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梦君时君梦我——读艾青诗歌《窗》

(2024-08-04 04:56:27)
标签:

读书

我梦君时君梦我——读艾青诗歌《窗》


/艾青

 

在这样绮丽的日子

  我悠悠地望着窗

  也能望见她

  她在我幻想的窗里

  我望她也在窗前

  用手支着丰满的下颌

  而她柔和的眼

  则沉浸在思念里

  在她思念的眼里

  映着一个无边的天

  那天的颜色

  是梦一般青的

  青的天的上面

  浮起白的云片了

  追踪那云片

  她能望见我的影子

  是的,她能望见我

  也在这样的日子

  因我也是生存在

  她幻想的窗里的 


                  我梦君时君梦我——读艾青诗歌《窗》我梦君时君梦我——读艾青诗歌《窗》我梦君时君梦我——读艾青诗歌《窗》
                  我梦君时君梦我——读艾青诗歌《窗》我梦君时君梦我——读艾青诗歌《窗》我梦君时君梦我——读艾青诗歌《窗》


【读与评】

《窗》这首诗,在艾青先生的诗的森林间,是一株有着奇异光彩的树,为数很少,因而更显出它的可贵。

  这首诗先生写于在常州任教时期,发表于193612月《新诗》月刊一卷三期,署名:莪伽。

  这首诗无论从题材上、构思上,还是从格调上都有别于同时期的其它诗作。就是在先生以后的创作中,也很少见到这样的诗作。

  这是一首爱情诗,而爱情诗在先生的创作中是很少见的。

  这首诗的构思非常奇特,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诗以窗为中心,一层一层展开。“在这样绮丽的日子/我悠悠地望着窗”,一般来讲,诗可能沿着“望着窗”实写下去,在窗里望见她,望见她的神情或其它情景等等,来抒发“我”的爱心。在过去的一些爱情诗作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这种写法。而这首《窗》,却没有直接写下去,而是笔锋一转,写“她在我幻想的窗里”,这就把思念的感情推进了:望着窗,看见了幻想的窗里的她。先生没有就此止步,而又进一步写道:

  “我望她也在窗前/用手支着丰满的下颌/而她柔和的眼/则沉浸在思念里。”

  “我”在“幻想的窗里”,望见她也在窗前思念“我”,这种推移很少见了。这样写,使“我”和“她”之间的感情很浓地跃然纸上。

  这样的构思不仅奇特新颖,而且极有力地增强了表现力,增强了感情的浓度。

  而更为奇特新颖的是,先生在下面集中笔墨刻画她的眼。眼是心灵的窗,把窗的含意推进了一层。对她的眼的描绘,先生写得那么清澈,那么耐人寻味:

  “在她思念的眼里/映着一个无边的天/那天的颜色/是梦一般青的/青的天的上面/浮起白的云片了/追踪那云片/她能望见我的影子。”

  可以说,这一段是整首诗的中心,也是这首诗的光彩所在。前面的描写已够精彩了,这一段则是锦上添花,不能不令人惊叹。“我”望着窗,不仅望见了她在我幻想的窗里,而且望见了她的眼睛,望见了她眼里的天空……这热切的思念到了怎样的程度,可想而知。

  最后,写“我”也在她幻想的窗里,和前面作了呼应,整首诗完整了。她在我幻想的窗里,我在她幻想的窗里,是这首诗构思的总的框架。我们看,这样的构思真是非同一般。

  应该说,构思的巧妙,是这首诗成功的关键。先生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遇到了怎样的契机而获得这样的灵感呢?这样巧妙的构思是怎样产生的呢?可以推断,先生很可能是从窗得到启发的,由窗想到了心灵之窗——眼睛,着力刻画眼睛便使这首诗成功了。

  写诗,构思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构思的巧妙,就是成功的一半。

  在构思上,先生是非常下功夫的。在先生的许多诗篇中,都可以看到他构思的长处,构思的机智巧妙,闪烁着他的智慧之光。

  在《窗》以前的诗作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先生构思上的机智巧妙,如《灯》、《辽阔》等。在《窗》以后的诗作中,这种构思上的机智巧妙例证就更多了。如《树》、《煤的对话》等。

  构思上的成功,是巧思的结果,而巧思是艺术敏感力的一种表现。要想有巧思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想有极强的艺术敏感力,诗的创作者必须要拥有智慧,这智慧包括天才的成份和勤奋的成份。另一方面,还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艺术实践经验。巧思,并不是容易得来的,它是创作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

  先生之所以能不断地获得巧思,不仅在于他机敏聪慧,还在于他勤奋,更在于他重视生活经验,注意向生活学习,并重视积累自己的创作经验。

  因为先生深切知道,诗的创作过程是艰苦的。他说:  “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其他的劳动者是一样艰苦的。”“他必须把自己全部的感应去感应那对象,他必须用社会学的、经济学的钢锤去锤炼那对象,他必须为那对象在自己心里起火,把自己的情感燃烧起来,再拿这火去熔化那对象,使它能在那激动着皮链与钢轮的机器——写作——里凝结一种形态,最后再交付给一个严酷而冷静的技师——美学去受检验,如此完成了出品。”(《诗论》)

  《窗》这首诗,可以说就是先生这样锤炼的结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