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孩子需要的?——谈对一堂好课的认识
(2012-04-30 07:05:42)
标签:
杂谈 |
分类: 作品赏析 |
由赵红亮 数学发表于2012年04月 16日 星期一 11:04
——谈对一堂好课的认识
究竟什么样的一节课是好课呢?是教学中知识目标的有效落实?是孩子的能力得以提高?还是一节看似众星捧月般的表演?虽然我们曾徘徊过、也在不断修正着,但无论如何当我们把目光投给学生、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朝着好课一步步努力的步伐。
让我们再回头来看《一堂“失败”的好课》,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和教师共同经历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过程探索,虽然孩子们在探索的路途中走的磕磕绊绊,甚至是还有很多困惑,这都是学生自我冲突、自我建构知识过程的真实体现。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探究的激情、探究的方法,这恰恰是这节课的优点所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一节“好课”!
原因有三:第一、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目标的到位。虽然这节课看似知识目标没有落实,但是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探究的方法,这种方法将对孩子的终身有用;第二、真实的课堂是最美的课堂。课堂中教师还原学生的真实思维冲突和认知困难,没有可以隐藏或抹杀学生的真实,也正因为这份真实,这个课堂才带给我们思考的价值,试想我们把知识硬生生的塞给学生,学生作为容器的接受又会是怎么样的一番景象?第三、课堂定位的准确。这节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围绕学生的困惑展开试验,讨论,并不是教师的表演或展示。
当然课堂永远是有遗憾的,正因为这份遗憾我们才会对好课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这节课的缺憾在于没有很明确的试验目标,导致学生的试验方向不明确;另外当试验效果不明显时没有很好的架起抽象与直观之间的桥梁。如果是我来上这节课我会在以下两个方面强化。第一、使学生明确实验目标。本节课重点是学生在自我探究中体验和认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特征,它的前提条件是“同样多”即“量”的不变而“体”的变化。在实验之前我们引导学生观察液体位置,在试验之后再次观察位置,有什么变化?有没有增加液体?为什么没有增加液体的情况下有这种变化呢?这样学生会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第二、借助多媒体演示突破认知难点。学生对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没有认识,这属于学生的认知难点,在这里利用多媒体对显微镜下的分子变化进行演示,学生能很直观的观察到变化,也就不会有案例中的纠结了。
每个教师都经历过对课堂的磨砺过程,正是这一“磨”让我们对课堂的认识逐渐深入。我在2006年参加全国新世纪课堂教学展示时对自己执教的《认识角》,也经历了认识不到位到逐渐深入的过程,最初执着的情境图引入的缺陷也在辨析中初显端倪。我在网友和朋友的帮助下最终做出的调整;对我印象很深的一节课是来自全国第八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会上一节课,这节课来自山东的《圆的面积》,教师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引导了三次有目的的探究活动,这三个活动一次比一次深入,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思维拾级而上,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这期间多媒体也发挥了它不可或缺的作用,就是对圆转化成长方形份数逐渐增多的过程,学生在现实中试验达不到的多媒体达到了,教学难点在这里得以突破。学生的能力也获得了提高。
站在课改实施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早已明确,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我们该如何从学生出发,点燃他们的探究热情,激发创新能力?是我们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当然对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的探索也无法停歇。让我们一直在路上,在路上是一种姿态,是我们探索的进行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