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属于艺术范畴,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要想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视觉,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表现及其动手能力,在短时间内尽快产生实效,实现教学目标,打造高效课堂,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的新段,在美术课中广泛运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就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网络上收集图片和课件、幻灯片、及其获取的美术相关的信息,如美术史、文化历史背景,了解更新的美术教育思想等,整合信息资源为教学做铺垫对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对这一学期阶段的课题研究做一小结:
1、创设环境、营造氛围
创造是人的基本潜能,而身心自由是创新潜能得以开发的基本条件。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学生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去营造一个“对味”的学习环境。环境有社会大环境,也有课堂小环境。信息技术可为创设学习环境,营造学习氛围提供有力的支持。品茶,讲究环境。品画如品茶,营造适当的环境对学生学习和理解作品的内涵大有裨益。例如《飞机加工厂》一课中,我利用网路收集资源,制作课件,教学中引领学生赏析课件,,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2、提供资源、拓展教材
教材中每一课围绕主题提供的资源总是相对有限。如五年级《家乡的古建筑》,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家乡古建筑作为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到处都矗立着它的身影。尽管有的已经破败或只留遗迹,也是熠熠生辉,珍贵无比。但教材仅能提供寥寥无几张图片,要让学生就凭教材中的几种就对古建筑的认识是相当困难的,难满足教学的需要。我就利用网络的学习资源,把《家乡的古建筑》一课中学生需要的资料收集整理好,再在网络上收集大量的图片进行整合,以图文形式供学生参考使用。通过课件展示古建筑的样式,欣赏了全国各地的民居。古建筑的很多细部是很科学的,也是有趣的。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了飞檐是怎样翘起的?重檐是怎样建的?斗拱是怎样结构的?梁柱是怎样连接的?连接、支撑、穿插、卯榫卯合、竹钉。学生对山西的古建筑平遥古城、王家大院、乔家大院
应县木塔等等还有福建土楼群、内蒙古民居等等有了认识,知识、信息、图象、文字作为表现形式,在这样的氛围中,课堂上时时而传出学生的赞叹声,课堂气氛“活”起来了。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激发起学生的兴奋点。很快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3、教学展示、形象直观
为了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辅助手段。如课件、游戏,欣赏故事、音乐,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教学。因为多媒介的使用,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如透视规律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利用多媒体演变展示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如我在教学“漂亮的花边”一课时,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存在漂亮的花边的实物图片时,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把生活中的铁栅栏、花围墙、生活中瓷器上所呈现出来的漂亮的花边实物拍摄下来,通过剪辑播放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的花边,节省了学生的学习认识时间,教学效果较为满意。
希望今后跟进之处:
展示评价,反馈信息。传统的展示评价,多为将学生作品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贴到黑板上,教师可以给予优点及不足的评价反馈。这样评价时效短,又无法从时间上纵向观察一个学生的发展过程,因而激励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课堂展示能将学生作品收集整理选择作品,利用电脑投影仪、校园网络或班级博客上展示,并给予当面的点评,既直观又及时。长期积累,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作品数据库,学生和教师都可以任意查看和打印学生各个时期,乃至每一节课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发展轨迹就十分明显,既有利于长期激励学生,又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美术教学就不再是单纯的经验积累,更是有数据支持的科学总结。
总之,媒体的运用目的是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发挥其优势,促使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以人为本,从课堂的实效性出发来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