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辩证地看待历史的“代沟”问题——读季羡林散文《赞“代沟”》

(2022-08-07 05:48:11)
标签:

读书

辩证地看待历史的“代沟”问题——读季羡林散文《赞“代沟”》

赞“代沟”/季羡林

 

 

现在常常听到有人使用“代沟”这个词儿。这个词儿看起来像一个外来语。然而它表达的内容却不限于外国,而是有普遍意义的,中国当然也不能够例外。

青年人怎样议论“代沟”,我不清楚。老年人一谈起来,往往流露出十分不满意的神气,有时候甚至有类似“人心不古,世道浇漓”之类的慨叹。这种神气和慨叹我也有过。我现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年人了。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我同样也是有的。

我们大概都感觉到,在青年人身上有一些东西,我们看着不顺眼;青年人嘴里讲一些话,我们听上去不大顺耳,特别是那一些新造的名词更是特别刺耳。他们的衣着、他们的态度、他们的言谈举动以及接物待人的礼节、他们欣赏的对象和趣味,总之,一切的一切,我们无不觉得不那么顺溜。脾气好一点的老头摇一摇头,叹一口气,脾气不太好的就难免发发牢骚,成为九斤老太的同党了。

如果说有一条沟的话,那么,我们就站在沟的这一边,那一边站的是年轻人。但是若干年以前,我们也曾在沟的那一边站过,站在这一边的是我们的父母、老师和其他长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好像是在一夜之间,我们忽然站到这边来了。原来站在这边的人,由于自然规律不可抗御,一个个地让出了位置,走向涅槃,空出来的位置由我们来递补。有如秋后的树木,落叶渐多,枝头渐空,全身都在秋风里,只有日渐凋零了。这一个过程是非常非常微妙的,好像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然而它确实是存在的。

站在沟这一边的老人,往往有一些杞忧。过去老人喜欢说一些世风日下之类的话,其尤甚者甚至缅怀什么羲皇盛世。现在这种人比较少了,但是类似这样的感慨还是有的。我在这一方面似乎更特别敏感。最近几年,我曾数次访问日本。年纪大一点的日本朋友对于中国文化能够理解,能够欣赏,他们感谢中国文化带给日本的好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中国古代的诗词和书画,他们熟悉。他们身上有一股“老”味,让我们觉得很亲切。

然而据日本朋友说,现在的年轻人可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了。中国古代的那一套,他们全不懂,全不买账,他们喝咖啡,吃西餐,一切唯西方马首是瞻。同他们交往,他们身上有一股“新”味,这种“新”味使我觉得颇不舒服。我自己反复琢磨,中日交往垂二千年。到了近代,日本虽然进行了改革,成为世界上头号经济强国,但是在过去还多少有点共同语言。

好像在一夜之间,忽然从地里涌出了一代“新人类”,同过去几乎完全割断了纽带联系。同这一群新人打交道,我简直手足无所措。这样下去,我们两国不是越来越疏远吗?为什么几千年没有变,而今天忽然变了呢?我冥思苦想,不得其解。

在中国,我也有这种杞忧。过去,当我站在沟的那一边的时候,我虽然也感到同沟这一边的老年人有点隔阂,但并不认为十分严重;然而到了今天,世界变化空前加速,真正是一天等于二十年,我来到了沟的这一边,顿时觉得沟那一边的年轻人也颇有“新人类”的味道。他们所作所为,很多我都觉得有点难以理解。

男女自由恋爱,在封建时期是不允许的;在解放前允许了,但也多半不敢明目张胆。如果男女恋人之间接一个吻,恐怕也要秘密举行。然而今天呢,青年们在光天化日之下,大庭广众之间,公然拥抱接吻,坦然,泰然,甚至还有比这更露骨的举动,我看了确实感到吃惊,又觉得难以理解。我原来自认为脑筋还没有僵化,同九斤老太划清了界限。曾几何时,我也竟成了她的“同路人”,岂不大可异哉!又岂不大可哀哉!

不管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从中国范围来看,代沟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根据我个人的感觉,好像是“自古已然,于今为烈”,好像任何时候也没有今天这样明显。青年老年之间存在的好像已经不是沟,而是长江大河,其中波涛汹涌,难以逾越,我们两代人有点难以互相理解的势头了。为代沟而杞忧者自古就有,今天也决不乏人。我也是其中之一,而且还可能是“积极分子”。

说了上面这一些话以后,倘若有人要问:“你对代沟抱什么态度呢?”答曰:“坚决拥护,竭诚赞美!”

试想一想:如果没有代沟,青年人和老年人完全一模一样,人类的进步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再往上回溯一下,如果在猴子中间没有代沟,所有的猴子都只能用四条腿在地上爬行,哪一只也决不允许站立起来,哪一只也决不允许使用工具劳动,某一类猴子如何能转变成人呢?

