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体味学术大师后无来者的旷世学养——读季羡林散文《生命沉思录》

(2022-08-20 05:55:52)
标签:

读书

体味学术大师后无来者的旷世学养——读季羡林散文《生命沉思录》


生命沉思录(节选)/季羡林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对于人类的前途,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 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 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 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我在这里发现了一条定理:年龄大小与处境坎坷同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成正比。年龄越大,处境越坎坷,则对世态炎凉感受越深刻。反之,年龄越小,处境越顺利,则感受越肤浅。

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 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走运有大小之别,倒霉也有大小之别,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走的运越大,则倒的霉也越惨,二者之间成正比。

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绝无仅有。

从历史上到现在,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特色”,这在西方国家是找不到的:中国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走不了运。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总之,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东方或西方,必须出之以真诚。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信缘分与不信缘分,对人的心情影响是不一样的。信者,胜可以做到不骄,败可以做到不馁;决不至于胜则忘乎所以,败则怨天尤人。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 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我认为,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正常的;应当恐惧而不恐惧者是英雄。我们平常所说的从容镇定、处变不惊,就是指的这个。不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孱头。不应当恐惧而不恐惧者也是正常的。

记得鲁迅曾经说过,干损人利己的事还可以理解;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千万干不得。我现在利用鲁迅的话来给坏人作一个界定: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而干损人又不利已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

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

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这有点像形而上学了。但是,我却没有办法。天下哪里会有不变的事物呢?哪里会有不变的人呢?我观察的几个“坏人”偏偏不变。几十年前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我想给他们辩护都找不出词儿来。有时候,我简直怀疑,天地间是否有一种叫做“坏人基因”的东西?可惜没有一个生物学家或生理学家提出过这种理论。我自己既非生物学家,又非生理学家,只能凭空臆断。我但愿有一个坏人改变一下,改恶从善,堵住我的嘴。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在这一场搏斗中,如果没有朋友,则形单影只,鲜有不失败者。如果有了朋友,则众志成城,鲜有不胜利者。

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 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 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 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作“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自己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中国古人说:“食、色,性也。”爱情,特别是结婚,总是同“色”相联系的。家喻户晓的《西厢记》歌颂张生和莺莺的爱情,高潮竟是一幕“酬简”,也就是“以身相许”。个中消息,很值得我们参悟。

从前西湖有一座月老祠,有一副对联是天下闻名的:“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多么质朴,多么有人情味!只有对某些人来说,“前生”和“姻缘”显得有点渺茫和神秘。可是,如果每一对夫妇都回想一下你们当初相爱和结婚的过程的话,你能否定月老祠的这一副对联吗?

平心而论,人老了,不能说是什么好事,老态龙钟,惹人厌恶;但也不能说是什么坏事。人一老,经验丰富,识多见广。他们的经验,有时会对个人甚至对国家是有些用处的。但是,这种用处是必须经过事实证明的,自己一厢情愿地认为有用处,是不会取信于人的。

一个人受不受人尊敬,完全决定了你有没有值得别人尊敬的地方。

在对待生命问题上,中国人与印度人迥乎不同。中国人希望转生,连唐明皇和杨贵妃不也希望“生生世世为夫妻”吗?印度人则在笃信轮回转生之余,努力寻求跳出轮 回的办法。以佛教而论,小乘终身苦修,目的是想达到涅槃。大乘顿悟成佛,目的也无非是想达到涅槃。涅槃者,圆融清静之谓,这个字的原意就是“终止”,终止 者,跳出轮回不再转生也。

人一死就是涅槃,不用你苦苦追求。那种追求是“可怜无补费工夫”。在亿万年地球存在的期间,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这一次生命是万分难得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切不可掉以轻心。尽管人的寿夭不同,这是人们自己无能为力的。不管寿长寿短,都要尽力实现 这仅有的一次生命的价值。多体会“民胞物与”的意义,使人类和动植物都能在仅有的一生中过得愉快,过得幸福,过得美满,过得祥和。

