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读《菜根谭》(55)
一百六十三、自然人心 融和一体
【原文】当雪夜月天,心境便尔澄澈;遇春风和气,意界亦自冲融;造化、人心,混合无间。
【译文】在雪花飘落的月夜,天地间一片银色,人的心情也会随之清朗明澈;在和风吹指万物一片生机的春季,人的情绪自然也会得到适当调剂,可见大自然和人的心灵是浑然一体的。
【评语】人们修身养性,不可能脱离周围的环境。成如常人而言,如果面对月黑杀人夜,如果面对生死离别场,能总要求自己像老僧人用意念来控制自己吗?所以自古骚人墨客歌颂春而厌恶秋,因为春天一片生机而秋天一片肃杀,人们欢迎万物的生长,原因在于人们在萧瑟凄凉中难以感受人间的温暖。同样,人们歌颂白雪而厌恶炎夏。雪是冷天的产物,其性寒而色白,喻人纯洁的性格停雪一样白,像冷天一样坚硬而安宁,因此古人才有“梅须逊雪三分日”的诗句。梅于文人是宠物,但于雪之纯洁又输三分。这实际上是表达出人的一种愿望,用大自然的变化来喻人的性格、人的操持,在这一点上人与自然是相融和的。
一百六十四、形影皆去 心境皆空
【原文】理寂则事寂,遣事执理者,似去影贸形;心空则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却蚋。
【译文】真理静止事物也随着静止,排除事物而执拗于道理的人,就像排除影子而留下形体那样不通;内心空虚环境也跟着空虚,排除环境的干扰而想保留内心宁静的人,就像聚集一大堆膻味东西却想排除蚁蝇一样愚蠢。
【评语】静不能绝对化,空也是相对空。对于追求真理、执物不舍的人来讲,执著事物的多半是俗人,而执理不舍的多半是学者。这里涉及一个哲学命题,即“存在决定意识”或是相反。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件用于存在。即没有“境”,何谈“心勺”。对于求理、执事的人来讲,达到心境绝对的空是不可能的。
一百六十五、本真即佛 何待观心
【原文】心无其心,何有于观?释氏曰“观心”者,重增其障;物本一物,何待于齐? 庄生曰“方物”自,的其同。
【译文】心中假如没有忧虑和杂念,又何必要下内省观察工夫呢?佛教所说的“反观内省”,实际上又增加了修行的障碍;天地万物本来一体,又何必等待人来划一平等呢?庄于所说的“消除物我界限”,等于分割了本来属于一体的物性。
【评语】“拿着苕帚不扫地,深怕扫起心上尘”,这句富于禅机的偈语,是说人心本来清净,可用扫帚一扫,虽说目的是在扫除尘埃,反倒会把心中的尘土给扫起来。佛家的“观人”,庄子的“齐吻”,原来都是为了说明心空物一之理。六祖惠能禅题就曾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尘不染,也就是像佛僧应有的四大皆空。以佛理来喻人事是同样的道理,假如一个人本性善良,就不应邯郸学步,而应从其他方面来锻炼自己,保持品性,加强修养。就象一个才涉世的人,有许多纯真的品德,关键是保持下去,而不是为学习、为修养自己却丢掉本质上好的东西而拣来世俗的恶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