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生活得写意/蒙田
跳舞的时候我便跳舞,睡觉的时候我就睡觉。即便我一个人在幽美的花园里散步,倘若我的思绪一时转到与散步无关的事情上去,我也会很快将思绪收回,令其想想花园,寻味独处的愉悦,思量一下我自己。天性促使我们为保证自身需要而进行活动,这种活动也就给我们带来愉快。慈母般的天性是顾及这一点的。它推动我们去满足理性与欲望的需要。打破它的规矩就违背情理了。
我知道恺撒与亚力山大就在活动最繁忙的时候,仍然充分享受自然的、正当的生活乐趣。我想指出,这不是要使精神松懈,而是使之增强,因为要让激烈的活动、苦的思索服从于日常生活习惯,那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他们认为,享受生活乐趣是自己正常的生活,而战事才是非常的活动。持这种看法是明智的。我们倒是些大傻瓜。我们说:“他一辈子一事无成。”或者说:“我今天什么事也没有做。”怎么!您不是生活过来了吗?这不仅是最基本的活动,而且也是我们的诸活动中最有光彩的。“如果我能够处理重大的事情,我本可以表现出我的才能。”您懂得考虑自己的生活,懂得去安排它吧?那您就做了最重要的事情了。天性的表露与发挥作用,无需异常的境遇。它在各个方面乃至在暗中也都表现出来,无异于在不设幕的舞台上一样。
我们的责任是调整我们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去编书;是使我们的举止井然有致,而不是去打仗,去扩张领地。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一切其他事情,执政、致富、建造产业,充其量也不过是这一事业的点缀和从属品。实施这一箴言。从色诺芬的著作中,可知苏格拉底也曾一步步地证明这一点。无论哪一门学问,惟有入其门径的人才会洞察其中的难点和未知领域,因为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学识才有可能察觉自己的无知。要去尝试开门才知道我们面前的大门尚未开启。柏拉图的一点精辟见解就是由此而来的:有知的人用不着去求知,因为他们已经是有知者;无知的人更不会去求知,因为要求知,首先得知道自己所求的是什么。
因此,在追求自知之明的方面,大家之所以自信不疑,心满意足,自以为精通于此,那是因为:谁也没有真正弄懂什么。正像在色诺芬的书中,苏格拉底对欧迪德姆指出的那样。
我自己没有什么奢望。我觉得这一箴言包含着无限深奥、无比丰富的哲理。我愈学愈觉得自己还有许多要学的东西。这也就是我的学习成果。我常常感到自己的不足,我生性谦逊的原因就在于此。
阿里斯塔克说:“从前全世界只有七位智者,而当前要找七个自知无知的人也不容易。”今天我们不是更有理由这样说吗?自以为是与固执己见是愚蠢的鲜明标志。
我凭自己的切身经验遣责人类的无知。我认为,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那些既已看到自己或别人的虚浮的榜样还不愿意承认自己无知的人,就请听听苏格拉底的训诫去认识这一点吧。苏格拉底是众师之师。
【读与评】
写意,本来是指中国传统画法之一,就是通过简练而放纵的笔触,着重表现对象的意象神韵。它不依傍具体物象的表面形似,不拘泥于细枝末节,而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思,通过立意定位、造境夺人、开掘造化,来体现自然万物的内蕴。这种东方式的精神取向,不但为传统绘画艺术奠定了基础,也昭示了人生深邃的哲理,因此,言之曰:写意人生。
明朝徐贲有一首叫《写意》诗,诗云:看山看水独坐,听风听雨高眠;客去客来日日,花开花落年年。被看成是写意人生的形象写照,表达了一种悠然的生活态度,一种潇洒的出尘超脱,一种人生难得的豁达,也道出了人世间不着痕迹的沧桑变化。总之,写意人生,就是自由自在、无所拘束的生活常态。
蒙田虽然是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的代表,但他的《随笔集》,却跨越400多年的漫长岁月,仍盛行不衰。即使到了现代,每个人还都能在蒙田身上发现自己;与蒙田对话,感觉他就是与我们同行的现代人。为什么?其中原由很简单:因为蒙田是一位真正热爱并懂得生活的人,而这种生活的感受,是永远不会衰老,也不会过时的。
《要写意地生活》,是蒙田一篇有名的随笔,他用优美流畅、简洁诗意般的语言,表达了他的生活感受。他认为,天性让我们为保证自身需要而进行活动,这种活动就是要给我们带来愉快;慈母般的天性,推动我们去满足理性与性感的需要,否则就违背情理了。他的话,让我们感悟到,写意的生活就是顺应天性的生活。不能为了活着,而扭曲我们的心灵,而要最大程度地舒展身心;生命之火不能熄灭,而要保持燃烧的常态。