                体味学术大师后无来者的旷世学养——读季羡林散文《生命沉思录》


       
【读与评】

 季羡林先生散文集《生命沉思录》是根据已出版的先生所著作品辑录而成,内容涵括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对比、印度文化、读书与治学、人生与世相,以及描写文革期间一些切肤真挚的随感等。《生命沉思录》也是一本普通大众认识先生及其学术成就的简便而又通俗的读物,可谓集先生之作品精华。

 《生命沉思录》记录了先生长达一个世纪的感悟,是先生对人生、对学问的思考,其精辟之处,自是不言而喻。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虚伪的修饰,但朴实中却暗示着一种浩然之气、一种铿锵有力。这些文字,当我们去深思的时候,有时会有一种强大的压力,一种飘飘然之后的醍醐灌顶。先生做学问,推崇的是求真务实、脚踏实地,而当下许多人却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放弃了真实的自己,成了利欲的牺牲品,虚伪的代名词。

 学问即人生,人生即学问。人生由学问来构筑,人生最大的学问,莫过于努力追求真知,极力善待世界,致力于编织完美。

 先生曾说过:“时间是毫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真相!”的确,时间是可以检验一切的,任何虚伪和丑陋的嘴脸都会在时光的消逝与更新中逐渐地显现出来。

 学问是什么呢?学问就是真理,真理不是玄妙莫测的议论,也不是恍兮惚兮的文章,更不会成为什么哲学体系。那些中正平和的,人人能懂的话语,让人看了以后,眼睛立即明亮,心头涣然冰释,觉得确实是那么一会事,就足以成为真理,成为学问。

 探求真理的过程,即是所谓的做学问。做学问,先生很认同和推崇胡适的一句话:“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假设,自是胆越大越好,没有想象力,不能奇思妙想的人和墨守成规的人是不可能建筑大学问的。求证,先生认为越小心越好,求证之时,最重要的是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做学问一样,成就辉煌的人生,自是离不开大胆的假设和小心的求证。

 先生说过:“在做学问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应该说真话,看到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一切以真为前提。”我认为这和做人是一样的,曲意逢迎会让一个社会变得虚伪,装腔作势会使得一个时代变得真假难辨,变得浑浊不堪。任何一个社会,学术之风不正,没有说真话探求真知的人,社会就无法实现最大的进步。任何一个时代,没有深具远见卓识的人,这个时代就会让人类前行的脚步放慢,甚至停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真知灼见”的重要意义。

 先生的一生都在做学问、探求真理。一个人做学问的态度,决定了他做人的态度。追求真理的人求真务实,习惯虚伪的人道貌岸然。追求真理的人看到的是整个世界,而虚伪的人所有的行动都只受利欲驱使。

 先生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孤独,在心理上,只是一种心态,但是在人生中,却代表着一种自信与豪迈。每一个敢于说真话、勇于说真话的人都是孤独的,但是却都无比自信。今天的真理,也许在明天就会变成谬论,但是求真者却敢于把它说出来让世人去论证。世人论证的过程,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恰是这个过程推动了整个人类和社会的进步。换句说,是那些“孤独的旅客”推动了整个世界向前发展。

 在学问的“天空”下,“孤星寥落”代表了一种别人无法比拟的成就。先生自是一颗孤星,虽已陨落,却给我们留下了人世间最灿烂的光辉:

 人生即学问。人生的经历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求真者在这部书里写下的是精华,好伪者留下的唯有糟粕。

 学问即人生。所建之楼有多高,你的人生就有多辉煌。务实者的学问,是永恒的经典,虽孤星几点,却璀璨夺目。务虚者的“学问”,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会成为一堆无价值的垃圾。

 细细品读先生的《生命沉思录》,再次体味学术大师后无来者的旷世学养,以及一个真正智者的人生千虑。我觉得,每读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重回课堂的感觉,让你无法不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我更体悟:先生的许多人生感悟,精妙绝伦,足可以让我等后知后觉者一生珍藏受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