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穿梭在有形世界与虚构之间的旅程-叶锦添

(2013-08-15 11:01:55)
标签:

timyip

叶锦添

梦渡间

穿梭在有形世界与虚构

vogaye新旅行

穿梭在有形世界与虚构之间的旅程-叶锦添

穿梭在有形世界与虚构之间的旅程-叶锦添


著名视觉艺术大师叶锦添带着一个名为Lili的人体模型,于台北、北京等地穿梭旅行之后,将Lily在“旅行”中的喜怒哀乐瞬间呈现于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在这个假人的真旅行过程中,他试图通过一种古老的智慧,解释真实是什么。

穿梭在有形世界与虚构之间的旅程

撰文/安芝 图片提供/叶锦添工作室 特别鸣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你通常给大众的印象是在电影美术、舞台、服装设计方面的创作,但这次“梦渡间”个人艺术展的主要艺术载体都是摄影,似乎回归了你最初始的身份——摄影师?

我做了很长时间的电影,但我总是不满足于电影本身的功能。我想去找寻、去创作比较内在,而又能与观众产生更多交流的东西。刚好这段时间我自己的思考比较成熟,作品也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和来自英国的策展人经过很长时间的讨论,策划了这次的展览。

 摄影的确是比较易于交流的艺术形式,观众在观看照片时的位置和摄影师是一样的,这会增强他们和Lili的互动感。那么Lili这个形象最初是如何诞生的?

我想创造一个载体,是观众可以和它交流、有联系的,而且是多义的、每个人看它都会引发不一样的东西。所以我做了一个一直在流泪的雕像。每次展览都留一个很暗、很空荡的空间给她。观众就会来接近她,和她对视交流。后来我想再增强这种关系,后来就想到Lili了,如果做一个人形出来,带她到任何地方,跟我们的记忆发生关系,就会更有共鸣感。

 跟着取景器,我们发现Lili在台北、北京的各个场合穿梭,她在一座公寓里安了家,在汽车里和朋友一起,在拥挤的酒吧里喝酒。她就像在中国大城市街头可见到的任何一位年轻女性。

我拍Lili在台湾的时候,会问很多台湾人,你们平时去哪里买衣服。然后我就去那些衣服店看,想Lili如果生活在台湾,她应该穿成什么样子。然后找很多衣服回来,给她试装,试完装就决定了她的样子,她就开始在设定的场景里面走来走去,去过她的台北生活。 

你对台北这座城市的印象是怎样的?你为Lili敲定哪些场景来反应台北?

我在台北住过很长时间,很熟悉台北,也很熟悉那些人。在台北,大家都有一点超现实,对什么事情也都不那么理智。我拍这些东西都是即兴的,没有剧本。我在台湾是第一次拍她,那个时候刚开始发展她的语言,就在台北街头,很乱的一大堆机车旁边,当场找了一个头盔给她。

带着Lili去街头拍摄听起来很有意思,台北人对她是什么反应?

我想确定她有来过台湾,所以一定要有当地人跟她交流。我制造一个假的事件就是她晕倒,看晕倒后周围人的反应,她一直在各个地方重复晕倒,所以晕倒变成一个她存在的模式,她晕倒,路人会回过去看她在干什么。也有一次,Lili带着头盔坐在机车上,好像要发动车子,旁边一个台北人在看她,我立刻就拍下来了,成为一个历史的时刻,她是真的在台湾存在过,有生命,有轨迹。

通过这些照片的序列,我们就可以追溯Lili生活的叙事,照片承认了她的存在。Lili会让我想起《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故事,一个人体模型猛然滑落到我们的真实世界。而且Lili的形象太逼真了,以至于有时候我搞不清楚照片里的是模型还是真人。

这套作品一直穿梭在真真假假里面,你有看到真的,有看到假的。真就是那些生活的场景,是我们最熟悉的;而假的,比如有时候会露出她的关节来,我在拍摄时不会避开这些东西。因为我就是希望通过假的来拍出真的。因为我觉得真的东西不太可信。太多作假,本身要做真的不太容易。当你有假的东西渗进去,假的反而是真的。对Lili而言,她真的在旅行,对我而言则是在创作,但Lili也是旅行的一部分。

就你所说的观看方式而言,并存的现实这一概念非常重要。

我觉得我在找一种古老的智慧,去寻求真实是什么。我现在拍的都是我觉得真实的,因为Lili是一个假人,反而是真实的。但无论拍哪个真人,我都觉得是假的,是表演,有商业味。Lili产生的语境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是真的,也是假的。我从她身上开始找人最原始的东西是什么,关于记忆、理智,剥到最后,我后来发现是感情,你从这些影像上会看到她的感情。

