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汪永泉解说太极拳内功秘要(3)——我学太极拳(137)

(2018-02-05 07:34:42)
标签:

健身养生

            汪永泉解说太极拳内功秘要(3)——我学太极拳(137)

行拳规律: 起始、运行、终止、变换

盘拳架时,首先要意识到整套拳架是由一个拳式的起始、运行、终止、变换到下一个拳式的起始、运行、终止、变换……如此循环往复所构成的。要认清和把握这一行拳规律及神意气之间内在的联系才能正确的演练拳架。

1.起始:这里的起始不是身形、手势动作的开端处,而是指自身之神意气萌动之初。拳论讲:"神为统帅",首先要使精神提起。精神提起必须通过收视返听才能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后方可心静。心静则意专,才有"心为令"之说。心是发号施令之处,诚所谓"运用在心"。气为旗,即内气为驱使。内气非呼吸之气,先师指明内气的作用是催姿势。不要误认为内气是在身内一股一股呈波涛之状催促身形手势的运行。这种内气催动姿势是连绵不断地循拳势的走向而弥散的。它的流走即无体内体外之区分,亦无努气、憋气之感觉。在神意气的综合作用下,催动形体开始动作。

2.运行:身形手势始终依赖神意之引领和内气的催动而运行,绝不要单一地只做形体动作。由此才能意识到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做到"意在先",这样将"凡此皆是意,不是形"的至理明言从习拳之始就落到实处会少走很多弯路。长此以往,重意不重形、妙在五阴五阳的行拳意识才能逐步建立起来。

3.终止:身形手势的开合是有限度的,而意气的运行却不受任何外在条件所限制。当姿势开出或合回时,身形手势都要留有回旋的余地,才能恰到好处地体现直中有曲、曲中求直的妙趣。此处须加注意,形到终点时并不等于意也到了终点,意不受形的支配,只依心发之令而行止,所以要使意的运行终止时,必须做到心中一"",才能令流动之意停下来。

4.变换:进入变换,即到了身形手势的往返转折处。此刻虽然形与意的运行俱停,但内气仍在无内无外地氤氲[粤音:因温。阴阳和合、祥瑞之气]积聚,促使精神再度提起,使"神为帅、心为令、气为旗"的运转重新开始,引领、催促下一个姿势进入起始状态。须注意,变换是神意气沿大小不等(依不同的拳势而定)的180度半圆形圆转流行。半圆形之一端是上一式的终止处,另一端则是下一式的始发处。变换是阴阳相互化育、相互转换之处和神意气自现奥妙的生发地。

掌中小气球

1.中级功法中小气球的释义:

一般人练太极拳时,只知手心要虚拢成瓦垄状,却不知在虚拢的手心里要容有一个小气球。小气球在圆形圈走的拳架中起着婉转回旋的重要作用,它的出现与运用是手部动作虚灵变换的内在根由。

先师授拳时讲,盘拳自始至终手中都要有小气球,无论成掌、变拳还是钩手都须如此。要意想双手心各含有一个小气球,这一点无论在盘拳中还是揉手时都至关重要。当做盘拳之用时,能由此而引导两手渐趋松软,手松软后才能使内气通出。当盘拳至掌心向上时,要意想双手似擎着两个小气球;当手心旋转朝下时,两手心如同含拢着两个小气球。但无论擎与含,都不要用手指抠[粤音:沟。提起、挖、掏]小气球。当手心朝上擎托时,小气球似有离手腾起之意,此时两手要以沾粘之内劲将小气球稳在手心里;当手心朝下时,两手要有连随之内劲,使小气球倚偎在掌心里,由此体现"重意不重形"的行拳要求,锻炼双手的沾粘连随之内功,渐而求达犹如无手之感。小气球可以向身外催出,也可向体内纳入。其向外时,总是从掌心催出,随即便接回掌心。由此可领会小气球与手之间内外相合的相互关系。当小气球从手心纳入身中后,双手便顿感轻松灵活,而身体即有动转迟缓之感。由此可见,气球虽小,确有物质内涵,它对人体的影响与关联是非常密切的。

2.高级功法中小气球的释义:

进入高级功阶段小气球非以掌心的擎或含来表现,而是自然赋予小气球一种不可思议的升、沉、定、走及有圆而无边之神奥。故在起势时,双手毫无意气之挂碍牵绊,任由小气球来引领开合,手的变换也是沿小气球的边缘无意念的揉摩旋转。如此演练方能"重意不重形"

两足间着意点

二点(成弓步时,重心的着落处即二点。二点位于前腿踝内侧)

三点(是进退转换的过渡点,无论弓步转换为虚步或虚步转换为弓步,都要经过两足中央的三点处。当立身中正时,身中垂直线要落在三点正中的边缘上,否则会转换不灵活。)

四点(成虚步时,重心的着落处即四点。四点位于后退踝内侧)

在盘拳时,伴随着动作的运行,意念在两足开立的状态下,要有相对稳定的落点。把两足间的直线距离分做四段五点,便是意念下行时着意之处。

五点具体位置是:第一点和第五点分别位于前后脚的踝下与足跟之间;第二点临近前足的踝内侧,第四点临近后足的踝内侧,第三点则在两脚正中央。盘拳时,身中垂直线自始至终都在第二至第四点之间运行,无论做什么动作,它都不应落到第一和第五点之上。第二和第四点是身中垂直线的着落处。当身中垂直线由第二点经过第三点到达第四点时,两腿自然而然地形成虚步;反之,身中垂直线由第四点经过第三点到达第二点时,两腿就自然转为弓步。运用身中垂直线在第二至第四点之间运行时,由于运行路线短,不但弓虚步的变换能够迅速、灵活,还能顺遂地实现“平送腰胯尾闾垂”的行拳要领。假若成弓步时身中垂直线落在第一点上,必然使前腿的膝盖超过脚尖,导致身形过度前倾而使前腿负荷沉重。成虚步时,若身中垂直线落在第五点上,必然使体重坐实在后腿与后足跟上,从而导致后腿负荷沉重而紧张僵滞、变换不灵。

在盘拳时,运用第二、第四点不等于步子小,只会使下盘有活泼轻灵、毫不吃力的感受;相反,若身中垂直线落在第一、第五点上,并不意味着步子放大,只能做成下盘僵滞、运转不灵;导致变换过程无谓地延长,不能做到步随身换。

总的来说,步法的进退转换如能依靠身中垂直线的移动来完成,两腿就没有荷重感。如在做弓步时,意念落于第二点处,便可使前腿不僵;在做虚步时,意念落于第四点处,就能使后腿不滞。立身中正时,意念落于第三点处时,周身内外便会不偏不倚、松静自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