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忘/季羡林
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煞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决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
,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我脑袋里的煞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煞车失灵,戒之在说。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
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
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读与评】
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忘》,我觉得,一番话似乎是专门讲给吾辈之人听的。读之,顿然清醒。
先生开篇说道:“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接着,举两件事:
一是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二是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煞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
先生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听众比作化石,将老友的讲话比作中国历史,生动幽默地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了出来。
随即,先生自己因忘事糊涂程度不深而沾沾自喜。与老友的忘对比,突出了“我”的自律和欣慰;为下文“然而”的自我否定蓄势,既体现了思维的变化及波澜的设置,又实现由叙转议的巧妙衔接。
先生总结自己的一生,探究出了“忘”的深层含义说:“忘”可以使人在悲和离的重压下活下去,使痛苦的感受减轻。“忘”剩下的残痕能让诗人写出动人心魄的诗篇。为此,先生提出要给“忘”大唱赞歌”,充分体现了先生坦然面对生活的苦痛,人在精神上主动忘却、主动舍弃的一种生活智慧和处事境界。
读完先生的《忘》,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会老的,我们怎么做?
都说人老了,容易忘记事。生活中我们也看到,很多老年朋友也常常苦恼于自己记忆力衰退,郁郁不欢。
其实,人到老年,“健忘”也不是一件坏事。恰好相反,善于忘记某些事情,还是一件好事!
端正自己的心态,切记以下六个“忘”:
忘年——人老了,就怕天天数着年龄过日子,那样不老也老了。其实人的年龄分生理年龄、身体年龄和心理年龄,这三种年龄也不一定就是一致的。有的人未老先衰,有的人老当益壮,主要原因就是对待年龄的态度不同。人到老年,忘记自己的那“一大把年龄”,能年轻很多岁!
忘病——忘记疾病,不是说有病不管了,而是不要被疾病打倒。生病了要谨遵医嘱,该怎么治疗就怎么治疗,但是心里不要总惦记。疾病直接或间接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者占80%以上。有些老人生病了,总是往最坏的结果想,结果影响康复,越病越严重。人到老年,忘记疾病,相信能有奇迹的出现。
忘形——人老了,会发福,穿衣打扮有难度。但即便这样,老年人也不能自暴自弃,反而更应该穿得精神一点,体面一点。人到老年,忘记形体,消除“人老珠黄”的心态,更有益于身心健康。
忘争——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每个人从生下来就被要求和别人比成绩、比收入、比地位……到了老年了,对这些攀比早就应该厌倦了,就不要再去计较了。争赢了,不能多吃一块肉;争输了,心情更糟糕。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何必呢?人到老年,忘掉争论攀比,得放手时且放手,逍遥自在乐悠悠。
忘愁——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难解的愁。忧愁烦恼都是有原因的,一定要有意识的去寻找原因,解决问题,消除烦恼,否则只能天天多愁善感多疾病。人到老年,忘掉愁苦烦恼,善于解脱,就能让烦恼烟消云散,天天充满快乐。
忘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些不高兴的事情要忘掉,有些不痛快的事情、被伤害的事情,每回忆一次,只是伤害一次自己,对别人没有影响。人到老年,忘掉怨恨,遇到一些家庭琐事、邻里议论、他人白眼、子女纷争,我们不妨一笑了之。
先生说了,“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记得温总理曾对先生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联系先生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积极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保持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