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真意切渗透于字里行间——读贾平凹散文《画人记》1

(2023-12-12 06:08:39)
标签:

读书

情真意切渗透于字里行间——读贾平凹散文《画人记》1
         画人记/贾平凹1

 

友谊

画面上站着的是我,坐着的是邢庆仁。

邢庆仁是一位画家。

我们曾一起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办过书画展,展名叫《长安男人》,实在是长安城里两个最丑陋的男人。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有各自的不幸,其实人的长相也是这样,美人差不多一个模式,丑人之间的丑的距离却大了,我俩就是证据。

和邢庆仁来往频繁始于二十世纪之末,到现在差不多已四年。四年里几乎每礼拜见一次,我还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大的毛病,友谊日渐坚刚。我想了想,这是什么原因呢?可能我们都是乏于交际,忠厚老实,在这个太热闹的社会里都一直孤独吧。再是,我也总结了,做朋友一定得依着性情,而不是别的目的,待朋友就多理解朋友,体谅朋友,帮助朋友,不要成为朋友的拖累。中国十多亿人,我也活了近五十年,平日交往的也就是七八个人的小圈子,这个小圈子且随着时间不断地在变换,始终下来的才是朋友。那些在阶级斗争年月里学会了给他人掘坑的人,那些太精明聪明的人,那些最能借势的人,我是应付不了,吃些亏后,就萧然自远了。人的生活就是扒吃扒喝和在人群里扒着友谊的过程,所以,我画下了这幅画。

这样的画我同时画了两幅,一幅庆仁索要了去,一幅就挂在我的书屋。庆仁那天取画的时候,说他读了一本书,书上有这样一句话: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

“这话当然不仅指经济上的穷与富,”他说,“你想想,事业上,精神上,何尝不是这样呢?”

我想了想,就笑了。


藏者

我有一个朋友,是外地人。一个月两个月就来一次电话,我问你在哪儿,他说在你家楼下,你有空没空,不速而至,偏偏有礼貌,我不见他也没了办法。

他的脸长,颧骨高,原本是强项角色,却一身的橡皮,你夸他,损他,甚至骂他,他都是笑。这样的好脾气像清澈见底的湖水,你一走进去,它就把你淹了。

我的缺点是太爱吃茶,每年春天,清明未到,他就把茶送来,大致吃到五斤至十斤。给他钱,他是不收的,只要字,一斤茶一个字,而且是单纸上写单字。我把这些茶装在专门的冰箱里,招待天南海北的客人,没有不称道的,这时候,我就觉得我是不是给他写的字少了?

到了冬天,他就穿着那件宽大的皮夹克来了,皮夹克总是拉着拉链,从里边掏出一张拓片给我显派。我要的时候,他偏不给,我已经不要了,他却说送了你吧,还有同样的一张,你在上边题个款吧。我题过了,他又从皮夹克里掏出一张,比前一张更好,我便写一幅字要换,才换了,他又从皮夹克里掏出一张。我突然把他抱住,拉开了拉链,里边竟还有三四张,一张比一张精彩,接下来倒是我写好字去央求他了。整个一晌,我愉快地和他争闹,待他走了,就大觉后悔,我的字是很能变作钱的,却成了一头牛,被他一小勺一小勺巧妙着吃了。

我去过他家一次,要瞧瞧他一共收藏了多少古董字画,但他家里仅有可怜的几张。问他是不是做字画买卖,他老婆抱怨不迭:他若能存一万元,我就烧高香了!他就是千辛万苦地采买茶叶和收集本地一些碑刻和画像砖拓片到西安的书画家那儿嘻嘻哈哈地换取书画,又慷慷慨慨地分送给另一些朋友。他生活需要钱却不为钱所累,他酷爱字画亦不做字画之奴,他是真正的字画爱好者和收藏者。

真正的爱好者和收藏者是不把所爱之物和藏品藏于家中而藏于眼中,凡是收藏文物古董的其实都是被文物古董所收藏。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朋友被朋友们骂着又爱着,是因了这个朋友的真诚和有趣。他姓谭,叫宗林。


情真意切渗透于字里行间——读贾平凹散文《画人记》1


 【读与评】

 《画人记》是贾平凹先生人物散文的代表作,他通过简练的笔触刻画了几个生动的“画人”形象,使读者对生活于基层默默无闻又对书画艺术孜孜以求的书画艺人们滋生起几分同情和敬佩。原文共写了五则短文,刻画了五位有志于书画艺术但暂未成家的书画艺人。“画人”是先生独创的一个词。本文节选了其中的三则。

 第一则是《友谊》,主人公是邢庆仁。文章由一幅先生自画的画引入,“画面上站着的是我,坐着的是邢庆仁”,从这一“坐”一“站”表现了“我”对邢庆仁的尊重,也透露出两人关系的不同寻常。接着,先生简单交代了邢庆仁的身份——“是一位画家”,照应了文题。

 对于主人公的外貌,先生没有细描详画,而是先用一句大实话简而括之:“我们”“实在是长安城里两个最丑陋的男人”。然后化用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有各自的不幸”,以“美人差不多一个模式,丑人之间的丑的距离却大了”来自我贬损,而对于邢庆仁丑的程度就留下了让读者想象的空间。

