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歌颂自然之美——读乔治·桑散文《冬天之美》

(2020-01-11 14:25:42)
标签:

读书

歌颂自然之美——读乔治·桑散文《冬天之美》


冬天之美/乔治·桑

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我无法理解富翁们的情趣,他们在一年当中最不适于举行舞会、讲究穿着和奢侈挥霍的季节,将巴黎当作狂欢的场所。大自然在冬天邀请我们到火炉边去享受天伦之乐,而且正是在乡村才能领略这个季节罕见的明朗的阳光。在我国的大都市里,臭气熏天和冻结的烂泥几乎永无干燥之日,看见就令人恶心。在乡下,一片阳光或者刮几小时风就使空气变得清新,使地面干爽。可怜的城市工人对此十分了解,他们滞留在这个垃圾场里,实在是由于无可奈何。我们的富翁们所过的人为的、悖谬的生活,违背大自然的安排,结果毫无生气。英国人比较明智,他们到乡下别墅里去过冬。

在巴黎,人们想象大自然有六个月毫无生机,可是小麦从秋天就开始发芽,而冬天惨淡的阳光——大家惯于这样描写它——是一年之中最灿烂、最辉煌的。当太阳拨开云雾,当它在严冬傍晚披上闪烁发光的紫红色长袍坠落时,人们几乎无法忍受它那令人眩目的光芒。即使在我们严寒却偏偏不恰当地称为温带的国家里,自然界万物永远不会除掉盛装和失去盎然的生机,广阔的麦田铺上了鲜艳的地毯,而天际低矮的太阳在上面投下了绿宝石的光辉。地面披上了美丽的苔藓。华丽的常春藤涂上了大理石般的鲜红和金色的斑纹。报春花、紫罗兰和孟加拉玫瑰躲在雪层下面微笑。由于地势的起伏,由于偶然的机缘,还有其他几种花儿躲过严寒幸存下来,而随时使你感到意想不到的欢愉。虽然百灵鸟不见踪影,但有多少喧闹而美丽的鸟儿路过这儿,在河边栖息和休憩!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笔都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在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时间似乎也听从我们使唤。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这样的夜晚,同家人围炉而坐,难道不是极大的乐事吗?

 

 【读与评】

 法国著名浪漫主义女作家乔治·桑的《冬天之美》是一篇清新优美、平和亲切的抒情散文。作者笔下的乡村冬季,充满着勃勃生机和活力,有着缤纷迷人的色彩,极富诗情画意。全文仅700余字,篇幅简短,却意味深长。

 文章开门见山地倾吐出作家久蓄胸中之志趣:“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显然,这与作家本人所属的资产阶级贵族社会的主流趣味大相径庭,那些富人们爱的是都市,尤其是冬天的大都市。对他们来说,乡村的主要价值在于春天踏青,夏天避暑,而冬天则是聚集巴黎豪宅“狂欢”之季。因此,接下来,乔治·桑傲然宣布“我无法理解富翁们的情趣,并以对比手法,概述了乡村冬天之美和大都市冬天之丑”,前者可以“领略这个季节罕见的明朗的阳光”,空气“清新”、“地面干爽”,更可以“到火炉边去享受天伦之乐”;后者“臭气熏天”,“和冻结的烂泥几乎永无干燥之日,看见就令人恶心。”作家还特别指出“可怜的城市工人”最了解大都市冬天之丑,他们实为生活所迫才“无可奈何”地“滞留在这个垃圾场里”,以丑为美的只是那些“讲究穿着和奢侈挥霍”的富翁,他们“所过的人为的、悖谬的生活,违背大自然的安排,结果毫无生气。”因此,严格说来,作家鄙弃的是富翁的城市之冬。

