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意象抒情,抒情寄意——读卞之琳诗《古镇的梦》

(2020-01-10 07:09:59)
标签:

读书

意象抒情,抒情寄意——读卞之琳诗《古镇的梦》


古镇的梦/卞之琳

 

小镇上有两种声音

一样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锣,

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你听哪,

毛儿的爸爸,

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

老在梦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吧?”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过桥,

敲锣的又过桥,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读与评】

  《古镇的梦》是卞之琳先生创作的一首新诗,收录在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汉园集》中。这首诗是先生的一首“回忆江南僻地典型小镇的想象之作”(《雕虫纪历·自序》),它既生动地再现了先生当年在上海浦东中学读书时的所见所感,织进了先生回忆的片断,同时又经过了先生巧妙的想象,体现了先生冷静、隽永的艺术风格。

  这首诗艺术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意象的撷取;二是氛围的创造。

  如果说,中国诗坛上的现代派强调以意象来表达情感,那么这就是一首相当有代表性的“意象抒情诗”。意象乃是意与象的紧密结合而隐意于象,象以寄意。《古镇的梦》有别于西方意象繁复的诗作,而着意继承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运用的优秀传统,象的择选服从意的表达。象少而精,意深而远。先生从古镇的众生相中捕捉到了瞎子与更夫这两种类型,借以概括阴惨的社会环境与苦难的人生命运,借以抒发先生的极其痛楚的悲剧情感。应该说,先生择取了那个特殊环境里的特殊人物来作为抒情寄意的依托,让读者从客观化了的情境中来领悟旧中国土地上普遍存在着的悲剧情状,显示了先生技艺的高超:在他们身上,凝结着世世代代中国下层劳动者的痛苦与悲哀,寄托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生民要改变自己悲剧命运的冀望与向往。

  既然意象抒情诗是通过意象来完成抒情使命,那就必然有别于诗人情感的直抒与对现实的浅直的描画,而执意于意象空间的创造。这意象形成的空间,即人们经常运用的传统的审美观念——意境。所谓意境,实乃意象构成之境。先生曾说他喜欢表现“意境”,这首诗可以说是从实践上很好地印证了他的美学追求。先生巧妙地利用了瞎子的算命锣与更夫的梆子这两种声音的传导,来创造悲剧艺术的氛围:古镇上,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里,都一样的寂寥,一样的清冷,一样的凄凉。听着这悲凉的声音,一种空灵寂寞之感会在人们心头上油然而生:在这可怜的生存空间里,中国平民百姓的生活方式是多么的贫瘠、封闭、空虚、愚昧。诗的第四节,还刻意地添入一个病儿母亲的话,“三更了,你听哪,/毛儿的爸爸,/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老在梦里哭,/明天替他算算命吧?”更加重了古镇的悲剧气氛: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都不得不听从凄苦命运的播弄。人们虽说确确实实生活在现实之中,但却始终摆脱不了如在凄迷的梦寐里面浮沉的感觉。结尾一句“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用活泼动听的流水声来反衬人生的沉滞孤寂,更令人感慨无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