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山,就是读我们自己——读张腾蛟散文《读山》

(2023-03-02 05:43:25)
标签:

读书

读山,就是读我们自己——读张腾蛟散文《读山》


读山/张腾蛟

 

群群的山峦如部部丰厚的卷册

迤逦复迤逦,连绵复连绵,在时间的长流中

裸其奥义,隐其真髓,与大地之上

我,乃是一个饥饿了很久的读者


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地读其苍茫,近近地读其清幽;粗读其豪放,细读其深沉。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

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巉岩。读它们的容颜,读它们的生活,读它们的风貌,读它们的历史。读它们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步子走出了洪荒;然后,我呀去读它们的威武,也去读它们的温顺,读它们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蹲坐;读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气度,可以容忍一些错综的根须在它们的身体做蛮横的盘缠。

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的青翠,形成了这些丰厚的卷册中的美丽篇章,我就这样静静地读着它们。

读那些嫩芽如何成长,如何茁壮,如何把一些枝丫交给了他们的子孙,然后,它们又如何回到泥土中。

读一条细长的根须,如何穿过一段泥土,然后在另外一个石隙里钻出来,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读一根瘦弱的树枝,如何自阴暗的一角伸出手来采摘阳光,然后去营养自己,去健壮自己。

山林的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觅得一切。有一天,当我正在读那颗爬藤如何借着一棵枯树而站起来的时候,便骤然发现了那颗枯树的笑颜,我已经意会出来,它是因为那颗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又有一天,当我正读着另外一棵浓绿时,发现到一条蜿蜒的小径,非常自在的从我身旁伸向了山巅,我想,谁是这条小径的母亲呢?谁会选择在这样的一个山野中踩下了它的第一个步子呢?像这么瘦小的一条小径,为什么可以负担得了那么多脚步的践踏呢?

这样的山野并不纯然是静谧的,可以读到吱吱喳喳的虫叫,也可以读到啁啁啾啾的鸟鸣。有时候,在一堆非常繁茂的草丛里,还可以发现到昆虫世界中的小小战争。

在读山的时候,也会读到一些偶发的事件。就像那年春天,当我正在的一片新鲜的山野时,听到喊声从四面八方响了起来,并且,在喧嚣中还隐隐约约听到一些砍砍杀杀的声音,我便立即攀登山巅,举目远眺,哦!看到了,山脚下,一群群勇壮的嫩芽,正在追撵着一个败阵的冬天。

山是一部丰厚的卷册,怎样读也读不完。读了巉岩,再读山林,还有那些挺耸的峰呢?还有那些深幽的谷呢?

我是一个读山的人,但是我知道,有时候人家也会读我的,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的投向山林时。 


读山,就是读我们自己——读张腾蛟散文《读山》

 【读与评】

 读张腾蛟先生的散文《读山》,颇有感想。我一直这样认为,大山,是一个潜伏在我们身体里的真实灵魂,读山,就是读我们自己。“群群的山峦如部部丰厚的卷册,迤逦复迤逦,连绵复连绵,在时间的长流中,裸其奥义,隐其真髓,于大地之上。我,乃是一个饥饿了很久的读者”。大山,在我们的身体里超越了一个人生命的局限。一个人也许只能读到大山的一隅,而全貌则可能永远掩映在迷雾中,但大山永远在诱惑人们注视它,注视它的苍凉与博大,注视它的坚毅与巍峨。 

 山是人暂栖身心的港湾。陶渊明“性本爱丘山”,他把尘世比作“樊笼”,愿意回归到自然的大山中;王维有他的辋川别墅,他在大山里享受着“空山不见人”“夜静春山空”的孤独之美;苏东坡有他的大江赤壁,有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这些从书山中走出来的哲人,他们每个人的胸中都有一座起伏的大山。他们带着激动,带着希望走向大山,与大山对话,和心灵交谈。他们沉浸在大山的怀抱中,从大山中开采出令人炫目的金矿。先生说“山林的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觅得一切”,你可以发现“那棵枯树的笑颜”,可以读到“吱吱喳喳的虫叫”和“啁啁啾啾的鸟鸣”,可以听到嫩芽追撵冬天的声音……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是带着功利心去读山的。带着功利心读山,只能读到大山的皮毛,而永远也读不到它的深邃和博大。与山对话必须具有如山般强健的意志,如山般丰富的情感。在世间一切自然美的形式中,怕只有大山才这样磅礴逶迤,怕只有山才这样深沉坚韧,怕只有山才这样威武、宽宏大度,怕只有山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耐得住寂寞。大山,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让人们感受到终其一生也体验不到的感觉。大山与人的心灵之间有距离,那是你没有亲近它;大山与人的心灵之间没有距离,只要你认真地读它。亲近大山,就是亲近自然,就是亲近自己裸露的灵魂。读大山,就是读一本自然的画卷,就是读一个复杂的灵魂。大山承载着不同境遇不同心境人的不同意蕴,人们读过大山后,或共鸣,或感叹,或陶醉,或钦羡,或与大山一起沉思,或与大山一起沉默。 

 《读山》无疑是一片充满思想和哲理的散文,它表面上是写观察山中之景,实际上是思索社会、人生的哲理。梁衡说,散文美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描写叙述之美,第二个层次是意境之美,第三个层次是哲理之美。先生的《读山》,就是属于第三个层次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体会到自然之美,还让我们从大山中获得丰厚的思想,深沉的思索,人生的哲理。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如塑料花,表面上光彩夺目,细闻却没有一点香味;而有思想内涵的散文,如山里的野花,始终散发着自然的芳香,让我们读后颊齿生香,余味无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