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奇山异水,美妙超绝——读季羡林散文《富春江上》

(2022-07-03 05:39:57)
标签:

读书

奇山异水,美妙超绝——读季羡林散文《富春江上》

富春江上/季羡林

 

记得在什么诗话上读到过两句诗:

到江吴地尽

隔岸越山多

诗话在作者认为是警句,我也认为是警句。但是当时我却只能欣赏诗句的意境,而没有丝毫感性认识。不意我今天竟亲身来到了钱塘江畔富春江上。极目一望,江水平阔,浩渺如海;隔岸青螺数点,微痕一抹,出没于烟雨迷蒙中。隔岸越山多的意境我终于亲眼目睹了。

钱塘、富春都是具有诱惑力的名字。实际的情况比名字更有诱惑力。我们坐在一艘游艇上。江水青碧,水声淙淙。艇上偶见白鸥飞过,远处则是点点风帆。黑色的小燕子在起伏翻腾的碎波上贴水面飞行,似乎是在努力寻觅着什么。我虽努力探究,但也只见它们忙忙碌碌,匆匆促促,最终也探究不出,它们究竟在寻觅什么。岸上则是点点的越山,飞也似的向艇后奔。一点消逝了,又出现了新的一点,数十里连绵不断。难道诗句中的字表现的就是这个意境吗?

眼中看到的虽然是当前的景色,但心中想到的却是历史的人物。谁到了这个吴越分界的地方不会立刻就想到古代的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冲突呢?当年他们钩心斗角互相角逐的情景,今天我们已经无从想象了。但是乱箭齐发、金鼓轰鸣的搏斗总归是有的。这种鏖兵的情况无论如何同这样的青山绿水也不能协调起来。人世变幻,今古皆然。在人类前进的程途上,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但青山绿水却将永在。我们今天大可不必庸人自扰,为古人担扰,还是欣赏眼前的美景吧!

但是,我的幻想却不肯停止下来。我心头的幻想,一下子又变成了眼前的幻象。我的耳边响起了诗僧苏曼殊的两句诗:

春雨楼头尺八箫

何时归看浙江潮

这里不正是浙江钱塘潮的老家吗?我平生还没有看到浙江潮的福气。这两句诗我却是喜欢的,常常在无意中独自吟咏。今天来到钱塘江上,这两句诗仿佛是自己来到了我的耳边。耳边诗句一响,眼前潮水就涌了起来:

怒束汹汹势悠悠

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

也知反复向平流

狂抛巨浸疑无底

猛过西陵似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

好骑赪鲤问阳侯

但是,幻象毕竟只是幻象。一转瞬间,怒声汹汹的江涛就消逝得无影无踪,眼前江水平阔,浩渺如海,隔岸青螺数点,微痕一抹,出没于烟雨迷蒙中。

可是竟完全出我意料:在平阔的水面上,在点点青螺上,竟又出现了一个人的影子。它飘浮飞驶,翩若惊鸿,婉如游龙,时隐时现,若即若离,追逐着海鸥的翅膀,跟随着小燕子的身影,停留在风帆顶上,飘动在波光潋滟中。我真是又惊又喜。胡为乎来哉?”难道因为这里是你的家乡才出来欢迎我吗?我想抓住它;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我想正眼仔细看它一看;这也是不可能的。但它又不肯离开我,我又不能不看它。这真使我又是兴奋,又是沮丧;又是希望它飞近一点,又是希望它离远一点。我在徒唤奈何中看到它飘浮飞动,定睛敛神,只看到青螺数点,微痕一抹,出没于烟雨迷蒙中。

我们就这样到了富阳。这是我们今天艇游的终点。我们舍舟登陆,爬上了有名的鹳山。山虽不高,但形式极好。山上层楼叠阁,曲径通幽,花木扶疏,窗明几净。我们登上了春江第一楼,凭窗远望,富春江景色尽收眼底。因为高,点点风帆显得更小了,而水上的小燕子则小得无影无踪。想它们必然是仍然忙忙碌碌地在那里飞着,可惜我们一点也看不着,只能在这里想象了。山顶上树木参天,森然苍蔚。最使我吃惊的是参天的玉兰花树。碗大的白花在绿叶丛中探出头来,同北方的玉兰花一比,小大悬殊,颇使我这个北方人有点目瞪口呆了。

