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糊涂的智慧/季羡林
清代郑板桥提出来的亦书写出来的“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在中国,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
一直到今天,二百多年过去了,但在人们的文章里,讲话里,以及嘴中常用的口语中,这四个字还经常出现,人们都耳熟能详。
我也是难得糊涂党的成员。
不过,在最近几个月中,在经过了一场大病之后,我的脑筋有点开了窍。我逐渐发现,糊涂有真假之分,要区别对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什么叫真糊涂,而什么又叫假糊涂呢?
用不着作理论上的论证,只举几个小事例就足以说明了。例子就从郑板桥举起。
郑板桥生在清代乾隆年间,所谓康乾盛世的下一半。所谓盛世历代都有,实际上是一块其大无垠的遮羞布。在这块布下面,一切都照常进行。
只是外寇来得少,人民作乱者寡,大部分人能勉强吃饱了肚子,“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了。最高统治者的宫廷斗争,仍然是血腥淋漓,外面小民是不会知道的。
历代的统治者都喜欢没有头脑没有思想的人,有这两个条件的只是士这个阶层,所以士一直是历代统治者的眼中钉。
可离开他们又不行,于是胡萝卜与大棒并举,少部分争取到皇帝帮闲或帮忙的人,大致已成定局。等而下之,一大批士都只有一条向上爬的路——科举制度。
成功与否,完全看自己的运气。
翻一翻《儒林外史》,就能洞悉一切。
但同时皇帝也多以莫须有的罪名大兴文字狱,杀鸡给猴看。统治者就这样以软硬兼施的手法,统治天下。看来大家都比较满意。
但是我认为,这是真糊涂,如影随形,就在自己身上,并不“难得”。
我的结论是:真糊涂不难得,真糊涂是愉快的,是幸福的。
此事古已有之,历代如此。楚辞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所谓“醉”,就是我说的糊涂。
可世界上还偏有郑板桥这样的人,虽然人数极少极少,但毕竟是有的。他们为天地留了点正气。
他已经考中了进士。据清代的一本笔记上说,由于他的书法不是台阁体,没能点上翰林,只能外放当一名知县,“七品官耳”。
他在山东潍县做了一任县太爷,又偏有同情心,同情小民疾苦,有在潍县衙斋里所做的诗为证。
结果是上官逼,同僚挤,他忍受不了,只好丢掉乌纱帽,到扬州当八怪去了。他一生诗书画中都有一种愤懑不平之气,有如司马迁的《史记》。
他倒霉就倒在世人皆醉而他独醒,也就是世人皆真糊涂而他独必须装糊涂,假糊涂。
我的结论是:假糊涂才真难得,假糊涂是痛苦,是灾难。
现在说到我自己。
我初进三0一医院的时候,始终认为自己患的不过是癣疥之疾。
隔壁房间里主治大夫正与北大校长商议发出病危通告,我这里却仍然嬉皮笑脸,大说其笑话。终医院里的四十六天,我始终没有危急感。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怕。
原因就在,我是真糊涂,极不难得,极为愉快。
我虔心默祷上苍,今后再也不要让真糊涂进入我身,我宁愿一生背负假糊涂这一个十字架。
【读与评】
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糊涂的智慧》,感受颇深。
在当今社会,田园般宁静的生活已经结束,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喧闹而又躁动的世界,一个由五光十色的商品堆积起来的诱人的世界,被人归纳为:“官场——宦海无边,如履薄冰;商场——金钱无情,犹如战争;情场——欲望无度,犹如游戏;文场——功名无量,犹如黑市。”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迫使人们执着于这个变幻的世界,以求得个人的一片绿地,这或许是大多数正直人的初衷。于是,“或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以求八面威风;或聪明灵巧,攻于心计,以求四面颂歌。”对于小人来说,目的是没有的,成功便是一切,于是以奸诈换取财富,以无耻换取官禄。由此可见,无论是哪个行业,都必须有一套个人的生存法则,方可驾驭住这陌生而又艰险的世界。
人生短暂,糊涂难得!难得糊涂,这是一种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老子曾经这样说过:“满齿不存,舌头犹在”。我是这样理解的:处理具体事情,硬碰硬地做下去,是不行的,必要时也要装下“糊涂”,想出迂回的法子来,以柔软相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电视剧中的济公那样,任人说他疯,笑他颠,而他本人毫不介意,照样酒肉穿肠过,哪里有不平哪里有我,专捡达观显贵“开刷”,专替穷苦人、弱者寻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这种癫狂,半醉半醒,亦醉亦醒,也不失是一种“糊涂”。糊涂学的处世技巧中还有重要一点,那就是“藏巧于拙,用晦而明”。一般来说,人都喜欢直厚,厌恶机巧,但有时为达到目标,没有机巧权变,又不可能,所以有时就必须要巧妙地运用“藏巧于拙,用晦而明”的处世方法。读《朱元璋传》知道,在当时群雄并峙的局势下,为了避免因崭露头角而被众人围之,便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赢得了时间与力量,在众人眼皮下暗渡陈仓,最后一并群雄当上皇帝。所以,想起单位里有个老人总是摆出“过来人”的架势对年轻人说道,“在面对现实的时候,要学大肚弥勒佛的笑容可掬,学济公的超然糊涂,更要学朱元璋的‘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当时听了不太明白,现在想想似乎很有道理。
其实,查根溯源,糊涂学是一种道家的学说,以自己特有的大智慧去拥抱人生,以自己固有的方法去展开生命。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令人十分苦恼的事,如果无法自明自己,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去想,那样是很累的,也很浪费时间,此时学会等待与忍耐是最好的办法,否则就易玉石俱焚;有时候,人的欲望很高,我们不能一味地被驱使。心灵一旦为欲望侵蚀,就无法超脱红尘,而为欲望所吞灭。只有降低欲望,在现实中追求人生目的,才会活得快乐。糊涂修身需要快乐的心情,然而快乐是我们一直忽视的最重要的价值。快乐是依人而定的。有的人心灵永远充满热情,需要不断地去体会生活,接受挑战,不会因世人的眼光而放弃,抹杀生命的激情。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才精彩,才快乐。
总结一生“过来人”的经验,我以为,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尘世,而更在于超越尘世,达到与天地万物合一的境界。因而,它不沉醉于功名利禄,它大隐隐于市,以出世的心态对待这入世的生活,冷眼观潮,任潮起潮落,心比天高,看世间这风起云涌。对它来说,“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其实,人生在世,不在于金钱的多少,不在于地位的高低,不在于权势的大小,真正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必须是能满足社会某种需要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句话:“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细品《糊涂的智慧》,让我恍然大悟,格外清爽。它给人一种大智慧,大人生,使人完全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获得一种从所未有的达观和从容。
宁静以致远,淡薄以明志;以无为的心态去对待有为的事业。糊涂,方为大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