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间应有必要的善意掩饰——读杨绛散文《窗帘》
标签:
读书 |

窗帘/杨绛
人不怕挤。尽管摩肩接踵,大家也挤不到一处。像壳里的仁,各自各。像太阳光里飞舞的轻尘,各自各。凭你多热闹的地方,窗对着窗。各自人家,彼此不相干。只要挂上一个窗帘,只要拉过那薄薄一层,便把别人家隔离在千万里以外了。
隔离,不是断绝。窗帘并不堵没窗户,只在彼此间增加些距离——欺哄人招引人的距离。窗帘并不盖没窗户,只隐约遮掩——多么引诱挑逗的遮掩!所以,赤裸裸的窗口不引起任何注意;而一角掀动的窗帘,惹人窥望测度,生出无限兴趣。
光秃秃赤裸裸,当然表示天真朴素。何必这些虚伪,遮遮掩掩的不老实!可是,逢人只说三句话,就不能一见倾心,肝胆想照?开口见喉咙,也未免浅显。有乖巧的人,把天真朴素,做了窗帘的质料,做了窗帘的颜色,一个洁白素净的帘子,堆叠着透明的软纱,在风里飘曳,这种朴素,只怕比五颜六色更经得起人为的漂洗而更富有魅力。认真要赤裸裸不加遮饰,除非有希腊神像那样完美的身体,有天使般纯洁的灵魂。倍根(Bacon)说过:“赤裸裸是不体面的;不论是赤露的身体,或是赤露的心。”人从乐园里驱逐出来的时候,已经体味到这句话了。
所以赤裸裸的真实总需要些掩饰。白昼的阳光,无情地照彻了人间万物,不能留下些幽暗让人迷惑,让人梦想,让人希望。如果没有轻云薄雾把日光筛漏出五色霞彩来,天空该多么单调荒凉!
隐约模糊中,才容许你做梦和想象。距离增添了神秘。看不见边际,变为没边没际的遥远与辽阔。云雾中的山水,暗夜的星辰,希望中的未来,高超的理想,仰慕的名人,心许的“相知”,——隔着窗帘,惝怳迷离,相看一眼,越加添了想望,给你无限欣喜;每一次试探是冒险,每一个发现是惊奇。伟大,伟大!在陶醉迷恋中,也忘却了自己帘后的狭小与简陋。
这时候,你掀起了窗帘。后面,有什么?赤裸裸的真实!像丁尼生(Tennyson)诗里的“夏洛特女郎”(TheLadyofShalott),看厌了镜中反映的天地,三步跑到窗前,望一望外面真实世界。她的镜子立即破裂成两半,她毁灭了以前快乐而无知的自己。悄悄地放下窗帘,失望而悲哀。
可是,失去的只是一个迷梦。有时也能换到窗帘后面的安静和休息,不论那间屋子多么简陋狭小。
人家挂着窗帘呢,别去窥望。宁可自己也挂上一个,华丽的也好,朴素的也好。如果你不屑挂,或懒得挂,不妨就敞着个赤裸裸的窗口。不过,你总得尊重别人家的窗帘。
【读与评】
生活的本质应是真实而快意的。但是,如果赤裸裸的生活真实替代了人一人之间应持有的距离,没有了衬托装饰的人际交往和自然景物又将产生多少让人失望的烦恼!窗帘迎合了人内在的需求,短短的距离,隐约的想象,迷幻的希冀,惹人遐思展望,令人憧憬向往,平添了无限的生活情趣。真实的生活应该由自己创造,窗帘的出现是人的精神生活更丰富、更饱满的标志。当然,每个人的窗帘都应是简单素洁的,不应有过于耀眼的光芒和色彩,否则,生活的步调便未免错乱、复杂,丧失了应有的真诚和美好。
品读先生的《窗帘》,我以为,这是一篇情致散文小品。“窗帘“在文中是一个化境之象。文罩的是人际间应有必要的善意的掩饰,应该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距离、含蓄产生美感,尊重、保留构成和谐。而以“窗帘”形象说理致意,一以贯之。同时,“窗帘”也成为了结构全文的线索。
文章开关以自然之物作比,说明人的个性本质特征,有“距离”而无“断绝”的“窗帘”,正是个体的人之间必要的“遮掩”,“遮掩”得当,则成为“装饰”,产生美感。文章接着以人没有绝对的完美和纯洁的事实根据,有力地表明了“赤裸裸的真实总需要些掩饰”的观点。接下来,文章先以“云雾中的山水”等世间物象从正面阐述“模糊容许想象”,“距离增添神秘”,再以夏洛特女郎的故事从反而说明人为消除距离的后果,最后归结人当换得窗帘后面的安静和休息。
特别要说的是第三自然段,短短三百余字,先生采用了六七种表现手法,可谓刀枪棍棒,各逞其能。先生一开笔以退为进,先承认“赤裸裸”、“天真朴素”的可爱,马上笔锋一转,以“可是”反为正面立论,说明掩饰的必要。接着照样以“窗帘”作比,,表明另一种朴素——洁白素净的帘子的“魅力”。可贵之处还在自然而来的一个推论——普遍意义上的人不可能有绝对的完美和纯洁,因而也不可能真正赤裸裸不假掩饰。由此完成了对开笔的姑且“承认”的回应反驳。末尾以引言论证——采用培根的话支撑观点,“赤裸裸是不体面的:不论是裸露的身体,或是裸露的心”。“不论……或是”来得特别煞劲:顺手以事例照应观点,——自人类的起始,亚当夏娃走出伊甸园就以树叶遮下体,充分表明身体的“赤裸裸”和心灵的“赤裸裸”都是不可能的。全段有力地支撑了全文的观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