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2013-06-30 07:15:01)分类: 信息技术与环境研究 |
《信息技术环境的有效学习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一、课题确立的背景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地运用于基础教育领域。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我校承担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有效学习研究》的任务后,我积极投身参与课题研究,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小学美术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二、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一)确定课题制定计划
我按照五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确立了《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研究》课题。制定了实施计划:
1、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有关美术信息和数据,构筑美术教学情境素材库,丰富美术教材的内容。
3、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恰当开展形象资料,使抽象的美术知识变形象化,让学生充分观察,感悟,分析,增强直观性。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5、综合运用音频、视频……信息技术手段产生的审美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收集资料的学习理论过程:
1、理论学习充实自我:我加强多媒体计算机的学习,参加计算机模块学习充实自我,提高了知识、技能。我在网络上收集图片和课件、幻灯片、及其获取的美术相关的信息,如美术史、文化历史背景,了解更新的美术教育思想等,整合信息资源为教学做铺垫对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找准根源,把握方向:多媒体的运用要服务于教学,我们要把握运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实现美术教学的高效率,不盲目使用。
三、依托课例进行美术实践
(一)网上探索——激趣
学生从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及生活学习中都受到现代高科技的影响和熏陶:它以优美的形象造型,美丽的色彩,尤其是三维立体的动画中惟妙惟肖的效果处理深深地吸引了他们,并伴随着他们度过了童年时期。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特点,他们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思维过程,如五年级美术教材下册《大地彩虹》,网络上的精美的具象形象,诱发了学生兴趣,激发其学习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主动在网络上获取相关的美术资料,从而获取知识。课上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
(二)再现情景——激思
例如《家乡美》一课中,我利用网路收集资源,制作课件,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赏析,播放各地的景色,营造美的气氛
(三)人机交互——激学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其他媒体所没有的,教材中每一课围绕主题提供的资源总是相对有限。如五年级下册《聪明的机器人》一课中,教材仅能提供寥寥无几的机器人种类,要让学生就凭教材中的几种就对机器人有更多认识是相当困难的,难满足教学的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我利用网络的学习资源,把《聪明的机器人》一课中学生需要的部分资料收集整理好,再在网络上收集大量的图片进行整合,以网络形式供学生参考使用。通过网络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知识、信息、图象、文字作为表现形式,以场境状态弥漫空间。这个虚实融合的整体仿佛把学生带到了机器人之中,感受到了活灵活现的精彩的机器人的特殊功能。激发起学生的兴奋点,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快使课堂“活”起来了。
四、课题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利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而且巩固了知识。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范围和规模,提高了教育质量和规模。本学期五年级课题研究成果:
1、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教学有拓展式的尝试和认识。
2、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方式,使美术教学质量最大化。
3、应用信息设备与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常态化和日常化
4、保持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让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发展。
5、培养起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获取美术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6、加强学生审美感受,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7、运用多媒体,加强教师演示指导,实现了美术高效课堂。
存在的问题表现在:
1、
2、
总之,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象征。多媒体化、网络化拓展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新形式,信息技术在美术学科中充分发挥着网络及各种多媒体资源的优势,灵活地运用现代媒体展开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探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是一种创造性地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两者的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我要继续加强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合理利用多媒体,发挥多媒体的最大优势,提高美术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