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的理想幻灭之后的悲哀——读徐志摩散文《丑西湖》

(2024-08-03 05:34:11)
标签:

读书

                                 美的理想幻灭之后的悲哀——读徐志摩散文《丑西湖》


丑西湖/徐志摩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我们太把西湖看理想化了。夏天要算是西湖浓妆的时候,堤上的杨柳绿成一片浓青,里湖一带的荷叶荷花也正当满艳,朝上的烟雾,向晚的晴霞,哪样不是现成的诗料,但这西姑娘你爱不爱?我是不成,这回一见面我回头就逃!什么西湖这简直是一锅腥臊的热汤!

西湖的水本来就浅,又不流通,近来满湖又全养了大鱼,有四五十斤的,把湖里袅袅婷婷的水草全给咬烂了,水浑不用说,还有那鱼腥味儿顶叫人难受。说起西湖养鱼,我听得有种种的说法,也不知哪样是内情:有说养鱼甘脆是官家谋利,放着偌大一个鱼沼,养肥了鱼打了去卖不是顶现成的;有说养鱼是为预防水草长得太放肆了怕塞满了湖心,也有说这些大鱼都是大慈善家们为要延寿或是求子或是求财源茂健特为从别地方买了来放生在湖里的,而且现在打鱼当官是不准。不论怎么样,西湖确是变了鱼湖了。六月以来杭州据说一滴水都没有过,西湖当然水浅得像个干血痨的美女,再加那腥味儿!

今年南方的热,说来我们住惯北方的也不易信,白天热不说,通宵到天亮也不见放松,天天大太阳,夜夜满天星,节节高的一天暖似一天。杭州更比上海不堪,西湖那一洼浅水用不到几个钟头的晒就离滚沸不远什么,四面又是山,这热是来得去不得,一天不发大风打阵,这锅热汤,就永远不会凉。我那天到了晚上才雇了条船游湖,心想比岸上总可以凉快些。好,风不来还熬得,风一来可真难受极了,又热又带腥味儿,真叫人发眩作呕,我同船一个朋友当时就病了,我记得红海里两边的沙漠风都似乎较为可耐些!夜间十二点我们回家的时候都还是热乎乎的。还有湖里的蚊虫!简直是一群群的大水鸭子!我一生定就活该。

  这西湖是太难了,气味先就不堪。再说沿湖的去处,本来顶清淡宜人的一个地方是平湖秋月,那一方平台,几棵杨柳,几折回廊,在秋月清澈的凉夜去坐着看湖确是别有风味,更好在去的人绝少,你夜间去总可以独占,唤起看守的人来泡一碗清茶,冲一杯藕粉,和几个朋友闲谈着消磨他半夜,真是清福。

  我三年前一次去有琴友有笛师,躺平在杨树底下看揉碎的月光,听水面上翻响的幽乐,那逸趣真不易。西湖的俗化真是一日千里,我每回去总添一度伤心:雷峰也羞跑了,断桥折成了汽车桥,哈得在湖心里造房子,某家大少爷的汽油船在三尺的柔波里兴风作浪,工厂的烟替代了出岫的霞,大世界以及什么舞台的锣鼓充当了湖上的啼莺,西湖,西湖,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这回连平湖秋月也给糟蹋了,你信不信?

船家,我们到平湖秋月去,那边总还清静。

平湖秋月?先生,清静是不清静的,格歇开了酒馆,酒馆着实闹忙哩,你看,望得见的,穿白衣服的人多煞勒瞎,扇子扇得活血血的,还有唱唱的,十七八岁的姑娘,听听看,是无锡山歌哩,胡琴都蛮清爽的。

那我们到楼外楼去吧。谁知楼外楼又是一个伤心!原来楼外楼那一楼一底的旧房子斜斜的对着湖心亭,几张揩抹得发白光的旧桌子,一两个上年纪的老堂倌,活络络的鱼虾,滑齐齐的莼莱,一壶远年,一碟盐水花生,我每回到西湖往往偷闲独自跑去领略这点子古色古香,靠在阑干上从堤边杨柳荫里望滟滟的湖光,晴有晴色,雨雪有雨雪的景致,要不然月上柳梢时意味更长,好在是不闹,晚上去也是独占的时候多,一边喝着热酒,一边与老堂倌随便讲讲湖上风光,鱼虾行市,也自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但这回连楼外楼都变了面目!地址不曾移动,但翻造了三层楼带屋顶的洋式门面,新漆亮光光的刺眼,在湖中就望见楼上电扇的疾转,客人闹盈盈的挤着,堂倌也换了,穿上西崽的长袍,原来那老朋友也看不见了,什么闲情逸趣都没有了!我们没办法移一个桌子在楼下马路边吃了一点东西,果然连小菜都变了,真是可伤。泰戈尔来看了中国,发了很大的感慨。他说,“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民族像你们这样蓄意的制造丑恶的精神。”怪不过老头牢骚,他来时对中国是怎样的期望(也许是诗人的期望),他看到的又是怎样一个现实!狄更生先生有一篇绝妙的文章,是他游泰山以后的感想,他对照西方人的俗与我们的雅,他们的唯利主义与我们的闲暇精神。他说只有中国人才真懂得爱护自然,他们在山水间的点缀是没有一点辜负自然的;实际上他们处处想法子增添自然的美,他们不容许煞风景的事业。他们在山上造路是依着山势回环曲折,铺上本山的石子,就这山道就饶有趣味,他们宁可牺牲一点便利。

