与评】

读郑振铎先生散文《荒芜了的花园》,想到了孟子的“仁政”施行,颇有感想。

韩非子称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其中“有孟氏之儒”。孟子提出的“仁政”论,既创造性地发挥了“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的“仁”学,又集大成式地总结了晚周以来渐次勃兴的民本主义思潮。在他看来,“仁政”论在当时就是滋润政体最管用、也最实用的良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且“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一定可以取得比文王、武王、周公更加辉煌的业绩。但他认为的这剂良方,在当时却屡遭碰壁。

当时的齐国,国势强盛,民众富庶。孟子慕名而去。齐威王对他礼貌有加,配给车马侍从,但就是不采用悦耳不悦心的“仁政”。也许,在齐威王看来,自己力行改革,乐于纳谏,使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身边还集聚了淳于髡等一批贤士名臣,事业日隆。“仁政”虽好听却不见得好用。这使得孟子很不开心,决意离齐。

当时的滕国,是一弱小之国。滕文公向孟子请教:“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又被夹在强大的齐国和楚国之间,您看我是该服事齐国呢,还是服事楚国?”孟子见有“顾客”登门,认为机不可失,便进谏道:您只要实行仁政,就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为使文公坚定信心,孟子还为他设计了“井田”制方案,以使百姓之家有5亩宅基,百亩耕地,男耕女织,从而达到社会安定,国家繁荣。但滕国毕竟只是方圆不足50里的小国,办法虽好,却难在列强争战的环境下从容实行。孟子心中不快,只好离滕而去。

当时的魏国,一度曾为战国七雄之一。但到了魏惠王时,国势日衰,与齐、楚、秦等国屡战屡败,割地赔偿。为振颓起衰,魏惠王广招贤士。特别是对孟子的到来寄予厚望。一见面,便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一定会给我们国家带来很大的利益吧?”孟子答道:“你何必一开口就讲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接着,反复向惠王宣传“与民同乐”“仁者无敌”的道理,讲解轻徭薄赋、减刑安民等“仁政”措施,认为只要如此,就可“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对此,魏惠王口头虽表示“寡人愿安承教”,但实际却并不准备实施。孟子无奈,只好离开。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论,关注的重心在于如何争取民心、巩固政权。这对统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良方。但当时的情况是:诸侯争战,愈演愈烈,非武力不足以安身立命。而“仁政”显然是为统治者长治久安服务的。这对当时孜孜以求、靠武力称霸天下的列国君主来说不切合实际,按司马迁的说法,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哪比得上“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毕竟,“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即便是“仁者无敌”,也只是“仁而不武,无能达也。”

孟子的“仁政”当年的遭遇让人深信,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能解决当下问题。故古有“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之说,以告诫“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明者,总会因时而变;知者,总能随世而制;正确的理论,总以结合具体情况、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变为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这一事例也告诫我们,经世致用,不是夸夸其谈、坐而论道,关键在于能够付诸实践。如果不切实际,没有落实,那么,再好的思路也是纸上谈兵,再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应了先生的那句话:“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