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景叙事,随事兴感,因景写情——读李广田散文《到橘子林去》

(2023-11-16 05:09:23)
标签:

读书


写景叙事,随事兴感,因景写情——读李广田散文《到橘子林去》


到橘子林去/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

“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匹马修理蹄子。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两个小巧的耳朵不是竖着,而是微微的向后抿着,它的鼻子里还发出一些快慰的喘息。它的主人之一,一手按在它的鼻梁上,是轻轻地按着,而不是紧紧地按着,而另一只手,就在梳理它的鬃毛,正如一个母亲的手在抚弄着小女儿的柔发。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

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

“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写景叙事,随事兴感,因景写情——读李广田散文《到橘子林去》


 【读与评】

 李广田先生的散文《到橘子林去》记叙了他与女儿小岫去橘子林,路上看到赶大车的人正在路边为马匹修理蹄子,先生想到的是“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女儿小岫却想到了自己也要修剪指甲,结果没去橘子林就回来了。文章写得颇有情趣,语言朴实自然,先生以通俗易懂的话语向读者缓缓将故事道来,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先生不乏采用大量修辞,增添了文章的文采美:先生与女儿出门到橘子林时,对天气有着这样的描写,“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巧妙地比喻生动地表达出先生久经阴雨天后,晴朗的天气给他带来的喜悦感,同时,一系列对街道景象的描写,表明先生的观察十分细致,与女儿一心直奔橘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方埋下了伏笔。

 走出城后先生对所见景物进行的一系列描写,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把崖面上被太阳照出的颜色像金壁辉煌的屏风,瀑布像丝绒等。描写景物多半采用白描的手法,没有过多的修饰,清楚直接的把街上雨后天晴、明亮的景色和城外山崖重叠、瀑布飞溅、路旁水中荒塚,冷清而又和煦的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先生在描写流水时,侧重听觉描写,让读者享受了听觉之美。

 “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文中这一部分将映照了前文的伏笔,一心想要到橘子林去的女儿却被眼前的故事吸引住而停了下来,巧妙设置了悬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接着,先生对两个赶大车的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这些感叹表明先生关心生他养他的土地,关心着大地上生活的人们,尤其是下层劳动者,顺理成章地过渡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抗战,思想上升到另一个高度,由对下层人民的怜悯转为对家国的担忧以及对人民坚持抗战所作出贡献的赞扬。

 赶车人在路边修理马蹄,吸引了女儿的注意,先生对马匹以及赶车人的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两个小巧的耳朵不是竖着,而是微微的向后抿着,它的鼻子里还发出一些快慰的喘息”,“它的主人之一,一手按在它的鼻梁上,是轻轻地按着,而不是紧紧地按着,而另一只手,就在梳理它的鬃毛,正如一个母亲的手在抚弄着小女儿的柔发”。这些描写都表现出马匹与主人的亲昵与信任,展现出人与动物的和谐美好。

 先生以自己的视角观察社会人生,用作品探索现实、思考现实,以理智和深刻的思考取胜,表现出先生对人、对事、对物等等的看法。由于特殊的身世和受教育的经历,先生养成了一种既敏感细心、富有爱心,又坚忍不拔、有正义感的性格,他始终执著地关心着生他养他的大地,始终关心着大地上生活的人们,尤其是下层劳动者。每一个下层劳动者都是他描摹的对象,先生要替他们喊出心中的痛苦,宣泄久郁的积怨。

 先生在进行作品创作时,保持了无所拘束的自由心态,在一种无所羁绊、自由自在的心灵状态之中,保持自己的本真,任何时候都不丧失理智的清明,写文章能直抒胸臆绝无矫揉造作之感、装腔作势之态。文中,先生将自己的情感寄寓于叙写对象之中,借助写景叙事,随事兴感,因景写情,使之传达出来的某种情感化、为形象所暗示的深刻而含蓄的思想,是他对生活的一种独特审美发现。

 《到橘子林去》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文章独特选材和叙写角度,先生独特的人生经验的深刻见解、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基调,都值得好好地品读和体会,从中才能理解散文文本解读的理论内涵,才能更好地进行文本解读的学习。

 对这篇散文的讨论,我们老友读书会进行好几回了,有人表示不易理解。我在网上查阅过,没有太多解析,只好就文读文发读评。我以为,文章语言质朴简白,没有任何刻意描摹,通篇好像就写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看有的题目解析说主题是表现“劳动者的伟大力量”,实在有点太刻意拔高,因此我的解读就文字说文字,仅表达一点粗浅的懂得,也可能有误差,但文学阅读向来就是多元化的,一味为了某个主题去生硬贴靠,反而有悖阅读体验的初衷。

 任何作者的创作似乎难免所处时代的印迹,但有些作品却可以超越时代的界隔,比如这里讲的故事里的父女角色,就不必太在意时代背景。李广田先生的散文有评价说,常常难分是散文还是小说,这一篇也是如此,而这一点也符合近年来选文模糊文体的命题信号,文体可以模糊,比如小说散文化,散文小说化,是为了淡化套路化命题解题,但文本却要特征鲜明,这个故事里的小孩子明显是主角,但先生只是客观呈现形象特征的描写,很少甚至可说没有评价,先生态度的刻意模糊,也耐人寻味,同时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典型写法。

 所以有时候我们读一篇文章,是要调动自己的日常经验的,认知到哪里,常识在哪里,文字是字面表达,还是别有深意,都是在不断地反复地阅读中的个体体会,至于到后来可以达成不期然的共识,那是文本最终的引领,虽然文字是沉默的,文字背后的作者也是沉默的。

 但愿我们都能读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