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奇特迷人,令人心旷神怡——读陈淼散文《桂林山水》

(2023-11-15 05:32:12)
标签:

读书

奇特迷人,令人心旷神怡——读陈淼散文《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陈淼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奇特迷人,令人心旷神怡——读陈淼散文《桂林山水》


 【读与评】

 淼先生的散文《桂林山水》(节选自《漓江春雨》)一文,用富有诗意的优美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把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即使没有去过桂林的人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受到了美的陶冶,这主要得益于先生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一、多样手法绘美景

 1.引用开篇,巧设悬念。开篇引用了清代诗人金武洋的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既点明了课题,总起了全文内容,又交代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桂林是闻名世界、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使读者顿生悬念:桂林山水独特在哪里?人们为什么冠以“天下第一”的美名呢?

 2.比较引入,侧面烘托。在描述桂林山水的绮丽风光时,先生并没有一开始就直接描写山水,而是采用了比较引入的表现手法,从侧面烘托山水的独特之处。你看,拿波澜壮阔的大海来衬托漓江水之平静,而比起水平如镜的西湖来,漓江水又平添了清、绿之特色。这漓江的水真是迷人啊!同样,桂林的山既不像泰山那样高大雄伟,而是奇峰罗列、怪石嶙峋,尽显奇、险之特色;也不像香山火红一片,而是色彩明丽,倒映水中,五光十色。

 3.比喻排比,正面描绘。在主体部分,先生把自己的见闻与联想巧妙地结合起来,将形象贴切的比喻跟严密流畅的排比融为一体,对桂林山水进行正面描绘。瞧,漓江水的“绿”——“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的“奇”——“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山的“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等等。先生巧用比喻手法,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桂林山的千姿百态和色彩明丽,展现了山的静态美,给人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之感。你看,“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在主体部分采用了这两组排比,它把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绘就了一幅景色奇异、色彩绚丽的美妙画卷,写成了一首琅琅上口的动人诗篇。一个“真”字表达了对美景的赞叹,而严谨的句式强化了表达感情的力度。

 4.首尾照应,浑然一体。本文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的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点缀其间,犹如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最后以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全文,又与首段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一腔真情颂桂林

 1.描写景物,流露赞美之情。瞧,“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先生巧用了比喻、夸张、排比几种修辞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出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给人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之感,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真挚的赞美之情。

 2.穿插议论,洋溢赞美之情。在描写漓江的水之前,先生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这一议论,拿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一个“却”字烘托出这些美景虽美,可无法与漓江的水媲美,衬托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这包含着深深的赞美之情。

 3.首尾引用,表达赞美之情。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来赞美,一个“甲”字,写出了桂林美景在世人心中的地位,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使人油然而生向往之情、观赏之意,真是“一字妥贴,顿然生辉”呀!结尾又引用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概括观赏桂林山水之后的感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洋溢着先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无比热爱与赞美真情。

 三、温和的动、秀美的静,奇特迷人

 《桂林山水》系游记散文中上佳之作。此文描写的景色个性特征鲜明,静态美如一幅水墨画,动态美令读者似随先生信舟漓江,节奏美似一部优美的交响曲,令人心旷神怡。

 海是波澜壮阔,西湖是水平如镜,而漓江的水则柔情刻骨静、清、绿;泰山是峰峦雄伟,香山是红叶似火,而桂林的山则豪气冲天——奇、秀、险。先生通过与其它景物的对比,把桂林山水的个性特征生动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浮想联翩、让人尽情感受它的美轮美奂。

 静态美。第二小节写漓江的水既静又清又绿,“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可见江底的沙石”,绿得仿佛犹如“无瑕的翡翠”,一股淡淡的冷色调,令人联想到这是夏夜从母亲口中送出的一支摇篮曲。第三小节中所写桂林的山又“一座座拔地而起”、“形态万千”:有奇峰罗列,“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像“屏障”,像“竹笋”,又“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平奇牵出险峻,险峻照应平奇,使画面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而绝无凝重呆板之感。第四小节写“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山水互相映照互相衬托,妩媚秀丽的主体形象挥洒已就。先生再从次要方面略添几笔加以点缀铺垫。层次:“空中”——“山间”——“江上”;云雾——白,树——绿,花——红。这一切的景物是静止不动的。这样的描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杰作的临摹水墨画。捧卷而读,恰似饮露沐曙般赏心悦目。

 动态美。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之美,切不可突兀行事,只可轻上船,徐挥桨,方得要旨。于是,通过“船桨激起的微波”与岸、与船三者比照,方知“船在前进,岸在后移”。如此徐挥桨、缓行船、细观察、多咀嚼,终感觉天下之桂林之水如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一袭水路观赏如手捧硕大无朋的画卷而徐徐打开,细细品味,忽觉自己也成画中一物——“人在画中游”,景不醉人人自醉。这景、这情、这意,实在是美妙无比。也只有这温和的动与秀美的静相结合,才会产生出如此奇特迷人的美学效果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