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题研究第一轮阶段小结

(2012-06-15 15:11:58)
标签:

信息技术

《恐龙》

学习环境

课题研究

课堂

杂谈

分类: 信息技术与环境研究

课题研究第一轮阶段小结

——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打造高效课堂

    美术教育属于艺术范畴,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要想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视觉,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表现及其动手能力,在短时间内尽快产生实效,实现教学目标,打造高效课堂,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的新手段, 在美术课中广泛运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就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自我校承担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有效学习研究》的任务后,我在网络上收集图片和课件、幻灯片、及其获取的美术相关的信息,如美术史、文化历史背景,了解更新的美术教育思想等,整合信息资源为教学做铺垫对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对这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做一小结:

1、创设环境、营造氛围。

    创造是人的基本潜能,而身心自由是创新潜能得以开发的基本条件。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学生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去营造一个“对味”的学习环境。环境有社会大环境,也有课堂小环境。信息技术可为创设学习环境,营造学习氛围提供有力的支持。

品茶,讲究环境。品画如品茶,营造适当的环境对学生学习和理解作品的内涵大有裨益。例如《秋天的景色》一课中,我利用网路收集资源,制作课件,教学中引领学生赏析课件,播放秋天的景色,天气转凉了,叶子落了,树叶有红、黄、紫、绿,庄稼成熟了……秋天给我们的印象是丰富多彩的,五彩缤纷。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秋天的美丽!“美丽的景色:秋色宜人,秋叶寒江,秋意深浓,一丛火红,一树金黄,枫林尽染,秋叶寒涧,叶落知秋,一叶报秋……”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秋景之中,在视觉、听觉上同时经历多层次的享受,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征与变化,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2、  提供资源、拓展教材。

    教材中每一课围绕主题提供的资源总是相对有限。如四年级下册《恐龙世界》一课中,教材仅能提供寥寥无几的恐龙种类,要让学生就凭教材中的几种就对恐龙有个认识是相当困难的,难满足教学的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我利用网络的学习资源,把《恐龙》一课中学生需要的部分资料收集整理好,再在网络上收集大量的图片进行整合,以网络形式供学生参考使用。通过网络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知识、信息、图象、文字作为表现形式,以场境状态弥漫空间。这个虚实融合的整体仿佛把学生带到了远古时代,置身于恐龙群中,感受到了恐龙世界的神秘、虚幻。在这样的氛围中,课堂上时而传出恐龙的吼叫声,时而传出学生的赞叹声,课堂气氛“活”起来了。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很快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3、  教学展示、形象直观。

    为了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辅助手段。如课件、游戏,欣赏故事、音乐,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教学。因为多媒介的使用,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如透视规律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利用多媒体演变展示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如我在教学“漂亮的花边”一课时,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存在漂亮的花边的实物图片时,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把生活中的铁栅栏、花围墙、生活中瓷器上所呈现出来的漂亮的花边实物拍摄下来,通过剪辑播放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的花边,节省了学生的学习认识时间,教学效果较为满意。

希望今后跟进之处

    展示评价,反馈信息。传统的展示评价,多为将学生作品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贴到黑板上,教师可以给予优点及不足的评价反馈。这样评价时效短,又无法从时间上纵向观察一个学生的发展过程,因而激励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课堂展示能将学生作品收集整理选择作品,利用电脑投影仪、校园网络或班级博客上展示,并给予当面的点评,既直观又及时。长期积累,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作品数据库,学生和教师都可以任意查看和打印学生各个时期,乃至每一节课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发展轨迹就十分明显,既有利于长期激励学生,又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美术教学就不再是单纯的经验积累,更是有数据支持的科学总结。

    总之,媒体的运用目的是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发挥其优势,促使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以人为本,从课堂的实效性出发来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