从语言方面来讲,如果不允许青年们创造一些新词,我们的语言如何能进步呢?孔老夫子说的话如果原封不动地保留到今天,这种情况你能想象吗?如果我们今天的报纸杂志孔老夫子这位圣人都完全能懂,这是可能的吗?人类社会在不停地变化,世界新知识日新月异,如果不允许创造新词儿,那么,语言就不能表达新概念、新事物,语言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了,这种情况是可取的吗?

总之,代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它标志着变化,它标志着进步,它标志着社会演化,它标志着人类前进。不管你是否愿意,它总是要存在的,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还要存在。

因此,我赞美代沟,用满腔热忱来赞美代沟。

 辩证地看待历史的“代沟”问题——读季羡林散文《赞“代沟”》


 【读与评】

 《赞“代沟”》是季羡林先生1987429日在上海华东师大创作的随笔散文作品。这篇文章以一个开放的心态评价了代沟问题,主张要以社会进步的思维来对待代沟,他在文中说,“代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它标志着变化,它标志着进步,它标志着社会演化,它标志着人类前进。不管你是否愿意,它总是要存在的,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还要存在"。在文章结尾,他满怀激情地说,“因此,我赞美代沟,用满腔热忱来赞美代沟。”读先生的这篇文章,让我长时间沉浸在思考中。

 我以为,“代沟”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特定历史时期所凸显出来的特殊历史现象,虽然不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切时段内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与焦点,“代沟”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与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与冲击,也远没有人们在经济利益上的鸿沟与社会阶级间的鸿沟那样显著与巨大。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无视“代沟”的存在与影响。正确地认识与合理的评价“代沟”现象的作用与影响,无论是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还是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来说,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意义。

 时下,在对待“代沟”的问题上,不少人通常对“代沟”现象诉诸消极、负面性评价,有时甚至表现出深深的担忧与恐惧。尤其是对于社会中年龄较大的人群群体来说,“代沟”问题常常使他们陷入困惑、苦恼与心理上的纠结,有时还会表现为一种心灵上的无奈与无助,情感上的矛盾与撕裂。有人为自己的子女或子孙的不听话极为苦恼,对自己意愿的悖逆视之为不孝与不肖。也有人对青年一代的不尊传统,不守规矩,不依旧俗,不循常理,喜欢标新立异,追逐时尚、时髦的新潮思想与新派作法,常常表现出不习惯与不适应,不理解与不认同。在有的人的思维认知中,对已有传统的悖离,意味的是世风日下,对旧的道德观念的叛逆,意味的是道德的滑坡。有的人甚至将年轻一代的新潮思想视之为思想上的荒诞不经,新派的作法视之为行为上的放荡不羁。不少人在心灵与情感上常常陷入一种深深的困惑与矛盾之中,一方面,他们在情感上喜欢自己的子女与子孙,希望彼此之间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常常为自己与子女与子孙之间的思想分歧、观念冲突,为子女与子孙的逆反心理和叛逆的行为所苦恼与失望。一方面,他们喜爱年轻一代的朝气与活力,希望自己被年轻一代所理解与接受;另一方面,又对年轻一代的离经叛道的思想与行为感到不习惯与不适应。尽管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认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道理,相信自己的后代会胜过或超过自己,持一代不如一代,将年轻一代称之为所谓“垮掉的一代”、“堕落的一代”的观点的人只是少数,但对“代沟”现象赋予积极与肯定性评价的却不多见。

 不可否认,“代沟”的生成与存在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和其他一切社会历史现象的生成与存在一样,它带给人们的并不全是礼物,它的作用与影响同样具有矛盾性或两面性,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不可忽视的消极意义。首先,“代沟”的生成与存在,不可避免地会因不同社会人群群体之间存在思想文化观念的分歧与差异,而影响甚至阻碍人们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导致不同代的人群之间形成一定程度的距离感与疏离感,增加不同人群之间在认知沟通与情感交流上的障碍与困难。而不同人群之间在心理与情感上的距离感与疏离感、交流与沟通的障碍与困难的生成与存在,无论是对年长的群体来说,还是对年轻的群体来说,都是一种不幸与痛苦。其次,“代沟”的生成与存在,有时还会引起人们在文化、道德、价值观念选择上的茫然与阵痛,这种茫然与阵痛甚至还有可能表现为文化与道德危机。尤其是在社会历史发生剧烈变化与出现重大转折的年代里,当“代沟”的裂缝日益扩大时,不同代的人群之间在精神与情感上相互撕扯也愈加剧烈,人们对文化、道德、价值的判断坐标与评价尺度也愈加混乱与模糊。第三,“代沟”的生成与存在,也会引起社会中不同代的人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矛盾与冲突更加复杂化。这种因“代沟”引起的矛盾与冲突虽然不是社会矛盾与冲突的主线,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秩序不会造成根本性的威胁,但它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和谐性造成的影响却是不应忽视与低估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社会中许多家庭的不和,人们社会交往中某些纠纷与冲突,其实是由“代沟”引起的思想文化观念的分歧、差异所导致的。

