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嫉妒是成长的一颗毒瘤——读培根《论嫉妒》

(2020-08-14 06:37:49)
标签:

读书

 嫉妒是成长的一颗毒瘤——读培根《论嫉妒》

论嫉妒/培根

在人类的各种情欲中,有两种最为惑人心智,这就是爱情与嫉妒。

这两种感情都能激发出强烈的欲望,创造出虚幻的意象,并且足以蛊惑人的心灵——如果真有巫蛊这种事的话。

所以,我们知道在《圣经》中把“嫉妒”叫做一种“凶眼”,而占星术士则把它称做一颗“灾星”。这就是说,嫉妒能把凶险和灾难投射到它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

不仅如此,还有人认为,嫉妒之毒伤人最狠之时,正是那被嫉妒之人最为春风得意之时。这一方面是由于这种情况促使嫉妒之心更加锐利;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这种情况下,被嫉妒者最容易受到打击。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些人容易嫉妒,哪些人容易招来嫉妒,以及哪种嫉妒属于公妒,公妒与私妒有何不同。

无德者必会嫉妒有道德的人。因为人的心灵如若不能从自身的优点中取得养料,就必定要找别人的缺点作为养料。

而嫉妒者往往是自己既没有优点,又看不到别人的优点的,因此他只能用败坏别人幸福的办法来安慰自己。当一个人自身缺乏某种美德的时候,他就一定贬低别人的这种美德,以求实现两者的平衡。

嫉妒者必定是好打听闲话的。他们之所以特别关心别人,并非因为事情与他们的切身利害有关,而是为了通过发现别人的不愉快,来使自己得到一种赏心悦目的愉快。

其实每一个埋头深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因为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有它的只能是闲人。所以古话说:“多管别人闲事必定没安好心。”

有某种难以克服的缺陷的人——如残疾人、宦官、老年人或私生子,是容易嫉妒别人的。

由于自己的缺陷无法补偿,因此需要损伤别人来求得补偿。只有当这种缺陷是落在一个具有伟大品格的人身上时,才不会如此。那种品格能够让一种缺陷转化为光荣。负着残疾的耻辱,去完成一件大事业,使人们更加为之惊叹。像历史上的纳西斯、阿盖西劳斯和铁木尔就曾如此。

经历过巨大的灾祸和磨难的人,也容易产生嫉妒。因为这种人乐于把别人的失败,看作对自己过去所历痛苦的抵偿。

虚荣心甚强的人,假如他看到别人在一件事业中总是强过于他,他也会为此产生嫉妒的。所以自己很喜爱艺术的阿提安皇帝,就非常嫉妒诗人、画家和艺术家,因为他们虽然在这些方面超过了他。

后起之秀是招人嫉妒的,尤其要受那些贵族元老的嫉妒,因为他们之间的距离改变了。别人的上升足以造成一种错觉,使人觉得自己仿佛被降低了。

同事之间有人被提升的时候,也容易引起嫉妒。因为如果别人由于某种优越表现而得到提升,就等于映衬出了其他人在这些方面的无能,从而刺伤了他们。

同时,彼此越了解,这种嫉妒心将越强。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原谅一个身边人的上升。所以该隐只是由于嫉妒就杀死了他的亲兄弟亚伯。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哪些人能够避免嫉妒。

我们已懂得,嫉妒总是来自于自我与别人的比较,如果没有比较就没有嫉妒。所以皇帝通常是不被人嫉妒的,除非对方也是皇帝。

一个有崇高美德的人,他的美德愈多,别人对他的嫉妒将愈少。因为他们的幸福来自他们的苦功。它是应得的。

所以出身微贱的人一旦升腾必会受人嫉妒。直到人们习惯了他的这种新地位为止。而富家公子也将招人嫉妒,因为他并没有付出血汗,却能坐享其成。

反之,世袭贵胄的称号却不容易被嫉妒。因为他们优越的谱系已被世人所承认。同样,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做是自然的。

那种在饱经艰难之后才获得的幸福是不太招人嫉妒的。因为人们看到这种幸福是如此地来之不易,以至甚至产生了同情,而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

所以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当他们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时,总是在向人诉苦,吟唱着一首“正在活受罪”的咏叹调。其实他们未必真的如此受苦,这只是钝化别人嫉妒锋芒的一种策略。

但是,只有当这种人的负担不是自己招揽上身时,这种诉苦才会真被人同情。否则,没有比一个出于往上爬的野心,而四处招揽做秀的人更招人嫉妒的了。

此外,对于一个大人物来说,如果他能利用自己的优越地位,来保护他的下属们的利益,那么这也等于是筑起了一座防止嫉妒的有效堤防。

应当注意的是,那种骄傲自大的人物是最易招来嫉妒的。这种人总想在一切方面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或者大肆铺张地炫耀,或者力图压倒一切竞争者。其实真正的聪明人倒宁可给人类的嫉妒心留下点余地,有意让别人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占自己的上风。

然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对于享有某种优越地位的人来说,与其狡诈地掩饰,莫如坦率诚恳地放开(只是千万不要表现出骄矜与浮夸),这样招来的嫉妒会小一些;因为对于前一种人,似乎更显示出他是没有价值因而不配享受那种幸福的,他们的作假简直就是在教唆别人来嫉妒自己了。