不愿斫丧自然的和谐。所以他们造的是妩媚的石径;欧美人来时不开马路就来穿山的电梯。他们在原来的石块上刻上美秀的诗文,漆成古色的青绿,在苔藓间掩映生趣;反之在欧美的山石上只见雪茄烟与各种生意的广告。他们在山林丛密处透出一角寺院的红墙,西方人起的是几层楼嘈杂的旅馆。听人说中国人得效法欧西,我不知道应得自觉虚心做学徒的究竟是谁?

这是十五年前狄更生先生来中国时感想的一节。我不知道他现在要是回来看看西湖的成绩,他又有什么妙文来颂扬我们的美德!

  说来西湖真是个爱伦内。论山水的秀丽,西湖在世界上真有位置。那山光,那水色,别有一种醉人处,叫人不能不生爱。

但不幸杭州的人种(我也算是杭州人),也不知怎的,特别的来得俗气来得陋相。不读书人无味,读书人更可厌,单听那一口杭白,甲隔甲隔的,就够人心烦!看来杭州人话会说(杭州人真会说话!),事也会做,近年来就“事业”方面看,杭州的建设的确不少,例如西湖堤上的六条桥就全给拉平了替汽车公司帮忙;但不幸经营山水的风景是另一种事业,决不是开铺子、做官一类的事业。平常布置一个小小的园林,我们尚且说总得主人胸中有些丘壑,如今整个的西湖放在一班大老的手里,他们的脑子里平常想些什么我不敢猜度,但就成绩看,他们的确是只图每年“我们杭州”商界收入的总数增加多少的一种头脑!

开铺子的老板们也许沾了光,但是可怜的西湖呢?分明天生俊俏的一个少女,生生的叫一群粗汉去替她涂脂抹粉,就说没有别的难堪情形,也就够煞风景又煞风景!天啊,这苦恼的西子!

但是回过来说,这年头哪还顾得了美不美!江南总算是天堂,到今天为止。别的地方人命只当得虫子,有路不敢走,有话不敢说,还来搭什么臭绅士的架子,挑什么够美不够美的鸟眼? 


                                 美的理想幻灭之后的悲哀——读徐志摩散文《丑西湖》


【读与评】

在徐志摩先生的游记散文中,我很欣赏《裴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天目山中笔记》等,因为这些作品都写出了一种极富个人感情色彩的“奥秘”的美感以及由此带来的超脱和闲逸,都表达了作为审美主体的先生审美理想的满足。但是,如果这种审美理想得不到满足,带给理想主义色彩极浓的先生就将是无情的幻灭和由之产生的浓重的悲哀,并可能连带给以“狠毒”的“咒诅”,这方面的代表作就是《丑西湖》。

从先生1926721日自西天目山给陆小曼的信中可以了解到,先生于1926718日晚与朋友三人共游西湖,其中“益增烦懑”“闲逸风趣竟不可复得”已写出乘兴而致败兴而归的悲哀。192687日先生又写出了《丑西湖》一文,极力倾诉这种悲哀。

先生说过,“我只是自然崇拜者”。他对自然的崇拜明显带着外来文化的痕迹,是受英国罗素和印度泰格尔等人崇尚自然的影响的结果,但同时又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偏重于崇拜自然界的柔美特征。清静幽深的山光水色、特别是月下幽谧之景是最令他陶醉的。他“以为自然界种种事物不论其细如涧石暂如花黑如炭明如秋月皆孕有其深之意义、皆含有不可理解之神秘、皆为至美之象征”(《鬼话》)。这里列举的事物无疑都具有柔美特征、充满神秘色彩。在这样的自然美当中,他强调“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符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自得”(《裴冷翠山居闲话》)这就是说,在对自然界的审美过程中要排除一切干扰,人独心静,全身心地投入。做到这一点,人才能与自然融合为一。占有这份儿自然美,陶醉于美丽的孤独和寂寞中体会到一份儿难得的心灵自由,品尝到一份儿难得的闲情逸趣。源于此,他才选择了夜游凝聚着自然美和人工美双重美感特征的西湖。

