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汉字趣探:百家姓之国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国,会意字,繁体字写作國,读作guó。國字的初文是或。或字的甲骨文字形左右结构,左为戈,右为口(城池),或者右为戈,左为口。西周金文有三种字形:一是“吕仲僕爵”铭文字形为左右结构,左为口字且口字上下各加一横,右为戈;二是“保卣[yu]”铭文为左右结构,左为在口字四边各加一个线段,右为戈;三是“录{冬戈}卣”铭文为全包围结构,在或字外加囗,写作國;四是“师{宀(上)袁(下)}簋”字形为左右结构,左为邑,右为或。春秋时期铭文有两种字形,一是“王孙诰鐘”、“蔡侯申鐘”字形为三面包围,写作匚+或;二是“宗妇鼎”、“秦铭勳鐘”字形与西周“录{冬戈}卣”相同。战国时期字形有两种:一是楚简或曾侯乙墓字形匚+或,二是“玺汇”及陶器字形为國。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國,简化字写作国。异体字有囯。本义须武力捍卫的氏族部落领地。
远古时期,人们用武器(戈)捍卫自己的领地或者城池(口)。这就是或的本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至殷商时期,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方国,称为方。到了西周时期,周王通过分封不同等级的诸侯,达到拱卫周王室而统治天下的目的,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说文解字》:国,邦也(国,封地的意思)。
周王称天子,整个天下都归其统治,所谓“普天之下,皆是王土”(《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周王所封诸侯的领地称國,也称邦,或合称邦国。诸侯以所封爵位相称,如宋公、齐侯、邾子等。
战国时期,几大诸侯国君各自称王。明末,国子监生张自烈编撰的《正字通》首次收录了囯字,作为國字的俗体字。《宋元以来俗字谱》(刘复、李家瑞编,1930年版)搜集的各种俗体字中也有囯字,并指出宋元以来的一些小说戏曲唱本中多把國字写作囯字。
1946年,日本政府颁布《当用汉字表》,其中的國字简化为国字。1956年,中国政府颁布《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也把國字简化为国字。自此,國字简化为国字。
国字除本义外,引申义有:
诸侯的封地。《周礼·天官·冢宰·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大宰的职责是掌管建立和颁行王国的六种法典,以辅助王统治天下各国)。
诸侯的都城。《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现在外交上用某国首都代替某国,如用华盛顿代表美国。
地区,地域。古代把中原地区称为中国,引申为地区,地域。唐·陈子昂《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峡口山位于辽阔大漠的南边,横跨塞北,是中原和夷狄的分界线)。如,北国,南国。
现代政体,由领土、人民和政权构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
特指中国。如,国学,国画,国粹,国货,国产。
国姓出现较晚,大多出自官职、先祖名字以及爵位等,来源复杂。
据文献记载,国姓来源有:
1.出自姜姓。西周至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公室宗族世代为辅国正卿,其后代就以国为氏。
2.出自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之子公子发,字子国。子国的儿子公孙侨字子产,郑国著名政治家。子产的儿子以祖父的字为氏,称国氏。
3.出自官职。西周时设国史,专职掌管记载国史,分大史、小史、外史、御史、遣史五级。这些史官的后裔子孙中,都有以先祖官职为氏的,称国氏或史氏。战国时期,秦国、赵国设置武将官位国尉,统领一千步兵,职位低于将军。他们的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职为氏的,称国氏。
4.出自爵位。战国时魏国设置爵位国大夫,用来封赏有功之臣。在获得国大夫爵位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爵位为氏的,称国氏。
5.出自赐姓。宋朝时期,红袄军有一个将领名叫咬儿,无姓。加入红袄军后取名安用。归降金国后,金国皇帝完颜守绪封其为兖王,赐国姓完颜,改名完颜用安,又称国用安。其后裔子孙及其族人中,有以国为氏的。
6.出自满族。满族郭啰氏,亦称国罗氏、古论氏,郭啰啰氏,亦称郭尔罗氏、郭络罗氏、郭博罗氏。清朝中叶以后,这些姓氏的后人有改汉姓为国氏的。
7.出自新中国被政府收养救助的孤、散、残、弃儿童。对不知姓名的孩子,各地民政福利院统一冠国姓或党姓,意在让他们长大后不要忘记党和国家的恩情。
国姓如今人口大约25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287位。
诗曰:
国字初文写作或,
持戈在手保家国。
国泰民安万众盼,
民富国强靠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