在山边上一座石壁下是名闻天下的严子陵钓台。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写的四个大字:登云钓月,赫然镌刻在石壁上。此地距江面相当远,钓鱼无论如何钓不着的。遥想两千多年前,一个披着蓑衣的老头子,手持几十丈长的钓丝,孤零零一个人,蹲在这石壁下,等候鱼儿上钩,一动也不动,宛如一个木雕泥塑。这样一幅景象,无论如何也难免有滑稽之感。古人说:姑妄言之姑听之,过分认真,反会大煞风景。难道宋朝的苏东坡就真正相信吗?此地自然风光,天下独绝,有此一个传说,更会增加自然风光的妩媚,我们就姑妄听之吧!

两年前,我曾畅游黄山。那里景色之奇丽瑰伟,使我大为惊叹。窃念大化造物,天造地设,独垂青于中华大地。我觉得生为一个中国人,是十分幸福的,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今天我又来到了富春江上。这里景色明丽,秀色天成,同样是美,但却与黄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如果允许我借用一个现成的说法的话,那么一个是阳刚之美,一个是阴柔之美。刚柔不同,其美则一,同样使我惊叹。我们祖国大地,江山如此多娇,我的幸福之感,骄傲之感,更油然而生。我眼前的富春江在我眼中更增加了明丽,更增加了妩媚,仿佛是一条天上的神江了。

在这里,我忽然想到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著名的诗《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瞑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说建德非吾土,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心情是容易理解的。他忆念广陵,便觉得建德非吾土。到了今天,我们当然不会再有这样的感觉。我觉得桐庐不但是吾土,而且是吾土中的精华。同黄山一样,有这样的吾土就是幸福的根源。非吾土的感觉我是有过的。但那是在国外,比如说瑞士。那里的山水也是十分神奇动人的,我曾为之颠倒过,迷惑过。但一想到山川信美非吾土,我就不禁有落寞之感。今天在富春江上,我丝毫也不会有什么落寞之感。正相反,我是越看越爱看,越爱看便越觉得幸福,在这风物如画的江上,我大有手舞足蹈之意了。

我当然也还感到有点美中不足。我从小就背诵梁代大文学家吴均的一篇名作《与宋元思书》。这封信里描绘的正是富春江的风景: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下面就是对这奇山异水的描绘,那确是非常动人的。然而他讲的是自富阳至桐庐,我今天刚刚到了富阳,便戛然而止。好像是一篇绝妙的文章,只读了一个开头。这难道不是天大的憾事吗?然而,这一件憾事也自有它的绝妙之处,妙在含蓄。我知道前面还有更奇丽的景色,偏偏今天就不让你看到。我望眼欲穿,向着桐庐的方向望去,根据吴均的描绘,再加上我自己的幻想,把那一百多里的奇山异水给自己描绘得如阆苑仙境,自己感到无比的快乐,我的心好像就在这些奇山异水上飞驰。等到我耳边听到有点嘈杂声,是同伴们准备回去的时候了。我抬眼四望,唯见青螺数点,微痕一抹,出没于烟雨迷蒙中。

奇山异水,美妙超绝——读季羡林散文《富春江上》

 【读与评】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集史、识、才、情于一体,颇具大家风范。《富春江上》(选入多种语文教材和语文教辅类书籍)是文学界一致公认的写得最美的一篇散文。概括起来说,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美点。

 朦胧绰约,深邃绵妙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散文创作的最高的审美境界。什么是意境?总的说来,意境是作家直觉和理解、情感和思维、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交融、共处于兴奋状态之下所获得的既能恰当地寄托自己的情感心意、又能巧妙地使之生发延展的直觉表象,因而它的特点在于:它是心与物的协调统一而心驰物外,是意与境的浑然一体而意溢于境,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而情漫于景,是虚实有无的相济相生,相辅相成,无处不是物,是景,是境,无处不是心,是意,是情。

