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豆/宗璞2
江玫在x大学校园走着,想起6年前她走着这条路离开学校,走上革命的工作岗位。
6 年后作为校党委新派来的干部回到这里,回到西楼,当年是学生宿舍,现已作了单身女教职员宿舍。传达室老赵高兴的领江玫去她的房间,非常凑巧,还是她当学生时住的那间房。这房间还是老样子,只是少了一张床。
江玫的眼光落到墙上嵌着的一个耶稣受难像上,好像是有一个看不见的拳头,重重地打了江玫一下。她怔了一会儿,用力一揿耶稣的右手,那十字架好像一扇门一样打
开了。墙上露出一个小洞,江玫用手指箝出了一个小小的有象牙托子的黑丝绒盒子。她用发颤的手揭开了盒盖。盒中露出来血点儿似的两粒红豆,镶在一个银丝编成的指环上。江玫拿起这两粒红豆,往事像一层烟雾从心里升了起来。
那是8年前的事了。江玫刚20岁,上大学二年级。1948年正是动荡不安、翻天覆地的一年。新年后的一天,江玫从练琴室走出来,浓密的雪花安安静静地下着,江玫伸出手想去弹动那雪白的树枝,又不好意思地缩回来,按了按头上母亲给她的旧发夹,那是用黑白两色发亮的小珠串成的,还托着两粒红豆,她的新同屋物理系的肖素说好看。在这寂静的道路上,一个年轻人正急速向练琴室走来。他身材修长,半低着头,眼睛看着自己前面三尺的地方。也许是江玫身上活泼的气氛,脸上鲜亮的颜色搅乱了他。他抬起头来看了她一眼。江玫看见他有一张清秀的象牙色的脸,长长的眼睛,有一种迷惘的做梦的神气。江玫想,这个人虽然抬起头来,但是一定没有看见我。不知为什么,这个念头使她觉得很遗憾。晚上,她的同屋肖素给她一本名为“方生未死之间”的小书,这本书中的道理,把江玫带进了一个新的天地。江玫5岁时,大学教授的父亲突然去世,她是在母亲的尽力遮蔽下过着较平静的日子,她从母亲那里承袭了一种与世隔绝般的清高。她还是每天去弹琴,天天碰见那个年轻人,他叫齐虹,是肖素一个班的。有一天,江玫总也练不好贝多芬的《月光曲》,心里烦躁,就提前结束了。一出来就看见齐虹站在门口。他神色非常柔和,让江玫看他的示范。齐虹神采飞扬,
目光清澈,仿佛现实这时才在他眼前打开。江玫惊奇地想到“学物理的, 弹一手好钢琴,那神色多么奇怪。”练完琴,他们开始了第一次的散步。
就这样,散步成了经常的事。只要晚上江玫是一个人从图书馆出来,身后也总是出现齐虹修长的身影,总会听到温柔的一声“江玫”。一个礼拜天,江玫第一次没有回家,她和齐虹去颐和园。他们一路赞叹着春天和生命,来到玉带桥旁。江玫满心欢喜地向桥洞下跑去,她笑着想摸一摸那湖水。齐虹几步就追上了她,正好在最低的一层石阶上把她抱住。
“我救了你的命,知道么?小姑娘,你是我的。”“我是你的。”江玫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存在了。她靠在齐虹胸前,觉得这样撼人的幸福渗透了他们。江玫抬起她那双会笑的眼睛悄声对齐虹说:“咱们最好去住在一个没有人的岛上,四面是茫茫的大海,只有你是唯一的人——”齐虹快乐地喊了一声,“那我真愿意!……”对于江玫来说,正由于深切的爱,才想到这样的念头,她不懂齐虹为什么要联想到恨,
未免有些诧异地望着他。她在齐虹光亮的眼睛里感到了热情,但在热情后面却有一些冰冷的东西使她发抖。江玫温柔的衰弱的母亲不大喜欢齐虹。母亲忧愁地微笑着,说他是聪明极了,也称得起漂亮,但他性格中似乎少些什么?究竟少些什么,母亲也说不出。肖素也严肃地劝告江玫:
“你是一个好女孩,虽然天地窄小,却纯洁善良。齐虹憎恨人,他认为无论什么人彼此都是互相利用。他有的是疯狂的占有的爱,事实上他爱的还是自己。”江玫虽然感到她和齐虹在很多地方的看法永远也不会一致,但她忍受不了肖素这么批评她爱的人。
