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众不同的北国之春——读老舍散文《大明湖之春》

(2020-03-19 08:00:58)
标签:

读书

与众不同的北国之春——读老舍散文《大明湖之春》

大明湖之春/老舍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象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 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即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 “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作不到。不过,即使作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 ,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们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的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着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蓇葖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橛子”——大概是个塔吧——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画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

 

 【读与评】

 老舍先生不但在小说创作上成就斐然,他的散文作品同样堪称一流,较之小说来完全是毫不逊色,《大明湖之春》就是其中很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大明湖之春》以其独特的语言技巧,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与众不同的北国之春的画卷。我们置身其中,既能领略这独特的语言,也可通过这语言,置身于这非凡的春天里,浮想联翩,遐思无穷。

 从文章的开头,便可品读到它的高妙之处:先生摒弃了一般游记散文开门见山直述景物的笔调,却直接提笔抱怨春天的恶劣:风在昏天暗地地刮,花儿显得毫无生机。

 可偏偏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济南境内的三大名胜,尤其是这看似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的大明湖才显得风靡全城,并能勾起先生对它的怀念和热爱。在这里先生显然是借助了反衬的手段,更突出了大明湖在几乎没有春天的春天里的独特魅力。

 对北国之春进行了一番怨言后,先生随后巧妙地增补了一个起到过渡作用的第二段,由宏观渲染转向了微观描写,并在下一段中把所有的墨汁尽洒在他所钟爱的大明湖。

 读到最后一段,我们可以说先生已到了描述的巅峰。纵然春天本身不给力,可在大明湖的支持下,还是为先生赢来了对济南的些许好感——存在这么多的水,尤为珍贵的是能够存在如大明湖这样的名胜湖泊。读到这里,先生通过大明湖,终于完成了对济南的情感巨变。

 而更为可圈可点的是,这一段的诸多描写,其语言完全体现出了先生对文字的娴熟驾驭。通过大手笔的写景状物,我们不仅能很自然地品味什么才是书画一体,同样会勾起对先生的创作个性的了解与渗透:读罢文中早已取代清水的用地与河沟,会想到他与京派作品留恋自然、抵触工业文明不谋而合的京味儿;关注如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这样独特稀奇的句子,则会联系到他写作时惯用的幽默……在先生的妙笔生花之下,春天早已不再是济南式的春天,而是历经大明湖沐浴洗礼之后的老舍式的春天。

 开始我读此文,心想疑惑,是不是先生写跑了题,明明题目是《大明湖之春》,内容却是写了大明湖之秋。再读,我领悟了。不是亢德先生出错了题,也不是先生写跑了题,而是先生有意为之。它是先生的又一处幽默之语,因为本文是借描写大明湖春、秋两季迥然不同的景致,来抒发先生对当时(三月)的大明湖残败凄凉情形的感喟之情的。大明湖之秋是来衬托大明湖之春的,写秋也即写春。

 总之,老舍先生的这篇散文,视其为现代散文史上的成熟之作,并无过高的赞誉。它以文章自身运用反衬、比拟等手法的纯熟以及主体才思和语言表达的个性发挥,达成了文章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是当代散文写作中一部值得汲取与借鉴的楷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