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逊是金,低调处世——读书之思与悟(137)
标签:
读书 |
羊祜出身于官宦世家,是东汉蔡邕的外孙,晋景帝司马师的献皇后的同母弟。但他为人清廉谦恭,毫无官宦人家奢侈骄横的恶习。
他年轻时曾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为从事、秀才,五府也请他做官,他都谢绝。有人把他比做孔子最喜欢的学生——谦恭好学的颜回。
曹爽专权时,曾任用他和王沈。王沈兴高采烈地劝他一起应命就职,羊祜却淡淡地回答:“委身侍奉别人,谈何容易!”后来曹爽被诛,王沈因为是他的属官而免职。王沈对羊祜说:“我应该常常记住你以前说的话。”羊祜听了,并不夸耀自己有先见之明,说:“这不是预先能想到的。”
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因为羊祜有辅助之功,任命他为中军将军,加官散骑常侍,封为郡公,食邑三千户。但他坚持辞让,于是由原爵晋升为侯,其间设置郎中令,备设九官之职。他对于王佑、贾充、裴秀等前朝有名望的大臣,总是十分谦让,不敢属其上。
后来因为他都督荆州诸军事等功劳,加官到车骑将军,地位与三公相同,但他上表坚决推辞,说:“我入仕才十几年,就占据显要的位置,因此日日夜夜为自己的高位战战兢兢,把荣华当作忧患。我身为外戚,事事都碰到好运,应该警诫受到过分的宠爱。但陛下屡屡降下诏书,给我多的荣耀,使我怎么能承受?怎么能心安?现在有不少才德之士,如光禄大夫李熹高风亮节,鲁艺洁身寡欲,李胤清廉朴素,都没有获得高位,而我无能无德,地位却超过他们,这怎么能平息天下人的怨愤呢?因此乞望皇上收回成命!”但是皇帝没有同意。
晋武帝咸宁三年,皇帝又封羊祜为南城侯,羊祜坚辞不受。羊祜每次晋升,常常辞让,态度恳切,因此名声远播,朝野人士都对他推崇备至,以至认为应居宰相的高位。晋武帝当时正想兼并东吴,要倚仗羊祜承担平定江南的大任,所以此事被搁置下来。羊祜历职二朝,掌握机要大权,但他本人对于权势却从不钻营。他筹划的良计妙策和议论的稿子,过后都焚毁,所以世人不知道其中的内容。凡是他所推荐而升的人,他从不张扬,被推荐者也不知道是羊祜荐举的。有人认为羊祜过于缜密了,他说:“这是什么话啊!古人的训诫:入朝与君王促膝谈心,出朝则佯称不知——这我还恐怕做不到呢!不能举贤任能,有愧于知人之难啊!况且在朝廷签署任命,官员到私门拜谢,这是我所不取的。”
羊祜平时清廉俭朴,衣被都用素布,得到的俸禄全拿来周济族人。他去世后,羊祜妻不愿按侯爵级别殓葬羊祜,晋武帝便下诏说:“羊祜一向谦让,志不可夺。身虽死,谦让的美德却仍然存在,遗操更加感人。这就是古代的伯夷、叔齐之所以被称为贤人,季子之所以保全名节的原因啊!现在我允许恢复原来的封爵,用以表彰他的高尚美德。”
羊祜是成功的,上至一国之主,下至黎民百姓,都对他表示敬佩。羊祜的参佐们赞扬他德高而卑谦,位尊而谦恭。
(消息来源《文史知识》)
【思与悟】
一个人只懂得如何做事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如何做人。做事与做人,是硬币的两面。高调做事者,必须同时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低调做人者,也必须学会不避嫌怨,高调做事。
但生活中就有一部分人,认为只有高调做人、大开大合,才能担当重任;而畏首畏尾、不敢得罪人就会沦于平庸、有负上司的厚望,因此,保持高调,认真做事就可以了,其他的可以不用太在乎。于是,似乎忘记了“谦虚”两字,“半桶水”乱晃。在工作中和生活中趾高气扬,对人满不在乎,总是与人争执不休,因而失去了同事和上司的信任与好感。
殊不知,谦逊是金。一个人只有谦逊为人,才能够保持不骄不躁的心态,才能在面对生活困境和顺境时保持平和的心态,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而,一个懂得谦逊的人是一个真正懂得积蓄力量的人,谦逊能够避免给别人造成太张扬的印象,这样的印象恰好能够使一个人在生活不断积累经验与能力。世界上有无数的人才能平平,却能够取得成功,关键靠的是他们谦逊的态度与习惯,这种品格会帮助他们处处顺利,事业有成。
所以,人生在世,无论你做什么工作,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不管别人怎么称赞你,你时时刻刻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是门外汉。”这是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的话,它被许多人当成座右铭。历史的长河没有尽头,知识的海洋没有彼岸,唯有拥有谦虚,才能使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提升。
聪明睿智的人要用愚蠢自守,多闻善辩的人要用浅陋自守,勇武刚强的人要用畏惧自守,大富大贵的人要用节俭自守,仁德广施天下的人要用谦让自守。如此处世,就能避免招致损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