让我们归纳一下已经说过的吧。我们在开始时说过,嫉妒有点接近于巫术,是蛊惑人心的。那么要防止嫉妒,也就不妨采用点巫术,就是把那容易招来嫉妒的妖气转嫁到别人身上。

正是由于懂得这一点,所以有许多明智的大人物,凡有抛头露面出风头的事情,都推出别人作为替身去登台表演,而自己则宁愿躲在幕后。这样一来,群众的嫉妒就落在别人身上了。事实上,愿意扮演这种替人出风头角色的傻瓜是不会少的。

我们再来谈谈什么是公妒。

公妒——公众的嫉妒,比个人的嫉妒多少有点价值。公妒对于大人物,正如古典希腊时代的流放惩罚一样,是强迫他们收敛与节制一种办法。

所谓“公妒”,其实也是一种公愤。对于一个国家是具有严重危险性的一种疾病。人民一旦对他们的执政者产生了这种公愤,那么就连最好的政策也将被视为恶臭,受到唾弃。所以丧失了民心的统治者即使在办好事,也不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因为人民将把这更看作是一种怯懦,一种对公愤的畏惧——其结果是,你越怕它,它就越要找上门来。

这种公妒或公愤,有时只是针对某位执政的个人,而不是针对一种政治体制。但是请记住这样一条定律:如果这种民众的公愤已扩展到几乎所有的大臣身上,那么这个国家体制就必定将面临倾覆了。

最后再做一点总结吧。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作最顽强,最持久的了。所以古人曾说过:“嫉妒是不懂休息的。”

同时还有人观察过,与其他感情相比,只有爱情与嫉妒是最能令人消瘦的。这是因为没有什么能比爱与妒更具有持久的消耗力。

但嫉妒毕竟是一种卑劣下贱的情欲,因此它乃是一种属于恶魔的素质。

《圣经》曾告诉我们,魔鬼所以要趁着黑夜到麦地里去种上稗子,就是类为他嫉妒别伯丰收呵!的确,犹如毁掉麦子一样,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地里,悄悄地去毁掉人间的好东西的!

 

 读与评

 心胸狭窄的人容易嫉妒别人。而一个人的嫉妒心常常会让他采取一些过激行为,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不啻于一颗毒瘤。人们常常对他人的嫉妒持无所谓的态度,却不知嫉妒的杀伤力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人的嫉妒心会毁了你,而你的嫉妒之火燃烧起来时,令你受到的伤害也往往最大。

 心里充满嫉妒的人,每当其竞争对手成功一次,他就会死去一次。若那个被嫉妒的人永远成功,对嫉妒的人就是永远的惩罚。成功的号角一方面歌颂成功者的辉煌,另一方面也宣告了嫉妒者痛苦煎熬的开始。嫉妒对嫉妒者的伤害,正如铁锈对钢铁的伤害一样。心胸狭窄者之所以避免不了失败的结局,就在于他们存心不良。英国作家萨克雷说:“一个人妒火中烧的时候,事实上就是个疯子,不能把他的一举一动当真。”

 善嫉的人,不但从自己所有的东西中拿掉快乐,还从他人所有的东西中拿走痛苦。嫉妒者极易忧愁,生活更加不幸,还容易使人堕落。它如同毒蛇的毒液一样,腐蚀你的头脑,毁坏你的心灵。 

 嫉妒如毒素,就要转移它,不让嫉妒之火成为心中的绳索。你要明白,嫉妒实质上是在不知不觉中毁灭了你自己。一滴水成不了海洋,一棵树成不了森林。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少不了合作,而嫉妒总是会拆散所有的合作,令你一事无成。

 著名的华尔街投资大师巴鲁克说:“不要嫉妒。最好的办法是假定别人能做的事情自己也能做,甚至做得更好。”

 别让他人的优秀成为你的毒素,也不要让他人的优势成了你的煎熬,心胸开阔一些,你的目光也将变得远大,甚至会使你的敌人成为你的朋友。莫要因为妒恨而醉心于宣扬他人的不好,因为这只会使你声名狼藉。

 培根说,嫉妒乃是一种属于恶魔的素质。魔鬼之所以要趁着黑夜到麦地里去中上稗子,就是因为他嫉妒别人的丰收呵!

 记得曾在书上看到过一则冷笑话:有一个人幸运地遇见了上帝,上帝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一个愿望,但你的邻居必须得到两份。”那人听了十分高兴,但心里又有点不平衡:要是我得到一份田产,而邻居就会得到两份;要是我得到一箱金子,而他就会得到两箱;要是,我得到了一个美女,那那个注定要打光棍的家伙却可得到两个美女!那个人想来想去,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他实在嫉妒邻居得到的比自己的多。最后他咬咬牙对上帝说:“万能的主啊,请挖去我的一个眼珠吧。”或许你看到这则冷笑话会不禁一笑,但聪明的人仔细一想,世人不都有这样的一点嫉妒心吗?

 有人说,嫉妒虽与生俱来,表达在每个人身上却完全不相同。如果因为嫉妒而变得愚蠢或蛮不讲理,那便显得心胸狭窄了。就像迷魂药,让自己是非不分。可如果可以将嫉妒心转变成竞争意识,那就是一种动力。也就像一把火,燃烧起自己的热情。可我以为不然,培根已经明确地说了:嫉妒者往往是自己既没有优点,又看不到别人的优点的,因此他只能用败坏别人幸福的办法来安慰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