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要拍对我的创作生命力加强的东西-叶锦添

(2013-08-12 14:26:38)
标签:

timyip

叶锦添

摄影世界

梦渡间

要拍对我的创作生命力

要拍对我的创作生命力加强的东西-叶锦添

要拍对我的创作生命力加强的东西-叶锦添

要拍对我的创作生命力加强的东西-叶锦添

要拍对我的创作生命力加强的东西-叶锦添

要拍对我的创作生命力加强的东西-叶锦添要拍对我的创作生命力加强的东西-叶锦添

“我要拍对我的创作生命力加强的东西”

叶锦添/图 杜琳/

2013622日,叶锦添《夢·渡·間》个人艺术展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举行。

引领人们进入叶锦添影像世界的向导,正是这次展览的唯一主角——一个高达6的年轻女性人体塑料模型。在大厅中央的灯光下,这个模型背向观众,身着略乏味的庸常衣饰,被帽衫墨镜遮挡的面孔和缺乏表达欲的姿态。她有个音节简洁、语系模糊的名字:Lili

现实与想象之间的Lili

从墙上的照片中,观者会发现这个女体模型无处不在。

餐厅里,她坐在一群人中间吃饭喝茶;她歪在房间的沙发上昏睡;夜晚,在人来人往的街头,她默默地坐在敞篷车里。她变换发型、服饰,有时候甚至裸体。她的五官和身形既美丽又模糊不清。她就是每个观者希望她成为的样子。她就是一面意象的镜子——一个普通的、容易相处的伴侣。

以女性人体模型身上虚实难辨的错位与空洞感作为开场白,通过200余幅摄影、装置及录像作品渲染出变幻的多层空间,叶锦添把观者引入他精心设计的“情绪场景”中。

叶锦添试图将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曝光在同一张底片上。以毫无个体特征的Lili作为视觉落脚点,细腻地捕捉现实中的各种日常经验。画面中弥漫着难以言说的情怀,记忆以光影为导体冲撞流动。正如《夢·渡·間》艺术展策展人马克·霍尔本(Mark Holborn)的解读:“我们都处于有形世界和想象的世界之间。Lili也徘徊在二者之间。她填补了现实与记忆之间的鸿沟。她存在于有生命与无生命之间。”

美术设计外的跨界尝试

叶锦添凭借其在电影及剧场舞台上,利用布景和服装构筑出强烈东方主义风格的“叶式美学”而被人所熟知。但如果人们依然想从他的摄影作品中寻找到浓烈东方符号的话,可能会对这场风格前卫的个人摄影展感到意外。

1987年第一次为吴宇森的《英雄本色》担任执行美术开始,经过电影《卧虎藏龙》的声名鹊起,叶锦添参与了多部电影、戏剧的美术、服装制作。而此次展览是这位善于跨界创作的艺术家所进行的一次自我突破。

早期的Lili曾经在上海、北京、台北以雕塑、装置艺术等方式出现。叶锦添承认,Lili的到来并没有任何有意识的规划。她并不是一个成熟的人物,而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被赋予新的样貌和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明确的一个虚拟人物。叶锦添自己这样评价:“这次不是普通的摄影展,是一次新的创作。雕塑、录像、装置艺术等等之前我已经走过一遍。这次是要重新建立起一个Lili的世界。”

“可能开发了某个内在的潜能”

在很多场合,叶锦添都说“一直觉得自己是摄影师”。他毕业于香港理工学院高级摄影专业。在《英雄本色》剧组出任执行美术指导的同时,也是一家报刊的摄影专栏记者。那时,叶锦添穿梭于摄制组之间,记录很多艺人银幕背后的一面。数万张摄影作品后面是他对艺术需要实践的秉持。

“我希望拍摄对创作生命力有所加强的东西。我平时的工作都是做大成本的,人多预算大,技术含量很高。但拍摄Lili很简单,随手就能拍。不用花什么钱,像是一条自由的生产线,不需要大场景就能有新作品。比如你把她放在胡同里,马上就能跟胡同产生对话。创作空间是海量的。”在零束缚的创作空间里,叶锦添信马由缰地开发自己对于摄影的热情,得到的作品让他意识到自己潜能的力量。叶锦添这么形容创作Lili时源源不断的灵感:“我可能开发了某个内在的潜能,非常具有爆炸性的。”

