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趣探:百家姓之秋

(2019-08-08 22:56:30)
标签:

杂谈

汉字趣探:百家姓之秋

汉字趣探:百家姓之秋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秋,会意字,读作qi。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有两种:一只头朝上的蟋蟀,身体或左或右;上下结构,上为蟋蟀,下为火。金文字形尚未发现。籀文左右结构,左为禾,右上为龟,右下为火。战国竹简字形简化,左右结构,左禾右火或者相反,有的字形是左黑右禾。篆文承接竹简字形,左火右禾,隶变后,楷书写作秋。异体字有秌,穐,龝。本义焚烧秸秆。

距今12000年前,生活在华夏大地的先祖开始进入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刀耕火种进行种植。秋天,人们采收了粮食之后,就焚烧庄稼的秸秆以增加地力。焚烧秸秆时,蟋蟀等昆虫就烧死了,有时也会烧死些陆龟。人们把焚烧秸秆的时间和发生的事情用符号记录下来,写作秋。

庄稼从种到成熟,时间在一年之中是固定的。因此,收割果实后焚烧秸秆的时间也是固定的。人们结合其他农时,确定一年的季节,把焚烧秸秆的时节称为秋。人们焚烧的是已采收了果实的秸秆,引申为收成。《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尔雅》:秋为收成。如,秋实,秋登。

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完善了历法,以适应农时。一年分成四季,焚烧秸秆的时节,正好在八、九、十这三个月,定为秋季。《诗经·国风·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如,秋收,秋季,秋天。

因为一年只有一个秋季,引申为一年。司马迁《史记·梁孝王世家》:上(汉景帝)与梁王(刘武)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将传于王”(皇上与梁王刘武宴饮,在闲谈时说:“我百年之后,传位于梁王你”)。

秋季只是一年的一段时间,引申为某一时期或某一时刻。诸葛亮《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如,多事之秋。

引申为永远。如,永保江山千秋万代。

秋天,树叶开始枯黄并掉落,给人一种悲凉之感。引申为悲愁。《礼记·乡饮酒义》:秋之为言愁也(秋就是说悲愁啊)。如,秋士(不得志的士子)。

时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引申为年老。李白《春日独酌》:但恐光景晚,宿昔成秋颜(就怕时光过得快,朝夕之间就变老)。如,秋娘(年老色衰的女子),秋颜(衰老的容颜)。

秋字的几个特殊用法:

秋毫。秋天,动物要换上保暖的细毛,准备过冬。这种细毛,称为毫毛。形容极小的事。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秋毫不敢有所近(丝毫利益不敢有所接近)。

《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治军严明,秋毫无犯)。

秋后算帐。本义是指秋收后结清欠账,比喻伺机报复。如,不搞秋后算帐之类的玩意。

秋老虎。不是秋天的老虎,而是指立秋之后,天气仍然十分火热,太热也会死人,像老虎吃人。如,今年又遇到秋老虎了。

秋千,繁体字写作鞦韆,现简化为秋千。荡秋千,是我国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在木架或铁架上悬挂两条皮绳,下拴横板。人在板上或站或坐,两手握绳,利用蹬板的力量身躯随之前后向空中摆动。或许是人们秋收之后庆祝丰收的一项娱乐活动。

秋波,夏天有洪水,河水汹涌。秋天的河流则平静温柔。于是人们用秋波比喻美女含情脉脉的眼神儿。如,暗送秋波。

秋霜,比喻黑发夹杂着白发,如同乌黑的头发上下了霜。如,鬓染秋霜。

秋水,秋天的河水。比喻女子清澈明亮的眼睛。如,望穿秋水(女子盼情郎)。

秋字本义是秋收之后焚烧秸秆,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造成空气污染。

秋姓,或许是第一个发现秸秆焚烧后的草木灰可增强地力的氏族部落。他们用符号记录下这个活动,并以此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标识,人称秋氏。

据文献记载,秋姓来源有:

1.源于子姓(公孙氏)。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仲孙湫,相传是黄帝玄孙少昊的后代。仲孙湫的裔孙叫胡,世称湫胡,在陈国当卿士,其支庶子孙以祖父之字去水为秋姓,称秋氏。

2.源于官位。殷商时期,王朝设置有大司寇,时称秋官,号称秋卿,主要职责是职掌刑律之法和牢狱。汉朝时期官吏大长秋,专责宣达皇后旨意、管理皇后所居的长秋宫诸般事务,后历朝历代多有沿设,直到唐朝。唐朝设官吏秋官正,主管天文历法。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置有秋卿之官称(实为南朝梁卫尉、廷尉、将作大匠三卿的合称)。在上述官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的,称秋氏。

3.源于少数民族。满族和鄂温克族中有秋姓。

秋姓如今人口约2.28万人,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606位。

诗曰:

焚烧秸秆是为秋,

采割禾穗称秋收。

明察秋毫若观火,

望穿秋水思悠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