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猜疑是害人害己的祸根——读培根《论猜疑》

(2020-08-13 06:21:29)
标签:

读书

猜疑是害人害己的祸根——读培根《论猜疑》


论猜疑 / 培根

猜疑之心如同蝙蝠,永远飞翔在黄昏中,它能够蒙蔽心智,离间朋友,困扰事业。还能使得君王推行暴政、妻子心生妒忌、智者陷入迷雾。猜疑并非是一种心病,而是一种脑疾,因为即便是最坚毅的人也会难免心生猜忌。

但对于多疑而又坚毅的人来说,猜疑所带来的危害并不大,因为他们不会贸然接受种种疑虑,除非这些一点都经过了他们的仔细推敲。但对于一个天性胆怯的人来说,猜疑一旦出现,便迅速成长,进而马上会阻碍他的行为。

至于使人心生猜疑的原因,孤陋寡闻是最主要的方面,所以,如想解除一心,就应该设法多了解情况,而不是一味的压制疑念。

人们何苦要多疑呢?难道他们以为,他们所雇用且与之打交道的人都应该是圣人么?难道他们以为,人应该杜绝一切为自己谋算的私心么?其实,平息猜疑的最好方法,就是把猜疑的事情认作是真的,予以防范,但又认为那些猜测都不可靠,而拒不相信。因为就此程度来说,人应该借用猜疑做为预防的手段,加入所疑是真的,则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个人的猜疑,不过是蜜蜂的嗡嗡声而已,但是,通过留言渗入人脑的猜疑,则带有蛰人的毒刺了。所以,当你置身于猜疑的森林中,最佳的开路方法便是开诚布公的同你所怀疑的对象沟通交流一番。因为这样以来,你就可以比以前更多的了解真相,同时还能让对方小心谨慎,以免再让人抓住生疑的把柄。当然,蛰对于一些卑劣小人是行不通的,小人们一旦发现自己已经被怀疑,就再也不会讲真话了。

意大利人说:猜疑放走了忠诚,好像猜疑给忠诚发放了一张通行证一般。其实,在受到猜疑时,人们更应该尽忠职守,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忠诚和清白。

 

 【读与评】

 读培根的《论猜疑》,首先我想到了《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们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如有的人见到几个同背着他讲话,就会怀疑是在讲他的坏话;上司有时对他态度冷淡一些,又会觉得上司对自己有了看法等等,他们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或给自己使坏。喜欢猜疑的特别注意留心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很可能琢磨半天,努力发现其中的“潜台词”,这样便不能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响到人际关系。这种人心有疑惑,不愿公开,也少交心,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人间真情的流露,便由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   

 造成猜疑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作茧自缚的封闭思路。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了: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不久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对环境、对他人、对自己缺乏信任。古人说:“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不过,“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   

 对交往挫折的自我防卫。有些人以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   

 猜疑的人通常过于敏感。敏感并不一定是缺点,对事物敏感的人往往很有灵气,有创造力,但如果过于敏感,特别是与人交往时过于敏感,就需要想办法加以控制了。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用理智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如“疑人偷斧”中的那个农夫,如果失斧后冷静想一想,斧头会不会是自己砍柴时忘了带回家,或者挑柴时掉在路上,那么,这个险些影响他同邻人关系的猜疑,或许根本就不会产生。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却会觉得他的猜疑顺理成章。此时,冷静思考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培养自信心。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样,当我们充满信心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了。   

 学会自我安慰。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不必斤斤计较,可以糊涂些,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烦恼。如果觉得别人怀疑自己,应当安慰自己不必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纠缠,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产生的怀疑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及时沟通,解除疑惑。世界上不被误会的人是没有的,关键是我们要有消除误会的能力与办法,如果误会得不到尽快的解除,就会发展为猜疑;猜疑不能及时解除,就可能导致不幸。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同你“怀疑”的对象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以便弄清真象,解除误会。猜疑者生疑之后,冷静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静思索后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该通过适当方式,同被疑者进行推心置腹的交心。若是误会,可以及时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过谈心,了解对方的想法,也很有好处;若真的证实了猜疑并非无端,那么,心平气和地讨论,也有可能使事情解决在冲突之前。只要问心无愧,这样不仅自己活得坦然,别人的误会也会不攻自破,烟消云散。如果有了这种坦荡无私的心态,天地自然会宽,这样对待他人和事件,就会从容自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