“他知道自己必须放弃掉自己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为诸如制作电影这样的集体行动而服务的时候。Lili某种程度上就是重新回归自己这一需要的产物。”策展人马克霍尔评论说。这位英国著名艺术图书出版人,有着对东方艺术敏锐的感知力,也许他正是被这位中国艺术家“自我回归”的创作魅力所打动,而选择和叶锦添一起将他的这些作品呈现出来。

“要拍真实的照片,就要把假象表现出来”

展览中,有一组作品的影像故事是Lili在台北的酒吧与一个搭讪的外国男人饮酒。她依然戴着墨镜并不动声色。男人的笑容,殷勤的动作以及两人的距离变化让画面充满戏剧性,柔和的灯光渲染出暧昧的情愫,此时Lili皮肤的塑料光泽和球状关节接缝,与周遭的真实格格不入,却又仿佛“似非而是”,传递出梦境般的荒谬和造梦人默许的合理性。叶锦添用这一手法讲述了Lili的很多故事。

“摄影要求记录真实是不太可能的事。能记录真实也许是种错觉,因为真实是流动不息的……在拍摄过程中,我建立了一种习惯,一直强调要尊重环境原来的模样,不受摄影这个行动所干的。一方面,我需要在现场拍摄,一方面又不存在于里边。”

或许叶锦添的创作理念应证了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的看法,摄影从来不是为捕捉光影和画面而来,但它比任何描绘工具更能展现内心与情感的真实性。用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19072003)的话说:“影像的本质完全在于外表,没有隐私,然而又比心底的思想更不可迄及,更神秘;没有意义,却又召唤各种可能的深入意义;不显露却又表露,同时在且不在,犹如美人鱼的诱惑魅力。”

这个悖论是如此迷人:客观的真实被心灵的真实所替代,却无限接近于个体的客观。此时,画面的魅力来自于个体的创造力和情绪化的营造,在心灵的层面达到共鸣的可能。摄影通过记录情感,延伸了观者对世界感知。

叶锦添认为,Lili就是遵循“空洞的真实”被塑造出来的。展厅中另一件装置是Lili蜷卧的裸体。抽丝剥茧后的的身体仅仅呈现出一片空白,甚至没有附着情色意味。而同时作为墙上摄影作品中的女主角,却又如同梦境般召唤不同观者内心中深藏的杂陈记忆,让想象的追寻无法停止。

“我想发明一种摄影语言”

“我想发明一种摄影语言。一是求真。一是拼贴。就像森山大道,他的作品无时无刻不在拼贴。做展览的话,把各种有趣的照片拼贴起来放在一起。”叶锦添说,他希望的是在拼贴的作品中进行“流白”,这也是贯穿他“叶氏美学”的一个特点。

叶锦添用大量的照片记录了他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工作场景,还有旅行与生活中的点滴灵感。在《夢·渡·間》的展览中,他选择了一种特别的方式来组织分属不同时空的题材。展区的一面墙上,挂满了黑白照片,拼合成一个整体作品。“我发现了另外一种趣味。”他指着照片一张张辨认,“这是桂纶镁,这是李嘉欣,这是周迅,这是十年前的王祖贤……很多照片很久了,这是学生时代拍的。”他突然露出闪着一点狡黠的笑,指向一张模糊不清的人脸:“Lili也出现在这里。你能看出来她是假的吗?”

“多幅照片同时存在于一个空间里,大小比例是一样的。但时间点是错开的。当你看这些照片时,就像你在照镜子,人本人一成不变地固定在镜框的中心,镜中周围的影像却一直在变。时间、空间都在流动。这就是流白。”叶锦添说,影像记录的都是拍摄者在过去生命中受触动的某个片刻,单纯的图像相加是不产生逻辑意义的。但情感的记录却是有意义的,这些不囿于时空刻度的情感,集体组成了摄影者当下心灵储存的一部分。作为导体的Lili,像一只“滤镜”,帮助观者从嘈嘈切切的具象实物中跳脱出来,进入创作者情感的平行宇宙。