所以Lili就像是一面意象的镜子,填补了可以衡量的真实世界以及我们想象与记忆世界之间的鸿沟。这与其说是古老智慧,更像是一套哲学理论。

是的,我即将出版一本新书,更详细地阐述我的世界观。其实我以前写过《神思陌路》,这本书里面就有我自己的理论。下一本书会讲述的更明确,尤其是关于新东方主义,但里面藏了很多我对东方古老文化的一些想法。

您以往的作品确实是一直在坚持着东方美学,但似乎又更灵动一些。

我的东方美学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那种东方式:简单、对称、一定是有出处的。我比较喜欢魏晋南北朝,楚辞那种神采飞扬的风格。你看南北朝时代的佛像,不会像现在一样统一,他们有肥有瘦,但是每个长得都很干净,特别好看。 

很多古时候的建筑和雕像都很精美,我听说你最近去了一趟吴哥窟,就是去看那些古庙宇。

去了吴哥窟一周,没有工作。很过瘾,庙很漂亮。但吴哥窟不像巴厘岛有那些“活的”文化。我喜欢巴厘岛那种无处不在的表演艺术,满街都是小孩子自己在练音乐,到处都有叮叮当当的声音,很有迷幻色彩。

就艺术氛围来说,很多人都更喜欢欧洲或纽约。

看什么艺术氛围了,纽约的综合艺术氛围很不错,我自己在那里生活半年,每天去唱片店淘碟,那些店员都特别懂行,你随便说一个他就能拿出黑胶碟给你听,特别棒。像伦敦就是表演艺术的氛围很强,适合看话剧。意大利一定是家具,日本的设计很出色。

法国呢,对从事美术相关事业的人来说,一般都对巴黎比较有情结吧?

我第一次做背包客去凡尔赛宫的时候特别激动,震撼很大,那些久负盛名的艺术品就在你面前,但你知道的东西却很少,看完就只有一种影像的记忆,没有深度的理解。我最近一次去凡尔赛宫是它们的馆长出来接我,为我讲解,带我去很多平常不能去的地方。

那近一次的凡尔赛宫可谓探秘之旅了,这种故地重游的交叠感有时候也很有趣。

当时我有一个关于路易十四的项目,就去看他们的展览,他们给我讲解路易十四是怎么建造凡尔赛宫,为什么要分成几个宫,谁住在哪里,带我去凡尔赛宫里的几个小歌剧院,看早期的歌剧院结构,和其他的大理石建筑,歌剧院不是立体石雕,而是画出来的立体感。据说是在建凡尔赛后期,资金不足的时候画的,这本身是个很有趣的故事。

 随着年龄阅历的变化,我们所接触的环境、面对的人一定会不同,旅行的方式、际遇也会不同。

我在年轻的时候做背包族游欧洲,专门订晚上的火车卧铺票,省酒店费用。大概走了英国、法国、意大利、摩洛哥、葡萄牙、西班牙还有希腊和南斯拉夫。这些年一般都是工作性质的出行,但也认识到了很多很厉害的人物,很特别。再有机会的话,我想去过过世界各地的节日,比较疯狂的那种。

你之前曾经说过“疯狂不仅存在于所有艺术形式,而且最终必然进入无法表达,只能走入冥想”,你觉得旅行中有这种疯狂和冥想吗?

一定的。因为你在这个空间里是有限制的,身边的物质在时间的作用中慢慢的转化着,聚散离合,它们一直在和你有交换,那个东西也是你灵感的来源,所以旅行就等于是说,你的心是不动的,只是聚散、聚散、聚散。去西班牙身体感到兴奋,是因为有很多新的东西在聚散,你在一个地方久了,所缺的物质不会再有补充。去一个新的地方,就想把缺少的物质马上抢过来。在抢的过程就会很兴奋。

我时常觉得,日常生活中的挣扎越是剧烈,我们就越是退缩到叙事的概念当中,以某种内心的超然退一步观看匆匆逝去的世界。我们眼目之外的世界变成了只不过是一部电影,或者凝固的、静态的照片。

静默在某一个点上,可能会看到眼前世界以外的风光。这时候,发觉理智是一种人间的逻辑,内在却拥有无限的感官,记忆在深沉的潜意识里。这种世界循环在重复与变奏之中虚实并置,只要有不同的角度,世界就会产生千万种不一样的笑容。 

叶锦添个人介绍

      毕业于香港理工学院高级摄影专业,1986年参与了第一部电影《英雄本色》后,担纲多部电影、戏剧的美术与服装创作,并出版十多部图文书籍。游走于服装、舞台、电影美术、视觉艺术、当代艺术创作等多元领域,醉心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诠释。2001年以电影《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与英国电影学院最佳服装设计奖,为首位获得以上殊荣的华人艺术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