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儒学的事功
(2024-11-11 22:21:17)
原始儒学修养论之“德”与“仁”不限于个人层面,都将其放在入世关怀的维度中来考
察。在内外贯通的基础上,儒家设计出了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论语·尧曰》曰:“谨权
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
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这里明确将无形的“民心”建立
在实体的制度之上。《孟子·梁惠王上》之“仁者无敌”正是建立在“仁政”的基础上,“仁
政”有具体的物质基础来支撑:
“仁学”的目标不止于“明心见性”,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开创圣贤之德业。《易传·系辞
上》分别以“乾、坤”为“贤人之德、贤人之业”,就是“德业并重”的思想。《礼记·中庸》
曰:“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
也。故时措之宜也。”外在的“成物”比内在的“成己”更加困难:“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原始儒学对事功的重视
白宗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