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汉字趣探:百家姓之寇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寇,会意字,读作kòu。甲骨文字形上下结构,上为宀[mián],下左为元,下右为攴[p]。周代金文与甲骨文大致相同。战国时期金文将攴替换为戈,竹简继续承接周代金文。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寇。异体字有、冦、宼、窛。本义入室持械打人。
寇由宀、元、攴三部分组成。宀指房屋,元指没有戴帽子的人,攴的甲骨文是一只手拿着一根棒子。三部分组成一个画面,讲述一个故事:有人侵入室内,手持棍棒打向一个没有戴帽子的人。战国时期字形把攴替换为戈,很明显指兵祸,即军事入侵。此字形没有流传下来,但字义融入寇字。
《说文解字》:寇,暴也(寇,施暴的意思)。这是引申义,不是本义。
入室打人的目的是为了掠夺财物,引申为行凶抢劫。《尚书·周书·费誓》:无敢寇攘,逾垣墙,窃马牛,诱臣妾(不许抢夺掠取,跨过围墙,偷窃马牛,骗走别人的男女奴仆)。
引申为盗匪。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北与寇往来其间(元兵与盗贼往来其间)。
由入室施暴引申为侵略者,敌人。《尚书·舜典》:蛮夷猾夏,寇贼奸宄[gu](蛮夷外族侵扰我华夏,抢劫杀人,造成外患内乱)。如,盗寇,贼寇,日寇,越寇,敌寇。
引申为入侵。《左传·文公七年》: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战争起于内部叫做乱,起于外部叫做寇)。《吕氏春秋·孟春寇字纪第一贵公》:大兵不寇(正义之师,不去劫掠为害)。如,寇边。
引申为砍伐。《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山上树木成材后招致砍伐;燃烧的油膏自己燃烧自己)。
寇字的衍生字不多,都与寇字本义或引申义有关:
1.簆,kòu,简化字写作筘。织布机上的主要机件之一,形状像梳子,用来确定经纱的密度,保持经纱的位置,并把纬纱打紧。这种部件为竹子制作,因为插入经纱之间,古人用簆命名它。又因为其作用是扣紧纬线,又叫作筘。
2.,kòu,《尔雅·释鸟》:鵽[duò]鸠,寇雉,又叫沙鸡、鹅鸠、突厥雀,状如鸽子。在唐与东西突厥的战争中,此鸟成为唐军观察敌军是否行动的信号,或者说,突厥是大唐的敌人,敌方飞来的鸟,就命名为。本义敌人那边的鸟。
3.滱,kuò,或为氵+省声。古水名,即今唐河,唐朝之前称滱水,指今自山西省浑源县南部的翠屏山,流经山西省灵丘县,出太行山入河北省保定市的涞源县、唐县这一段河流。这里曾经是隋唐与东突厥的边境,或有沙鸡()出没,又是突厥入侵的信号,称为滱水。
4.蔻,kòu,指草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在我国广东、广西、台湾、海南等地。或许其果实呈圆形,似人的脑袋,收获时如同入室打击人的脑袋一般去掉外壳,入药部分更似人脑。于是,人们就给这种植物取名蔻,又叫豆蔻。为了与肉豆蔻相区别,又称草豆蔻。草豆蔻每年二月开花,状如橄榄球,总体白色,顶端嫩红色,晶莹剔透。杜牧在《赠别》中写道:“娉[png]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风姿绰约正是十三年华,像一朵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从此,豆蔻年华就指少女。
现代寇姓,源自汉族和少数民族。其中,汉族的寇姓来自古代官职司寇,少数民族的寇姓为音译。
据文献记载,寇姓来源有:
1.以先祖官职为氏。周武王时,昆吾人的后人苏忿生为司寇,其后代有以其先祖官名为氏。出自姬姓。周成王时,康叔姬封因为平定三监之乱有功,改封于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成为卫国第一任国君,又担任成王的司寇。其支系子孙以其官职为氏,称寇氏。另,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的子孙为卫国司寇,其后人以寇为氏。出自子姓。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的第十七世孙,春秋时宋国大夫公子鳞任宋国少司寇。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官职为氏,称寇氏。
2.源自少数民族。南北朝时,鲜卑族中有古口引氏,入中原后,汉化时,取发音近似的寇为姓氏。辽东乌桓族有寇姓。满族、蒙古族以姓氏的音译取一汉字,写作寇。
如今寇姓人口数量约27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279位。
诗曰:
寇指入室棒打人,
引申强盗来入侵。
山木自寇材招祸,
司寇专责犯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