另一个星期天,江玫没有回家,她答应肖素帮助编壁报。齐虹约她去春游,江玫抽不出时间。齐虹便拦住她,不让她出去办刊。争执中,江玫头中的发夹掉地上让齐虹踩碎了。江玫觉得自己整个的灵魂正像那个发夹一样给压碎了。齐虹捡起那两粒红豆,答应江玫以后绝不再惹她生气。以后这两粒红豆就被装在一个精致的盒子里面,放在耶稣像后面的小洞里了。那小洞是齐虹偶然发现的。那一次争吵以后,齐虹和江玫并不是再也不吵,而是把争吵、哭泣变成了爱情中的一部分。齐虹反对江玫跟肖素在一起搞什么游行、朗诵、张贴标语。肖素被逮捕了,母亲这才告诉江玫,15年前,她的父亲也是这样不明不白地再也没有回来,那些人说他思想有毛病。父亲是真正屈死的,江玫和母亲抱头痛哭,仿佛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支持她走自己选择的路。
1948年冬天,齐虹家里几乎是一天一封电报催他走,并且代他订了飞机票。一天,齐虹直到晚上还没露面。江玫忽然想到很可能他已经走了,这想法差点让江玫哭出声来。她勉强回到自己的宿舍,却看见齐虹正焦急地在房中等她。他是来带她一起走的, 江玫还是坚决留下来。……他拿出一张飞机票,也许他还希望江玫会忽然同意跟他走, 迟疑了一下,然后把它撕成几瓣。……她最后对齐虹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后悔”。
江玫果然没有后悔。那时称她革命家是一种讽刺,这时的她已经成长为一个党的工作者了。外面的雪还在下着。江玫手里握着的红豆已经被泪水滴湿了。

【读与评】
诗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是寄托着人类感情的尤物,文人雅士都把红豆看成人间圣洁情感的象征,此后,红豆便成了相思、爱情的代名词。
“盒中露出来血点儿似的两粒红豆,镶在一个银丝编成的指环上。江玫拿起这两粒红豆,往事像一层烟雾从心里升了起来。”《红豆》以两枚红豆为线索,当江玫打开盒子看到经历了岁月的洗刷仍然鲜亮的红豆时,记忆的闸门也随之打开。“她把红豆和盒子放在一边,从床边站了起来。”文章最后再以红豆来引出回忆,回到现实,首尾呼应。读宗璞的《红豆》,实在是给我一种难以忘怀的悲喜两重天的复杂感受。
江玫与齐虹第一次相遇是在一个有两排粉妆玉琢的短松墙之间的小路上,而之前江玫的生活像山岩间平静的溪流,从来也没有波浪。第一次,江玫眼里的齐虹有一种迷惘的做梦的神气,世界对于他,仿佛不存在。江玫觉得那清秀象牙式的脸,不时在她眼前晃动。而齐虹感觉江玫就像太阳“谁能看不见你!你就像太阳一样发着光,谁能目的地不见你!”,于是,他们开始了第一次散步。他们曾迷失在荷花清远的微香里,也曾迷失在桂花浓醚的甜香里。他们谈着贝多芬和肖邦,谈着苏东坡和李商隐,谈着济慈和勃朗宁......“我一定要和你在一起,就像你头上的那两颗红豆,永远和你在一起,就像你那长长的双眉和你那双会笑的眼睛,永远在一起”。就这样,他们相恋了。
然而,齐虹却以自己为中心,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江玫的口中的“为人民”在他眼中是傻子的行为。齐虹是以爱情至上的,对爱情有执着的追求,为了要和江玫在一起,甚至想强硬无理地让她跟他离开。齐虹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他的生活是空虚无趣的。作为一位有文化素养的青年,他没有参加革命,没有积极为革命事业作贡献。“我恨人类,只除了你。”“物理和音乐能把我们带到一个真正的世界去,科学的、美的世界,不像咱们活着的这个世界,这样丑恶!”占有欲太强的他,没有真正理解江玫,甚至想强迫江玫。齐虹说:“人活着,就是为了自由,自由就是什么都由自己。”而江玫却认为,“认识必然才是自由,人不能只为自己。”
最终,他们没能在一起。江玫作为革命家的后代,作为一位青年知识分子,父亲的含冤而死在她心中深深埋下了加入革命的种子,再加上好朋友萧素不断为她宣扬革命,更促使她坚定投入到为新生活奋斗的行列中。她代表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利益,以拯救全人类为奋斗目标,后来选择留在国内为自由而奋斗。齐虹作为银行家的后代,有点愤世嫉俗和唯心主义,这与时代不符。身份与阶级地位,才决定了他在解放战争前夕,像所有资本家大亨们一样,选择去美国生活,逃离纷乱之所,只求自保。齐虹性格的形成,取决于他的家庭。某种程度上,它表明了当时社会上等阶级人的腐败和丑陋。国家有难了,他们第一个离开。有利可图时,他们第一个出现。