“流白”是叶式美学中反复出现的概念,也是叶锦添着力挖掘的中国美学特质。叶锦添对本土艺术精神的传承,不是局限于对传统艺术余晖中的符号进行复制堆砌,而是通过意向、禅境、气场,传递有别于传统符号的人文关怀,挖掘时代的情感价值。“得其古意,取其精神。”叶锦添在尝试用最先锋的视觉语言来传承最古老的中国文化。

“这一次,我选择了摄影。”

“我是个情感很丰富的人,需要很多方式来把这些情感释放出来。创作容纳了我很多力度。”

吴宇森这样评价他:“获得了奥斯卡的殊荣之后,依然保有一份沉潜热情的心性,深切地与自我相处,与自然相融,对周遭的人、事、物,敏锐地接受与表达。”叶锦添的创作是感觉的艺术,许多时候他都是从人的角度来思考、感受,然后付诸设计。每每能从精工细琢之中欣赏美的喜悦,从实体质感之中触及到人性的温度。

谈到创作的源动力,叶锦添说,永远是对“人的情感”的思索。“我挑战的是现实本身。不是当代艺术用一个事件去表达某个想法。我更关注存在本身,就是人所面对的处境。我有良性的一面,希望找到人最后的希望和信仰。这是很积极的,但不经过一个黑暗的过程看不到真的自己。就像希腊悲剧,把全部丑陋撕开给你看,才能击碎你曾经迷信的假象,给你重新注入生命力。”Lili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催促我们从日常琐碎的裹挟中脱离出来,对纷扰的周遭实物重新审视,赋予真正的情感以价值,珍视那些曾被忽略掉的美好。

Lili没有脉搏,却让每个人感受到她游丝的生命力,她可以游走于不同层次的时间与空间中,成为存在于过去与未来的不生不灭的生命记忆载体,带领每个人去观照和重组自己生命中许多的残片记忆。“以前我做过很多,都不能让我心安下来。直到Lili。我慢慢觉得这个创作方法很舒服。我是一定要相信,才能创作。人有可能就是她。通过她可以把人的历史重走一遍。”

摄影世界:平时关注哪些摄影师?受谁的影响比较多?

叶锦添:汉斯·贝尔墨(Hans Belmer)、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还有森山大道。汉斯·贝尔墨是人形师,制作Lili模型的时候有启发。你看森山大道早期拍东京的照片。好像每一张都是他临死前按的快门(笑)。全神贯注去记录一瞬间。不管拍什么,他的存在感都很强,而不是空间的存在感。拍摄对象都在他的气质里。这就是我讲的人体情感。摄影的特质是用特别的情感包装自己的真实。

摄影世界:现在最想拍的是什么?

叶锦添:我希望能带着(Lili)这个作品去很多地方。比如洛杉矶、柏林。她虽然不会动,但行动力却很强,可以立即融入环境产生意境。我相信这种不动反而很强的力量。比如去日本,就让她穿上和服,而且一定要把当地生活的人放到作品里面去。可以去日本文化里深刻回忆中国。拍摄时我会带着当下的证据感。比如手机、台灯这样有时代标记的东西。即使过了30年再看,当时的真实性还在。但Lili她不变啊,她的语境是很可怕的。这是开始,后面还会有继续的探索。

摄影世界:Lili的个人艺术展之后,近期还有什么相关的创作计划?

叶锦添:Lili这个作品可能会一直延续下去,成为未来的一种创作路线。这一年我的想法理念开始成熟,对世界有了新的看法。这些想法也落实在我的写作里。2010年我出过一本《神思陌路》。今年8月会出第二本,深度去探讨新东方美学主义。我计划写三本,三本结束之后新东方美学主义就可以变成另外的东西,涵义会更开放。目前还有个集中点没有解决。我想解决。

摄影世界:在与马克霍尔本合作中,想用这个现代性很强的作品向西方传达什么?

叶锦添:我拍的这些都不用中国元素。(只有)Lili的脸是亚洲的,没有更多的东方符号,但有东方的神秘理念出现。虚无感本身就是东方的特质。西方人不仅看到“哦这是一个现代东方的女孩子”,还有一层“透明的东西”浮在上面,让西方人看到了奇异的东方人这很有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