 然而,在“代沟”现象的认识与评价的问题上,一个更不应否认与需要强调的方面是:“代沟”的生成与存在具有极其重大的正面性与肯定性的价值和意义。其一,“代沟”现象的生成与存在。一方面,它是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没有社会历史本身的矛盾与冲突、发展与变化,也就不可能有“代沟”的生成与存在;另一方面,“代沟”现象作为社会历史的矛盾与冲突、发展与变化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为我们考察社会历史,把握社会历史变化的脉搏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索要与一个参照坐标。“代沟”的实际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作是社会历史本身发展变化的晴雨表,反映与折射的是社会历史变化的节奏与幅度。一个没有“代沟”的社会,一定是发展缓慢,甚至是停滞的社会,一种没有文化裂缝的历史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历史,充其量只能视作是纯粹的物理时间的均匀流逝。从一定的意义上看,“代沟”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历史的变化,表征的是社会历史的变化与进步。因此,对“代沟”的考察,也为人们去把握与审视社会历史的变化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逆向性的衡量尺度与参照坐标。其二,“代沟”的生成与更替也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活力与动力。“代沟”的生成虽然是社会历史发展与变化在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反映,“代沟”生成的基础是人们的实践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的变化与发展,归根到底看是社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变化与发展的结果。首先应从人们的社会实践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的发展,从社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历史演进去解释“代沟”的生成,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应坚持与强调的一条基本原则。但在另一方面,人们在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与发展对人们的社会实践与现实生活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反作用。社会中不同代的人群之间的思想文化观念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或直接或间接的促进着社会的思想文化观念的扬弃与新的思想文化观念的生成。而新的思想文化观念的生成反转过来也会为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提供新的活力。人类社会的历史在矛盾与冲突中为自己开辟前进与进步方向,没有新旧思想文化观念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就不可能有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的扬弃,也不可能有新思想文化观念的生成。当然,“代沟”的“代”作为一个社会历史时间概念,“代沟”的“沟”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的存在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不断更替与重复出现的,只要社会历史的发展不停下自己的脚步,不同年代出生的人之间在思想文化观念上的代差在逻辑上是永远存在的。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上,老的一代的思想文化观念终将要被新的一代的思想文化观念所取代,这是必然的,但这不意味着“代沟”历史的终结与消失,因为新一代人的思想文化观念一旦在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也会逐渐转化与固化为一种新的思想文化观念传统,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与发展,又会与更新的一代之间生成新的思想文化观念上的“代沟”,这是一个形式上不断重复出现,内容上却在不断更新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代沟”是社会历史的“年轮”,社会历史的“地层”,正是随着这种“年轮”的增加与“地层”的堆积,社会历史实现着自己螺旋式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上升与发展的。

 辩证地看待历史的“代沟”问题,正确地认识与评价历史中的“代沟”现象,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在分析与评价具体社会历史现象时避免出现价值错位与颠倒的误评与误判。例如,人们对时下的“80后”、“90后”所表现出来的观念与行为上的,追求个性自我、喜欢标新立异、爱时尚、赶时髦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是应给予肯定,还是给予否定,给予鼓励,还是进行指责,许多人给予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然而应该看到,追求个性自我、喜欢标新立异、爱时尚、赶时髦,从主要方面看,不仅是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也是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观念的更新与进步的。倘若一个社会缺乏标新立异、追逐时尚与时髦的风气,社会就会陷入墨守成规,失去创新的活力与活水。再例如,时下的人们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家庭结构与生活很是留恋与向往,对当下的城市生活中的三口之家与“丁克一族”很是担忧;对艺术上的所谓“原生态”很是着谜,甚至是如醉如痴。然而,人们似乎是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事实,“四世同堂”、“五世同堂”也好,艺术的“原生态”也好,只有在一种农耕社会中,在一种封闭、孤立、发展缓慢与停滞的条件与环境中才能存在。应该真正感到担心与忧伤的,不是“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家庭的解体与消失,而是今天的人们仍然是唱着“原生态”的古老民谣。古老的“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家庭结构,天赖之音的“原生态”艺术或许具有某种审美价值,但不具有历史进步的意韵。

 其次,它也有助于人们思想文化观念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代沟”的生成与存在,不仅有其必然性,也具有进步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地认识与把握到这种必然性与价值,既能弱化与消除老一代对年轻一代的担忧,避免其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固化与僵化,也有助于年轻一代对长辈的思想文化观念的理解与包容,从而最大限度的化解不同代的人群之间因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差异而形成的矛盾与冲突,达致不同代的人群之间的和谐共处。我们不能企望消除因“代沟”引起的情感撕裂与阵痛,但主动、自觉地引导不同人群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是可以减轻阵痛的。

 鉴于此,对于先生所说的“我赞美代沟,用满腔热忱来赞美代沟” 就不难理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