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棕榈油更适合老百姓食用吗?

(2013-05-28 09:31:09)
标签:

真相

健康

分类: 食品真面目

      前一阵子在国际DRIs研讨会上,发现展区有一个宣传棕榈油的位置,当时还挺纳闷儿:棕榈油不是富含饱和脂肪酸吗?啥时候变成食用油的“最佳选择”了?会议结束没两天,就在国内某发行量极大的报纸上看到一则题为“棕榈油符合国民烹饪习惯”的文章。难道是我太落后了,人知识都更新了我还不知道?还是棕榈油改性了?看来,还是很有必要再认识下棕榈油~

确认点1:棕榈油的基本信息

棕榈油,是从油棕树果肉中提取的油脂;这种树原产于非洲西海岸,19世纪引入东南亚,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商业种植。除了可以从果肉中提取油脂,果仁也能充分利用;从果仁中提取的油脂称为棕榈仁油。除此之外,还有棕榈液油、棕榈硬脂等。我们通常说的棕榈油指的是第一种,它又分为毛油和精炼油。由于棕榈油价格便宜、不易氧化,它的用途非常广泛。食品方面可以用来做煎炸用油制作糕点、膨化食品、人造奶油等,工业方面可以用来制作肥皂、护肤品、塑料、蜡烛、润滑油等。

确认点2:棕榈油的主要成分

油,是我们对脂肪的统称;常见的有液态的植物油如大豆油、花生油,和固态的动物油如猪油、牛油。棕榈油,常温下呈半固体状态,虽然是植物油、不含胆固醇,但由于其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太高(高于猪油),美国将其归类为固体脂肪。和所有其他的油脂一样,它的主要成分就是各种脂肪酸,各自间的比例如下图:

http://s4/mw690/72bacf6fgddbd3cd11253&690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棕榈油中50%为饱和脂肪酸,40%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剩下的10%则是多不饱和脂肪酸,成分和猪油、牛油差不太多。如果说,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就是健康油,那猪油、牛油明显比它更健康!我们都知道,饱和脂肪酸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明确危险因素,就算棕榈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低,功过相抵,它还是营养价值较低的食用油,不宜作为主要食用油。

确认点3:棕榈酸有特异功能?

某位网友一再问我棕榈酸的问题,仿佛棕榈酸有什么特异功能。其实,棕榈酸是棕榈油中饱和脂肪酸的主要形式,约占95%;它在牛油、猪油、羊油中含量也都很高,分别占总脂肪的25%26%18%。棕榈酸还是人体内主要的游离脂肪酸,占人体自身合成饱和脂肪酸的80%,共含16个碳原子(C160);动物油中的饱和脂肪酸主要是硬脂酸,含18个碳原子(C180)。和硬脂酸相比,棕榈酸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危害更为严重,其升高总胆固醇和LDL的能力最强;因而美国国家卫生所(NIH)建议,应尽量减少包括棕榈油在内的饱和脂肪的摄入。

棕榈酸危害心脑血管健康的证据是确凿的,WHO更是将它和反式脂肪酸放在一起,归类为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我国还有研究发现,棕榈酸可降低骨骼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确认点4:棕榈油富含维生素E、维生素A

稍微翻阅下展区的资料,就会发现基本每种材料上都强调了棕榈油富含维生素E和维生素A的优点,说它具有抗氧化、预防衰老、抗癌的作用。事实上,棕榈油中的维生素E的确丰富,是亚麻籽油的2倍、大豆油的5倍、葵花籽油的10倍;维生素E也的确有抗氧化的功能;但若想靠食用棕榈油补充维生素E,则是南辕北辙。这是因为,日常合理饮食的人并不缺乏维生素E,而且这种补法反而增加了油脂和能量的摄入,得不偿失。而从棕榈油中提取的天然维生素E补充剂,倒是可取的;不过也要限量,美国研究发现,每日额外补充400单位的维生素E反而增加了人群的死亡率。而声称棕榈油具有预防衰老、抗癌的作用,却不知是从何说起的。

棕榈油中的β-胡萝卜素含量也着实不低,可达500mg/kg,可惜的是,经过精炼的棕榈油β-胡萝卜素也被高温破坏殆尽。

确认点5:棕榈油适合国人烹饪?

某报纸宣称:中式烹饪喜用爆、炒、煎、炸,油温高口感才好,而棕榈油可长时间加热,故而更符合我国居民的烹饪习惯。虽然不知道这篇短文的作者用意何在,但字里行间的暗示,仿佛是在引导读者去更多的选择棕榈油烹饪。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这都和官方推荐的饮食方式相悖。

其实就算这家报纸不这么“表扬”棕榈油,棕榈油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泛滥成灾了。面包、饼干、奶油、方便面、调和油、糕点、薯片,其中或多或少都有棕榈油的身影,因为棕榈油的确价格便宜、饱和程度高不易氧化、保质期长。偶尔吃些倒也无妨,但若把它当做健康油来推荐给大众,那就有点忒不厚道了。

总结:棕榈油饱和脂肪含量高,虽然富含维生素E和维生素A,但并不适合作为家用主要烹调油;日常烹饪应少用煎、炸等烹饪方式;食用油也尽量多样化。

 

参考资料:

1. 《美国居民膳食指南2010

2. 《膳食、营养与慢性病的预防》

3. 王兴国. 《食用油与健康》

4. 张丽. 棕榈酸对胰岛细胞的毒性作用及非诺贝特干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浪@北医营养-monica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硕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