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家庭 /
培根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与恐惧。他们的快乐无须说,而他们的烦恼与恐惧则不能说。子女使他们的劳苦变甜,但也使他们的不幸更苦。子女增加了他们生活的负担,但却减轻了他们对于死的恐惧。
一切生物都能通过生殖留下后代,但只有人类能通过后代留下美名、事业和德行。然而,为什么有的没有留下后代却留下了流芳百世的功业?因为他们虽然未能复制一种肉体,却全力以赴地复制了一种精神。因此这种无后继的人倒是最关心后事的人。创业者对子女期望最大,因为子女被他们看作不但是族类的继承者,又是所创事业的一部分。
作为父母,特别是母亲,对子女常常会有不合理的偏爱。所罗门曾告诫人们:“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在家庭中,最大或最小的孩子都可能得到优遇。唯有居中的子女容易受到忘却,但他们却往往是最有出息的。
在子女小时不应该对他们过于苛刻。否则会使他们变得卑贱,甚至投机取巧,意志堕入下流,即使后来有了财富时也不会正当利用。聪明的父母对子女在管理上是严格的,而在用钱上则不妨略宽松些,这常常是有好效果的。
作为成年人,绝不应在一家的兄弟之间挑起竞争,以至积隙成仇,使兄弟间直到成年,依然不和。
意大利风俗对子女和侄甥一视同仁,亲密无间。这是很可取的。因为这种风俗很合于自然的血统关系。许多侄子不是更像他的一位叔、伯,而不像父亲吗?
在子女还小时,父母就应当考虑他们将来的职业方向并加以培养,因为这时他们最易塑造。但在这一点上要注意,并不是孩子小时候所喜欢的,也就是他们众生所愿从事的。如果孩子却有某种超群的天才,那当然应该扶植发展。但就一般情况说,下面这句格言是很有用的:“长期的训练会通过适应化难为易。”还应当注意,子女中那种得不到遗产继承权的幼子,常常会通过自身奋斗获得好的发展。而坐享其成者,却很少能成大业。
【读与评】
据媒体报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家庭数目急剧增加,家庭规模日趋缩小,离婚率普遍上升,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的家庭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家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需要全社会更多关注。
家庭幸福是衡量国民幸福的重要指标,家庭需求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为了解中国家庭发展状况,家庭成员的情绪和需求取向。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联合人民网、新浪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人口网和中国生殖健康网进行首次“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网络调查”。调查表明,受访者的家庭需求呈现出由基本生存和物质的需要,向归属感、安全感、心理健康等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转变的趋势。渴望拥有健康的身心,与父母、配偶、子女和邻居建立融洽关系,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成为我国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过程中众多家庭成员的主要诉求。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分析成功人士的经验之道——自立、拼搏、刻苦、仁义、助人、涵养等,常常可以从他们的家庭环境中寻求到基本来源、基本点。一方面,任何一个人都在一个具体的家庭里成长和成熟,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凡事要有“风”和“规”,一个家庭,如果没有正确的良好的风气和规矩,如果长幼无序,吊儿郎当,任意随便,既不守国法,又不重道德,甚至人际关系很紧张,怄气打架,家庭暴力,不一而足,那么,也就谈不上家庭关系的和谐与正常维持。
再读培根《论家庭》,觉得他在教导父母怎样对儿女时,颇有见地,他说:“父母对子女在管教上要严,在钱财上宜松,这才是上策。”他在教导父母怎样教儿女最好时告诫人们:“人们(父母、教师或仆人无不如此)往往不够明智,怂恿子女在年幼时互相攀比,以至成年时兄弟失和,家无宁日。”培根认为,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家长宜及时为他们确定将来从事的职业并加以培训。也不可过分迁就儿女的心愿,以为他们会为早年的爱好而奋斗终生。如果子女有强烈的爱好和超人的天赋,则不妨顺其自然。培根还说“子女使他们的劳苦变甜,但也使他们的不幸更苦。子女增加了他们生活的负担,但却减轻了他们对于死的恐惧。”只用了两句话就把父母与儿女的关联说得那么透切,难怪雪莱评价他,“培根的文字是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叙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生活的主要环境。每个人从生下来到生命终止,都离不开家庭生活这个主要环境。只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细胞和谐了,才能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如何创造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每个 人都应当依靠自己的智慧来苦心经营,真正用心来建设。
一个人要想生活得幸福,安心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以提供给你安全感,让你感受到温暖; 可以是一个避风港,让你得到安心休息和恢复旺盛的活力。幸福美满的家庭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幸福美满的家庭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