 先生的《富春江上》意境非常强烈。从客观景物方面说,江水平阔,浩渺如海,江水青碧,水声淙淙,白帆点点,青螺数点点,烟雨迷蒙,层楼迭阁,曲径通幽,花木扶疏,窗明几净,景色明丽,秀色天成,风物如画,天上神江,奇山异水……总而言之,先生运神来之笔,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幅奇山异水的画卷。从主观情愫方面说,有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有对历史人物的凭吊之思,有对人文景观的敬仰和赞誉。这样,神与物游,情与景会,心与境偕,就构成了意蕴深厚,朦胧悠远,回味悠长的意境,令人心醉神迷,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悟其情,从而得到难以言说的美的熏陶。

 真挚热烈,崇高超迈的情感美

 先生是至情至性之人,因此才能写出至文。先生自己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做人要真情,真实,真切”,“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绝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事没有使我真正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也这样评价先生:“季先生一生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

 是的,先生的散文中无论是回忆往事,记述师友,还是咏物绘景,感时言志,都洋溢着感人至深的真情。那就是灵性生情,心源为灯,笔端为碳,以情感人。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本来已使先生十分着迷,而先生又与黄山的奇丽瑰伟作比,这种“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比照,使先生十分“惊叹”,因此,先生十分感慨:“我们祖国大地,江山如此多娇,我的幸福之感,骄傲之感,便油然而生。”不啻如此,先生又以瑞士山水的神奇动人作比,感叹“山川信美非吾土”,因而,对自己祖国的壮美河山“越看越爱看,越爱看便越觉得幸福,在这风物如画的江山,我大有手舞足蹈之意。”文章结尾,先生在十分遗憾的同时,只能发挥“自己的幻想,把那一百多里奇山异水给自己描绘得如阆苑仙境,自己感到无比的快乐,我的心好像就在这些奇山异水上飞驰。先生早已是从容淡定,心如秋水了,无论为人为文都已瑧化境,然而祖国的大好河山却能使耄耋之人手舞足蹈,堪谓情动于中而形如言矣。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并没有停留于一般的小情小致,小资小调,而是上升到了对祖国美好河山、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大爱至情,这种感情常常是溢于笔端而力透纸背。

 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的结构美

 散文的结构应该具备这样的美学特征,“精巧别致,错综变化”。散文结构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恰似园林布局一样,横式对称有整齐的美,纵式递进有直线的美,曲折回廓有曲折的美,重楼飞阁有变化的美,山石花木,因此造景则有和谐的美。散文结构也正是在无限中求有限,统一中求变化,复杂中见一致,跌宕中见平衡。这样,就使文章波澜起伏,新颖别致。

 先生的《富春江上》,以游览踪迹的变化为线索架构全文,由近及远,由高及低,由小到大,中间穿插几段联想,可以说是开合有度,收放自如,行所当行,止所当止。结构上巧用多段,不散不随,起伏多变,读来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先生自己说,散文的结构要“煞费苦心,惨淡经营”,整篇文章要一环扣一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严丝合缝,无懈可击。纵观先生的《富春江上》,正是他散文结构美的典范。

 朴厚自然,典雅清丽的语言美

 先生散文的语言风格一贯是淳朴恬淡,本色天然,秀色内涵,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娇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然而,先生的散文也常常在平淡中透出诗意的芬芳,在天然本色中追求繁复绚丽之美,在大朴无华中凸现华显铺排之美。这篇《富春江上》可以说是这两种风格的汇聚。先生曾说,最好要在一篇文章中使用两种不同的风格,这样更能加深读者的印象。

 这篇《富春江上》,基本上以朴实无华的语句为主,但也有华彩铺排之语,如四次出现的出神入化的描写“江水平阔,浩渺如海,隔岸青螺数点,微痕一抹,出没于烟雨迷蒙中”——这也是本文的文眼所在。另如“江水青碧,水声淙淙”,“翩若惊鸿,婉如游龙,“层楼迭阁,曲径通幽,花木扶疏,窗明几净”,“刚柔不同,其美则一”等等。还有大量引用的古典诗文,这些都使文章语言繁复藻饰,典雅工丽,大大增加了语言的音律美、和谐美和典雅美。“秋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欣赏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为先生那轻灵曼妙,典雅工丽的语言艺术所叹服。

 有著名文学评论家这样评价先生的散文“炽热的真情,冷静的睿思,深沉的朴素,高远的淡泊,丰厚的学养,动人的意境,浓郁的诗情”,诚哉此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