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泰山观”——读季羡林《泰山颂》

标签:
读书 |
泰山颂/季羡林
巍巍岱宗
吞吐日月
兴云化雨
鲁青未了
人和政通
暮春三月
依甸桃源

季羡林先生被学术界誉为“东方宏儒”,是世界级学术大师。他的主要学术成就是东方文化研究:他对印度古代语言与文化、东方文化、中西文化交流史有着精深的研究和造诣,而且硕果累累。应该说,由于专业范围关系,先生并非专门研究泰山。然而,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对泰山情有独钟。尤其晚年,他对泰山做了很多有价值的思考和探讨。由于他学贯中西、古今贯通,所以“站得高,看得远”,对泰山的深层涵义与宏观价值给出了许多语出惊人的宏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泰山观”
先生泰山观之一:泰山——五岳之宗,高矣,大矣!1997年4月,先生在为《岱宗学刊》题写刊名时,很欣赏这个刊名,兴奋地说:“岱宗——五岳之宗,好名,好名!”当有人戏言要在“小地方”办一个“大刊物”时,先生则诙谐地说:“泰山还小吗?高矣!大矣!”
先生泰山观之二:泰山充分表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博大、雄伟。1999年,先生在论及泰山精神时说“泰山充分表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人们一登上泰山,就会感到天人浑然一体,人天相爱。”他指出泰山以“青”欢迎了人,人以“爱”还给了泰山(《中华泰山·序》)。先生的这一观点,捉住了泰山的实质和内涵。
先生泰山观之三:泰山是中华自然景观的代表。先生认为,在中国任何山不管它有多高。像泰山这样有那么多值得信念的东西是没有的。所以他说:“从代表中华的意义上来讲,任何山也比不了泰山。”人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先生幽默地说:“我看不到泰山也非好汉(《中华泰山·序》)。”所以,94岁高龄的季老仍在高歌:“伊甸桃源,谁堪比肩。登高望岳,壮思绵绵。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季羡林:《泰山颂》)。”
先生泰山观之四:泰山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系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现对称。泰山的天文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极高的文化价值。所以1999年秋〈岱宗学刊〉公开发行时,先生颇为动情地题写了这样的贺词:“岱宗公开发行,大快人心。泰山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先生的这一贺词,最集中地表达了先生的“泰山观”。它不仅指出了泰山与泰山文化的重要价值,同时山文化的重要意义。
先生泰山观之五:(鉴于先生对泰山“天文”与“人文”的深刻理解和综合分析,便“顺理成章”地形成之)“国山”,非泰山莫属。2001年,泰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后,国家有关方面准备拟评中国“国山”。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激动异常,他说:“如评‘国山’,非泰山莫属。”因为泰山不仅有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的“雄伟”形体,而且有一种“天人合一”的“博大”精神。“欲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
先生朴实而精到的“泰山观”,不仅表现了他对泰山的深厚情怀,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他对东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泰山文化的一种深刻的理性思考。先生在多年中西文化的研究中,悟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中西文化的重要差异不在形式上,而在根本的思维方式上。“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分析的,而东方的以中国为代表的思维方式则是综合的”(《门外中外文论絮语》)。在另外文章中他又指出,所谓“综合的”,“就是天人合一的”(《中华泰山·序》)。这种东方“天人合一”的“综合思维方式”的结论,就是先生东方文化、中西文化研究与泰山研究的契合点。所以说,先生的“泰山观”,是其对泰山的理性思考和科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