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读《菜根谭》(27)
七十九、静中观心 真妄毕见
【原文】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译文】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独坐省察内心,你发现自己的妄念全消而真心流露,当此真心流露之际,暗月当空,精神舒畅,感觉体会到了毫无杂念的细微境界。然而已经感到真,心偏偏难以全消妄念,于是心灵上会感觉不安,在此中感到侮悟的意念。
【评语】古人讲求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里讲真人、妄心,那么,妄心和真心是何所指呢?所谓真心,就如同空中明月,光辉皎洁,没一点乌云遮掩。所谓妄心,就如同遮掩明月的乌云。然而妄心和真心的关系并不是像乌云和明月的关系,因为真妄一体,互不分离,譬如深渊之水澄清如镜,包罗万象无不印映,这就是真心出现之时。反之大海中欣起的汹涛骇浪,可翻覆巨大的船舶,这就是妄心出现之时,以此比喻圣人之心经常静如止水,凡夫之心对外界事物易起妄念,以致丧失纯洁之心。离开真心就无妄心,这恰如离开水就无波浪可言。现实生活中,还是多些心静,少些欲念,多些掸意,少些喧嚣争斗好,这样利于自我反省,修身养性。所谓“静中观心,真妄毕见”的现实意义即此。

八十、澹泊明志 肥甘丧节
【原文】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磐颜。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从甘丧也。
【译文】能过吃粗茶淡饭生活的人,他们的操守多半像冰玉般纯洁;而讲求华美饮食奢侈的人,多半甘愿做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为一个人的志向要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节操都从贪图物质享受中丧失怠尽。
【评语】贪图物质享受的人,生活容易陷于糜烂,精神生活空虚,也难有高尚的品德,因此他们为了能得到更高一层的享受,不惜用任何手段去钻营,甚至于卑躬屈膝,人格丧失殆尽。结合我们现实社会上那些贪赃枉法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的人,他们的犯罪动机大多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追求奢华而致。人人都有追求较好物质生活的权利,较好的物质生活是追求较高精神需求的基础,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有通过劳动致富才是光荣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只讲物欲要求的生活是不完全的,层次较低;没有充实精神生活的物欲要求是空虚的。雷锋曾说过: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说明人要有理想,有追求;不能以贪图享受,满足物欲作为最大需求,不能玩物丧志,成为社会的寄生虫。

八十一、德在人先 利居人后
【原文】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译文】追逐功名利禄不要抢在他人之先,进德修业不要落在他人之后,享受物质生活不要超过允许的范围,修养品德要达到自己分内所应达到的标准。
【评语】人的品质修省是从实际的利益中体现和磨炼出来的。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种传统的优良的人生态度。现在提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表现的同样是“德在人先,利居人后”的境界。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乐的结果是苦,苦的结果是乐,苦乐相循是自然法则,一个不能吃苦的人万事都不能成功,苦尽才能甘来。名利地位固然能鼓励人奋发向上,但是假如过分的重视名利,有时也会给人带来无限的苦恼。从道德修养来看,在名利享受上不争先,不分外;在德业修为上时时提高,是个人走向品德高尚的具体表现,含有一种精神的充实和追求的愉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