 第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点明了题旨,奠定了文章的思想基调。

 “在巴黎,人们想象大自然有六个月毫无生机,”第二段第一句与第一段紧密相承,联系前文,不难揣摩到,本句中“巴黎”“人们”是特指那些不爱乡村之冬的“富翁们”。接着,针对“巴黎”“人们”的偏见,作者紧扣“生机”二字,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地描绘了乡村的冬天之美:阳光不仅不像“大家惯于”描写的那样“惨淡”,而且“是一年之中最灿烂、最辉煌的;小麦正成长,“广阔的麦田”在阳光下闪耀着“绿宝石的光辉”;碧绿的苔藓、“华丽的常春藤”、高贵的紫罗兰、黄灿灿的报春花、红艳艳的孟加拉玫瑰……山花野草五彩缤纷;多少活泼的鸟儿在喧闹、栖息,给大地增添了“盎然的生机”,冬天特有的冰雪更是美丽无比,“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笔都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与大自然相媲美是乡村人的冬季生活。且不说他们白天徜徉于如诗如画般田园山野间的无穷乐趣,就是“在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大家也是不分尊长幼亲切地“围炉而坐”,“聚集一堂”,或谈古论今,或吟诗歌唱,或静默沉思……这样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丰富而又朴实的生活方式,难道不是最美的吗?

 细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字里行间蕴涵着作家的审美标准和理想:美在自然。作家热爱和歌颂乡村之冬,是因为乡村之冬属于自然;而她鄙弃并批判城市之冬,则是因为城市之冬背离了自然。可见,《冬天之美》的主题是歌颂自然之美。

 一是歌颂大自然的美丽绝伦。古今中外,讴歌自然美的文学作品成千上万,但绝大多数都描绘春天之清新,夏天之繁茂,秋天之丰实。乔治·桑却另辟蹊径,极力揭示大自然的冬天之美。冬天的大自然,在一般人眼中是落寞、萧条和寒冷的。而乔治·桑怀着对大自然的无限崇敬之情,从落寞中读出了“盎然的生机”,从萧条中读出了“喧闹而美丽”,从寒冷中读出了脉脉温情。她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笔法,描绘了冬天的诗情画意,揭示出大自然“永远不会除掉盛装”,歌颂了大自然的完美。

 二是歌颂人之自然生活形态。她说:“原始社会是一切人,一切时代的憧憬和理想。”她把生活在乡村的普通农人视为最接近原始人的“自然之子”,认为他们“从上天秉承了良好的本质、善良的天性、正直的良心”,“比我们最出色的诗人更自然更完美”。她表示,要引导读者“注视青天、原野、绿树、善良而真实的农民”以及他们“安静、自由、富有诗意、勤劳单纯的生活。”作为一篇简短的抒情散文,《冬天之美》没有出现农人形象,却着重歌颂了乡村人的自然生活形态。文章第一段提到:“大自然在冬天邀请我们到火炉边去享受天伦之乐”,强调乡村人在冬夜的消闲方式遵从了大自然的旨意,符合自然人性;结尾更是以富有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朴素、恬静、和谐、高尚的乡村生活图景,歌颂了乡村人自然淳朴的生活方式。此外,文章还旗帜鲜明地批判了追求奢侈豪华的富翁们,指责他们的生活违背了“大自然的安排”,“毫无生气”,从反而肯定了人的自然生活形态。

 人的生命源于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乡村可以为人类提供生存和繁衍所必须的一切。面当人们追求基本生存之外的享乐时,才有了城市。因此,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又是人类欲望的象征。永不满足的欲望,刺激着人类不断扩大和强化城市文明,也刺激着人类在城市文明的遮掩下滋生出种种可怕的罪孽;而文明也是一把双刃剑,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也给人以庇护和快乐的同时,又让人饱尝了自然本性被压抑的痛苦。正因为如此,乔治·桑和不少浪漫主义诗人才会热切地响应卢梭“返回自然”的呼唤。当然,“返回自然”注定只能是一个伟大而空洞的梦幻。历史永远是向前发展的。人类一旦进入文明,便不可能再回到亚当夏娃的伊甸园。尽管如此,人对自然的眷恋仍然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它映衬出现有文明苍白脆弱的一面,同时又为未来文明勾勒出一种来自远古的理想,从而驱使人们尽快确立一种源于宇宙和大地的价值参照,促使人类文明不断地摆脱污秽,走向纯真。《冬天之美》的思想艺术魅力或许就蕴藏在人对自然的这种执拗的眷恋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