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錦添「東方美學在空間裡的姿態,是意在言外,景中有景。」

分类: 訪問 |







葉錦添
「東方美學在空間裡的姿態,是意在言外,景中有景。」
Q1:你遊走於多元領域的藝術美學設計,在你眼中,東方美學是什
麼?又如何呈現?
千年搖籃底下的豐厚意識,須用心體會
東方美學難以用西方的邏輯解釋、用科學根據或實驗研究來說出一套理論。東方美是千年源遠流長底下的意識感,反觀西方美學注重黃金比例,能被計算,東方美學非常不具體,是在有形與無形之間遊走與琢磨。
如今我們眼裡所看見的具體元素或符號,都是用西方的歸納法來講東方美學,那很有限,絕大多數都僅止於有形。我的書裡面談到,東方是一個廣泛有別於西方視覺下的世界,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母體、根源,是超越國界的共同體,因此東方美學精神更重要的在於無形的表現。我的電影與創作,都試圖向著那個靶心無形射擊,每一次都尋一個不一樣的角度,使自己從更多方向去理解東方美學與精神的真實性,並努力詮釋這段歷史可能。
Q2:對西方世界來說,早期對東方文化的刻板印象,是日本茶道、武士精神或禪風,而今
10年似乎有被導正的現象,如何看待這轉變?
用簡單法則歸納,拆斷了連接古今的線
遠古時代,通過海路與絲路的傳播,東西方雖然距離遙遠,但中國漢朝時代就透過商旅有所交流。17世紀是歐洲對於東方狂熱最鼎盛的時期,從器皿到東方庭院都為之驚豔,但因為清朝中葉開始,國力衰退與戰爭頻繁而中斷了東方美學的延續擴張。也由於日本自身的民族性格,使他們的文化特色強烈而統一,20世紀初已在歐洲大量出現,以至於在西方人簡單法則中的東方主義,把唐風看成是日本的,把清式看成是中國的,但其實這些都是西方在建立他們所謂的世界文化過程中,迷失了,拆斷了那條連接古今的線。如今10年又開始被注意,其實就是東風吹,回歸所謂的本位文化而已。
Q3:你覺得東方美學最著迷的地方是什麼?
自然無為,順應自然的生活美學
東方美學在意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對話,我欣賞老子的生生不息。東方文化重視生活態度與素養,任何一種生活規範都取決於自然,活於自然中,因此東方的生活空間與自然萬物關係特別緊密,傳統東方建築看
得見庭園,庭園裡一扇門打開還有一個庭園。透過這種景中景的概念,學習欣賞大自然的四季變化,但是這種自然無為的生活美學,西方人很難理解,畢竟他們善於使用根據、科學、理解以及邏輯,來歸納出東方的文化,這種具象式歸納,是很難理解東方自然無為的生活美學。
Q4:你在書籍《神思陌路》中提到,對於東方設計,最注重細節處理,在這個細節處理上,如何營造出空間裡的【境域】?
掌握空間流動感,用生活態度御虛行實
【境域】,從有形體上來說,是指空間,空間有空間的形,有它的體積與容量,有線條與肌理,空間負載著人的情感,首先空間保持流動感與節奏性特別重要,舉例在為導演吳宇森設景時,由於他導演手
法需要不停轉換、鏡頭下是廣而大,因此在境域處理上就要加快節奏性。而導演蔡明亮重視單一景的氛圍與慢調,我便須講求這境域的層次性。無形細節上,東方對空間機能的掌握並非像西方的刻意實景營造,而是在意提升心靈層面的﹁虛景﹂,因此留意室內與室外的互動,從使用者的生活方式、習慣,到心靈層面的需求,描繪出無形的東方美境域。
Q5:[境]之上是[人],也就是使用者,你如何做到[人境合一]?
空間留白給自然,讓天人合一
長期西化之下,我們都忘記了東方人傳統的生活習慣,是在大範圍空間底下移動與生活,以[柱]為[間],運用隔柵、垂簾等[質]為[格局]。間與間、格與格之間是可以自由靈活使用。因此空間一定要適度留白,才能讓使用者依著自然變化,呈現空間該有的樣子。當居住者能隨著自然四季的運轉而調整空間機能,其實就是[人境合一]的表現。
Q6:東方美學重視境域,也在意[韻]和[藝],你如何呈現東方的韻和藝?
用純粹藝品創造詩意,達到極致美
[韻]是品味,在[人境合一]之下,全看主人自我豐富的修養,這會轉化空間氣場,當場域有豐富的能量時,就會促成韻味。東方講求純粹的韻味、含蓄有想像力,與西方的刻意陳設,大方嶄露不同。直白地說,一個空間要有東方韻味,表現上還是在虛實之中取得一個模糊的界線。而在﹁藝﹂的呈現上,陳設藝品對東方美學來說都是表達隱喻,不像西方陳設很滿,沒有呼吸的空間。因此在陳設上純粹創造詩意,才具東方美感。
Q7:你如何看待眾多東方符號被用在空間設計中?
琢磨符號底蘊,讓運用更有深度
中國的東方符號是重複、排列、對稱,甚至互相牽引,在特定的空間中,有著每一個細節與故事性,時而跳躍婉轉,時而活潑異常,也時而嚴謹有序,這些都傳達東方美學的節奏與韻律。如今看到被廣泛運用,不可否認是種趨勢,西方設計師運用,只能說是用西方手法在定義他們眼裡的東方設計。而我們自己本身,我認為都還在摸索,但希望是更有深度地運用,多琢磨這些符號的底蘊,運用才更具深度。
Q8:你認為未來東方美學會有什麼變化發展?
沉澱無關再造,才能成就新東方美學文化
其實已經沒有所謂的[在復古中創新]的事了,現今全球文化都能透過物聯網流通,所以美學已經沒有國籍上的定義。東方美學是需要沉澱的,新人應該努力尋找東方美學千年文化的源頭,這無關乎手法或材質,或是語彙表現,又或是符號再造等。唯有努力去追尋這些源頭,才能找到新的東方美學文化。
P e o p l e D a t a
■ 1986年參與導演吳宇森之電影《英雄本色》開始,與他合作過的中港台著名導演包括:李安、陳凱歌、張藝謀、蔡明亮、田壯壯、李少紅、關錦鵬、陳國富、林懷民及諾貝爾文學獎高行健等。舞台作品包括亞洲多個重要表演團體如《雲門舞集》、《城市當代舞團》、《當代傳奇》、《漢唐樂府》等。2001年,憑電影《臥虎藏龍》首次榮獲奧斯卡金像獎及英國電影金像獎雙項入圍,刷新了國際記錄,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及英國電影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 首位華人得到以上的殊榮。■ 近年的藝術創作表現出不同形式及不同場景的東方美學,在多次大型國際展覽中,得到廣泛體現,包括2003年法國波席文化中心Maison de la Culture de Bourges 40週年紀念,舉行名 《Rouge - The Art of Tim Yip》(紅-葉錦添之藝術),以及於2002年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行首個服裝特展《時代的容顏》等,已在西方世界建立了他所詮釋的東方藝術之美。今年11月將在大陸廈門舉辦《集美X阿爾勒:東西方對話國際攝影季》,展期為11月15日至12月16日,展場位於廈門園博苑/嘉庚藝術中心/市民中心,詳情資訊見活動官網www.jimeiarle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