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泉解说太极拳内功秘要(4)——我学太极拳(138)

标签:
健身养生 |

半握拳
掌变半握拳是将外气抓握拳心,再变拳将外气握成球:拳变半握拳是以内气充盈气球融成内劲,以增加气球自身的威力。
身背后倚
意领身形由头至两足向后偎倚,使身后一面贴内气。
背部后倚
意领背部向后偎倚,使背贴内气。
行拳心法总口诀
神视凌空点运行,心纳意吞背气呈,
足移手出己不知,奥妙尽在时机中。
身如钟
身如钟的喻义在练拳中期体现得尤为真切。在这一阶段,一举手、一投足,周身上下恰似寺院中悬吊的大钟,浑厚、沉稳而又浑然一体。至行拳后期,随着功夫境界的不断提高,周身的虚实渐趋空灵,此时行功的意境恰似庙宇内殿檐下悬挂的风铃那样轻巧伶俐、动荡随风。风铃的外部与钟相仿,只是体积要小许多,风铃内下盘悬垂一多棱形的锤,风吹锤摇碰撞铃壁发出声响。盘拳时意想身体如同一口大钟,则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部,钟顶以下五分之四处为腰部,钟口为胯部。肩、腰、胯的动转要像被套在大钟上一样一动全动、一停全停。身内即是钟内,躯干不能任意扭斜摇晃。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在中心垂直线的下端,钟锤可在钟口内向前、后、左、右直摆或弧形旋摆。初学时,钟锤只能在两大腿间直摆,待运用熟练后才能提至胯圈,功夫达到更高层次时,钟锤能上提至胸口处,还能在胸、胯之间任意地提落和旋转。由钟锤的摆动而催发出的内劲具有一往无前的威力且不囿于身形的局限。以钟喻人,钟身即是人的外形;钟锤即是运用内劲的准绳。身形的前后运动,是钟锤前后摆动所致。如此才能做到意先动,继而形动,利用钟锤的动荡使两下肢自然相连系,下盘动作既轻灵而又稳固。
身中垂直线与钟锤虽然在身内所处的位置相同,但所起的作用并不一致。身中垂直线与二四点相配合而使两腿有虚实之分。身中垂直线不能上提下落,只能向前后、左右直摆。当人体直立时,通过身中垂直线的运用,身形可以达到“上下一条线”的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行拳运功时则能做到“平送腰胯、手脚齐进”。待功深时,身中垂直线会膨胀粗大成浩然正气,摆动更趋灵活。
而钟锤既可以向前后左右悠荡,又能旋摆,还可以在胸胯之间上提下落。盘拳时,身体短速、灵动的旋摆,悠荡动作都赖于钟锤从中主导。
身中垂直线与钟锤不会同时出现、同时应用。所谓一心不可以二用。当运用身中垂直线时,身中垂直线即出现,用过即消失。钟锤亦是如此。
开合相寓
生活中常发生这种现象,当一股劲发出时,相反的另一股劲会不期而至。比如人面壁而立向前用力推墙时,身体会因反作用力而后仰;开枪射击时,推进力使得子弹前冲,而同时产生的后坐力会使枪托猛向后撞…… , 凡此现象皆开中必有合,合中必有开;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开合皆在彼此相关互育中存在,此即太极拳开合现象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