在酷暑之中夜游西湖,他理想中的西湖美的特征如何呢?纵观全文,先生的理想应是:

一、感观上给人的感觉是空气清新、凉爽宜人,让人身心都感到愉悦;

二、保持着“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具有“古色古香”的古典美,不被所谓的现代文明所污染;

三、处处都是“清静”的去处,不为世俗的喧闹纷嚣干扰,在这样的境界中人才能悠闲自得,独享一份儿“清福”。

但是,实地一游却发现,西湖的这些本应具有的美感特征被“丑”所代替,因而便在题目中醒目地冠以“丑”。一个“丑”字何其了得,既概括了眼前所见的西湖的现实特征,也概括了先生的总体评价,还深蕴着由此而产生的美的理想幻灭的悲哀。

究竟如何的“丑”呢?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因为水浅又养了鱼,“风一来可真难受极了,又热又带腥味儿,真叫人发眩作呕”,生理上就让人产生反感;二是西湖诸景毁的毁(如雷锋塔的倒掉),改的改(如“断桥拆了建成汽车桥),占的占(如“哈得在湖心建房子”),或者被工业文明污染(如“工厂的眼替代了出岫的霞),全被“俗化,全无了天然情趣和古典美;三是来来往往都没了“清静”(如平湖秋月、楼外楼)都被世俗的喧闹烦嚣所干扰,在这样的境界中当然“什么闲情逸趣都没有了”。

西湖自然美和人工美的被亵渎等于剥夺了一份儿享受美和自由的权力,就等于打碎了自己的审美理想,这失望、这悲哀自然是十分沉重的。正如先生所说:“个人最大的悲剧是设想一个虚无的境界来谎骗你自己,骗不到底的时候你就得忍受‘幻灭’的莫大的苦痛”(《自剖》)。也怪不得先生在开头就说了一句“我们太把西湖理想化了。”一个“太”字便道出这种失望的沉重,而“这回一见面我回头就逃”。“什么西湖,这简直是锅腥臊的热汤”,简直就是诅咒了。

先生是个理想主义者,撇开本质不论,究其理想的内涵而言,胡适还是概括得比较准确的:“他的人生观真是种‘单纯信仰’,这里边就是,爱、自由、美。”(《追悼徐志摩》)《丑西湖》所表现的可以说就包含了这三方面的内容。他的笔触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审美层次、局限于对景物变迁的呻吟、局限于对美的幻灭的悲哀,而是将真善美和假丑恶联系起来,把眼光贯注于生活的深层,探究美之所以变成丑的缘由,直接的表层的是那些糟蹋西湖美景的“一班大老”;间接的深层的是“人命当得虫子、有路不敢走、有话不敢说”的“这年头”。虽没有说造成“这年头”的最根本原因,但锋芒所指已尽在不言中了。这样就使这篇游记散文具有了强烈的时代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精神,具有了人道主义的深层内涵。

先生写诗作文最重视的是感情。他说:“感情,真的,感情是难得的,是名贵的,是应当共有的……”(《落叶》)。他把情感当成基础,而把作为审美对象的景物当成抒发审美主体的感情的载体,或者说是象征纳入审美主体的“自我之境,因而本文的感情发展的三部曲——对美的理想的追求、丑的现实所带来的悲哀、对丑和造成丑的原因的诅咒——便构成文章的感情主旨。由此出发,先生并没有详细去记叙所见所闻,而是被自己的感情翅膀驾驶跟着感觉走。感觉需要摄取什么镜头就摄取什么镜头,物为我用,全不为物所奴役;借景抒情,并不被景所拘束;任意挥洒,自有一种独特的潇洒气派。

但潇洒并不等于放纵,以感情为基础行文也并不等于随意。堆砌感情的需要本身就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规范性。先生本文中写“丑”的三个特征是根据需要取舍不同的。写第一个特征,重点写了“又热又带腥味儿”,前因后果铺叙而来,浓墨重彩极写厌恶。写第二个特征却使用类似电影的“摇镜头”形式,将一连串各自独立的意象排列组合,笔笔简单却都是“画眼睛”之笔法,簇拥而聚,集中表现“西湖的俗化”。写第三个特征,重点抓住“平湖秋月”和“楼外楼”,点面结合,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结合,人景交融,音形声纷呈,详略得当,疏密有致,极力渲染“闹忙”。

不少人评先生散文风格为华丽夸饰,而具体到本文,倒不如说是对丑的夸饰。我以为,这种夸饰,不应理解为轻飘虚浮,而是在强烈真挚的感情支配下把客观景物意念化了的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