 先生和邢庆仁来往“差不多已四年”,“四年里几乎每礼拜见一次”,可见来往之频繁。如果一个人身上有很多毛病,随着接触的增多,他的毛病也会渐渐暴露出来,但“我”与邢庆仁“几乎每礼拜见一次”,“我还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大的毛病”,足见其品行之端庄。因此,两人的友谊也就“日渐坚刚”了。接着先生又从总结做朋友的原则中突出了邢的够朋友。先生总结道,“做朋友一定得依着性情,而不是别的目的,待朋友就多理解朋友,体谅朋友,帮助朋友,不要成为朋友的拖累”。这里先生没有直接说邢庆仁就是这样的朋友,但我们从先生所说的“中国十多亿人,我也活了近五十年,平日交往的也就是七八个人的小圈子,这个小圈子且随着时间不断地在变换,始终下来的才是朋友”中推想邢庆仁就是能始终成为他朋友的朋友。先生还由衷地慨叹“那些在阶级斗争年月里学会了给他人掘坑的人,那些太精明聪明的人,那些最能借势的人”自己“应付不了”,“吃些亏后,就萧然自远了”。这里先生似乎无一字在写邢庆仁,其实无一字不在写邢庆仁,这种明贬此而实褒彼的手法实在高明。

 文章正面直接写主人公的就是文末邢庆仁来取画时所说的他所读的一本书上的一句话:“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以及对这句话的解说:“这话当然不仅指经济上的穷与富,事业上,精神上,何尝不是这样呢?”先生听了他的话后说:“我想了想,就笑了”,可见先生是认同这句话的。这句话对于过去有关穷人富人的传统观点恐怕具有颠覆意义。其实,穷人富人都不可一概而论,穷人中既有在贫困中苦苦挣扎的,也有为改变贫穷处境而杀人越货的,富人既有为富不仁的,也有善心济人的。至于“事业上”“精神上”的“穷人”与“富人”就更要另当别论了。

 先生对邢庆仁虽然着墨不多,但透过那或隐或显的只言片语,邢庆仁的性格特征却渐渐清晰起来:邢庆仁是一位虽其貌不扬但忠厚老实、善待他人、注重友谊、精神富有的画家。

 第二则是《藏者》,主人公是谭宗林。与上一则短文不同的是,本段开头首先正面从主人公的机智拜访说起,人到“楼下”,才打电话征询“有空没空”,虽属不速之客,但因“偏偏有礼貌”,“我”不好不接待。

 在介绍主人公外貌时,先生把他外在的强悍和内在的温驯(“你夸他,损他,甚至骂他,他都是笑”)对比着来写,又用“像清澈见底的湖水”来比喻其“好脾气”,使其憨厚可爱之态跃然纸上。

 接着先生写了主人公的两种换字方式,一是用明前茶换字,“一斤茶一个字”,茶是好茶,“招待天南海北的客人,没有不称道的”,连“我”也觉得过意不去,自问“是不是给他写的字少了”;二是用拓片换字,这一段写得趣味横生,生活气息极浓。“他”穿着“宽大的皮夹克来了”,“皮夹克总是拉着拉链,从里边掏出一张拓片给我显派”,“我要的时候,他偏不给,我已经不要了,他却说送了你吧”,他像变戏法一样从皮夹克里掏出一张又一张拓片,“我便写一幅字要换”,“才换了”,“他又从皮夹克里掏出一张”。急得“我突然把他抱住,拉开了拉链,里边竟还有三四张,一张比一张精彩”,“我”只好“写好字去央求他了”。就在这掏掏抢抢中, “我”和他愉快地度过了“整个一晌”。本来是用拓片来求人换字的,到后来反让写字的求他要用字换拓片,其机敏可见一斑。因为他的机敏真诚有趣,书画家们虽口头上“骂”他,心底里却盼着他来,显示了主人公的独特魅力。

 看了上文的叙写,让人以为这一定是一位以贩卖书画为生的藏家,先生也以为他“是做字画买卖”的。先生去过他家一次,想看看“他一共收藏了多少古董字画”,想不到他家里“仅有可怜的几张”,他老婆还抱怨不迭地说:“他若能存一万元,我就烧高香了!”原来他“千辛万苦地采买茶叶和收集本地一些碑刻和画像砖拓片到西安的书画家那儿嘻嘻哈哈地换取书画,又慷慷慨慨地分送给另一些朋友”,先生不禁感慨道:“他生活需要钱却不为钱所累,他酷爱字画亦不做字画之奴。”先生认为“他是真正的字画爱好者和收藏者”。

 文中先生没有正面描写谭宗林的慷慨乐施,而是通过他老婆的口作了侧面介绍,这就更丰富了人物形象,使读者对这位独特的藏者怀有深深的敬意。

 先生由此议论道:“真正的爱好者和收藏者是不把所爱之物和藏品藏于家中而藏于眼中,凡是收藏文物古董的其实都是被文物古董所收藏。”这句话告诉人们,真正的藏者是藏物于眼中的,而一般的藏者是被藏物所收藏的。本文主人公属于怎样的藏者就不言而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