在那个年代,注定他俩要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种种信仰,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透露着痛苦、矛盾和悲伤。“我和齐虹,照我看,有很多地方,是永远也不会一致的。”这也注定了这场爱情的结局必然是一个悲剧,它终将被时代所吞噬。相爱容易,相守难。即使他们有那么多幻想,期望和甜蜜。这也证明了爱情主要经历一个过程:相识、相知、相爱亦或相离。很多人渴望爱情,但爱情只是昙花一现。容易苍老,容易失去。然“剪不断,理还乱”,是他们这段恋情的写照。
时代能成就一段爱情也能埋没一段爱情。尽管江、齐的爱情在那个时代枯萎了,但美丽的花朵仍然值得我们珍惜。当江玫时隔八年后看见红豆仍完好无损时,她会心痛。虽然在最后放弃了爱情选择了革命,我想她并没有完全放下爱情,爱情还是在她心里,甚至在齐虹已经离开了6年之后,她依然留恋着这份厚重的感情,并且在回忆时,仍然充满了惆怅和失落。而正是这段爱情的刻骨铭心,才显得江玫在做抉择时的痛苦,才显出她在决定抛弃爱情投身革命时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
《红豆》是从爱情本身出发,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真实地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感生活,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红豆》通过一场爱情悲剧,表达了面对时代巨变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和未来的人生命题。文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在短小的篇幅内可贵地表达了知识分子自己的叙事视角,虽然浮光掠影,却隐晦地表现出知识分子在大痛苦与大欢乐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突现出宗璞在当时特殊年代对青年的爱情观和心理活动的人性关怀。宗璞在本文语言的运用中描摹真切、语言简约,纯净沉郁,以质朴无华的文字传达爱之深,痛之切的情思,真实而感人,字里行间充满雅韵逸致,文化气氛浓郁。
《红豆》中的情节很简单,可是意蕴深层,江玫和齐虹的爱情过程并不如现在影视剧中那样美伦美奂,但在那样的政治背景下有如此刻骨铭心又痛中离分的爱情正是最美丽的一笔。
当我们仔细感受这篇文章时,我们会被宗璞无意中表达的那种情感细腻和忧伤所感动。然而,我被吸引的不是无法忍受的爱,而是带给我的疑惑。像齐虹,用历史的角度、用政治的眼光,他是自私自利和没有道德与善心的人。然而在当代呢?已经跨入二千年的现在,像齐虹的人却被带上了很高的帽子。没有人会去责问他们的爱国心,只有为他们是中国人在外国求学的事实感到扬眉吐气、光宗耀祖,更不会有什么被同学看轻的可能,相反是众人的羡慕。
被给予高度赞扬的江玫,若放在现在,我估计真的是很难在众多的女性里找出一个。无不为能有一个帅气富有的男友深爱自己感到万分骄傲,更别说能跟着他到国外去留学,其他的所有全是当作风光人生的绊脚石而踹到一边去了。
这样一份有关爱情的故事,在那个“文学独白”的年代独树一帜,那种被时代所束缚的爱情至今就像一曲经久不衰的《红豆》,萦绕在我们心头,让我们能深刻体会到那个时代中知识分子在爱情与革命之间的矛盾、徘徊,也让我们体会到那份爱情的纯美和无奈,同时,也给了我们对现实的深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