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狄德罗效应——读书之思与悟(116)

标签:
读书 |
丹尼斯·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某日,友人送给他一件质地高贵的酒红色睡袍,他喜欢死了,因为他从没有收过这样的礼物,在家也一直没有穿睡袍的习惯。可他某晚洗完澡,舒服地把漂亮的新睡袍穿在身上,忽地发现,自己这身打扮,竟跟整间屋子的装饰完全不配,感觉完全不对,地毯、窗帘以至床单被铺也太粗糙太寒酸了,完全配不上身上这件华贵的新睡袍。
于是,为了对得起这件睡袍,狄德罗四处寻觅,逐一把家里的旧东西全部置换掉,花掉一大笔金钱,终于使整个房间的色调与配置跟得上睡袍的档次与格调。当他感觉惬意,终于大功告成,坐椅子上环顾四周时,忽然顿悟:我居然被一件睡袍协迫了!
狄德罗效应后来被应用在经济学上,指出人们在拥有一件新物品后,会不断配置跟其相应的物品,以达至心理上的平衡。事实上,爱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跟生活习惯、层次与风格截然不同的人相恋,就像忽然得到的那一件睡袍。为了让对方融入自己的生活,为了除去那种格格不入之感,我们会不断乞改变环境里的其他配置,以求能配上这个爱人。为了配合她,你会一改以往的饮食习惯,连穿的衣服,都跟以前的你不同了;为了让她安心来你家过夜,你买了很多她喜欢的粉色床单窗帘,你床头与车里放满公仔,你的电话绳变成她钟爱的卡通人物;为了能跟男友有共同话题,你努力记住了每队球队与球员的名字,你总算分得出那些看来千篇一律的铁甲超人的名字,留意财经消息,虽不愿意但也忍不住翻翻那些电玩杂志、电脑情报与汽车刊物;甚至为了让对方舒适,重新学习驾车,甚至搬家……只为了让你这个新恋人能跟周围环境相应,归根究底,也是为了让大家觉得舒服,达至心理上的平衡。
可是,每当热恋期一过,或者感情完结,人离去,只剩一个室骤觉陌生的杂物,你可能会突然醒悟:为什么我们那么笨,改变了那么多,牺牲了那么多,就只为了当初这个人?
苏格拉底的弟子怂恿老师到全世界最齐全最新奇的市集去逛一趟,稣格拉底归来后,弟子纷纷问其感想,问他买了什么。他两手空空,说“此行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认识了这个世上原来有那么东西,是我根本不需要的。”
我们的爱情里,其实有很多东西,都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但我们却花了太多时间与心力去追逐,愈是堆叠,就愈是不够,愈是迷失,最终,我们会忘记初衷,只得到一堆不需要的物质,却失去了爱情。
(消息来源:《中国青年》)
【思与悟】
狄德罗效应,是由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发现。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不能满足的欲望是永远填不满的黑洞,因为“人往高处走”,到达一个阶段,各方面都要求配套上升。……而搭配的顶端永远是自己力所不能及。为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陷入了虚荣的误区。这种虚荣心是对荣誉的一种过分追求,是道德责任感在个人心理上的一种畸形反映,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品质,其本质是利己主义的情感反映。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爱慕虚荣,男人大多追求自己的名誉、地位、钞票、车子等,女人更多的追求自己的衣着、容貌、老公、房子,尤其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解决温饱,已经不能象老子在《取舍》中所言:“难得之货使人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因为每个人都不喜欢自己在任何方面比别人落后低一等,我们说,一定限度的在道德与法律之内的虚荣心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过分追求小则道德的沦丧,大则走向罪恶的深渊。
过分染有虚荣心的人,总是从某种个人动机出发,追求一种暂时的、表面的、虚假的效果,甚至弄虚作假,欺诈骗取,完全失去了从行为的社会价值来评价自己行为的能力,其行为目的仅仅在于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得到周围人的赞赏和羡慕。
在《权子·顾惜》中有一个《孔雀爱尾》的故事说:一只雄孔雀的长尾闪耀着金黄和青翠的颜色,任何画家都难以描绘。它生性忌妒,看见穿着华美的人就追啄他们。孔雀很爱惜自己的尾巴,在山野栖息的时候,总要先选择搁置尾巴的地方才安身。一天下雨,打湿了它的尾巴,捕鸟人就要到来,可是它还是珍惜地回顾自己美丽的长尾,不肯飞走,终于被捉住了。故事隐喻人们为了没有意义的美好理想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和自由。如果把一般毫无价值的东西的追求发展为似乎是美好的愿望时,虚荣心便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在这个意义上,虚荣心就是表现为可悲的甚至不道德的社会情感,常常使人做出没有理智的不成熟的反社会的行为。
当今一种普遍存在的虚荣是指对名的变态追求,它会使社会形成不务实的浮夸之风,使个人丧失生活的基础,从而陷入勾心斗角之中,因为一个人的虚荣心和另一个人的虚荣心是不能共存的,只有互相伤害。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举不胜举。
虚荣在现实中只能满足一时,长期的虚荣会导致非健康因素的滋生。实际上虚荣心很强的人,他(她)的深层心理是心虚。表面的虚荣与内心深处的心虚总是在斗争着。因此有虚荣心的人至少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心灵折磨,一是没有达到目的之前,为自己的不如人意的现状所折磨;二是达到目的之后,为唯恐自己的真相露馅的恐惧所折磨。因此他们的心灵总是痛苦的,是没有幸福可言的。有虚荣心的人为了夸大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往往采取夸张、隐匿、欺骗、攀比、嫉妒甚至犯罪等反社会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危害于人于己于社会都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