要写意地生活,就不能让身心被劳役所拘。蒙田给我们引用了古代西方统治者恺撒与亚力山大作为示例,就是在世事缠身的繁忙时候,仍然要充分享受自然的,也就是必需的、正当的生活乐趣。当然,这并不是要使精神松懈,而是使之增强。让激烈的活动、艰苦的思索,服从于日常悠闲的生活习惯,那是需要有极大勇气的。
作为当代人,我们总是常常被劳役所拘,被现代都市的生活节奏所牵引,无法停下自己的脚步,甚至没有时间去感受生活的乐趣,因此,能够体验写意生活更不容易,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现代社会有太多的急功近利,让我们无法循着自己的本性,按照发自内心的是非判断,许多事情我们总是盲目地跟风、攀比。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几个人能把持住心中那份天性呢?实在是太少了。
其实,蒙田早在几个世纪之前,就给了我们答案。他说,不要总是认为我们的生活一事无成,什么事也没有做;只要懂得考虑自己的生活,懂得去安排它,那您就做了最重要的事情了。懂得生活的人,才能更懂得工作。我们的责任就是,在于怎样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使之井然有序。活着,并且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只要我们做到这一点,就能拥有写意的生活。
要写意地生活,就要无所畏惧,洒脱地生活,面对现实和天性的冲突,而有所决断。正如蒙田说的,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就是写意地生活,而功名利禄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生活的点缀和附属品罢了。所以,只有舍去名利的桎梏,不让它们压制天性,我们的生活才会是充满色彩的,舒心的,奔放,和快乐的生活。让这样的追求,成为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呼唤,而依从它,实践它。
同样,当现代人感受中国古代的生活哲学时,也看到类似对于生活的态度。古人的散淡,古人的恬静,古人的辞让,就在于他们能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可以开阔起来。当一个人迷失在功名利碌之中,常常会忘记了人生本身的意义,忘记了人的天性;最后得到的,不是保持天性的自我,而是被社会名利异化了的自己。这种背离天性的异化,正是现代人最大的悲哀。
要写意地生活,就要做到人生的趣味化、艺术化,把生活从繁琐、忧虑中解脱出来,这一点,对于现代人来说,尤其重要。只有摆脱生活奴才的境遇,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享受生活的纯真乐趣。诚如诸葛亮在《戒外甥》一文中所说: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也许,这才是我们追求的人生智慧与境界。
在紧张的生活之余,把自己幽闭一处,静静地捧着书本,享受安静的感觉,静得只听到自己的心跳,不知不觉,整个身心都已弥漫在那种墨香气息之中,于是紧张的神经得以深呼吸,心中重新焕发一派坦然。疲于奔波的生活里,为自己多一笔淡淡的写意,哪怕只是一霎的感觉,触响的都是心底最深沉的快乐纯净,坦荡温馨。
或者让我们找个闲暇,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让寂寞的空白,弹出无声的追忆。坐在老屋的角落里,凝神谛听那故园的萧疏之声。于是,过往的一颦一笑重又涌上心头,陈旧的阴光依稀在眼前晃动。当所有残破的片断在天籁中重叠,感觉刹那间豁然开朗,一切曾经令我们苦闷的、迷惘的难题,都有了答案。生命之窗,在不经意间打开,也许会看到残垣断壁,亦或柳暗花明,而心中却回着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让自己过往的一切,静静地在泪水中淌过。
我们总是常常自问:如何让生命鲜活充实,而又从容自如地走完人生之旅?蒙田说,要学会写意地生活;而古人也以绘画之技,让我们触类旁通,以意为主,神采为上。这是画论要诀,也是人生之主旨。意高则高、意奇则奇、意远则远。立意的选择,实在关系着生命的品位。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个立意,才能活得精彩、写意。要求我们以达观恢廓的襟怀,除粘解缚,删繁就简;以纯净、敞亮的心灵,体悟生之真谛与韵律。在有限的生命里,尽情享受生活,感受人生的乐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