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趣探:百家姓之戈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戈,象形字,读作g。甲骨文字形大致有三种:一长竖,顶端似树叉,稍下有一横,长竖下端有一个三脚叉;上部同第一种,下端有一横托底或一横穿过长竖;在前第二种的基础上,一竖变成向右倾斜的弧线。商代金文字形承接甲骨文前两种字形,只是在上部的一横变成了一个矛头并带着绳子的样子。周代金文承接甲骨文第三种字形。春秋战国时期字形承接周代金文,也有的为了强调材质是青铜,写作鈛。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戈,鈛成为异体字。本义一种用于捕猎或战争的长柄横刃的武器。
这种长柄横刃的武器,人们把它的形象画下来,写作戈。戈由援(平出的刃,杀伤部)、内(援的尾部,用来安装柄)、穿(用来捆扎牢固的孔)和柲[bì](手柄)等部分组成。
戈作为一种武器,一般认为是青铜制作的一种兵器。《说文解字》:戈,平头戟也。(戈,一种平头的戟。)戟,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刺,旁边附有月牙形锋刃。
对于青铜戈的制作,《周礼·冬官·考工记·冶氏》有明确规定: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已倨[jù]则不入,已句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是故倨句外博,重三锊[lüè]。(戈宽二寸,内的长度比宽加一倍,胡的长度是宽的三倍,援的长度是宽的四倍。援太向上仰就不便于啄击,援太向下勾就不能割断创处,内太长就容易折断援,内太短啄击就不迅捷,因此使援与胡之间的角度稍向外张。戈重三锊,即一斤四两。)
但从戈的后起字鈛看,最初的戈或许不是青铜制作的。出土文物中有这样的戈柄,把一根硬木去皮,打磨光滑,用竹皮包裹,再用藤条缠紧,最后刷上桐油。这样的柄即结实又有弹性。戈的援,最初也许是硬木质、竹质或石质的,在人类学会冶炼青铜之后,就成了青铜质的。
《尚书·周书·顾命》:四人綦[qí]弁,执戈上刃,夹两阶戺[shì]。(四人戴着青黑色的礼帽,执着戈,戈刃向前,夹着台阶,对面站在台阶两旁。)如,干戈,倒戈,枕戈待旦。
戈盛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由青铜制作,其突出部分称作援,援上下都有刃,用以横击和钩杀,勾割或啄刺敌人,因此,古代叫做勾兵或称啄兵。戈的缺点也很明显,容易掉头和转头,使用不够灵活。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逐渐遭到淘汰,后曾一度作为仪仗兵器。
引申为兵器的统称。《礼记·檀弓下》:能执干戈以卫社稷。(他能拿起武器来捍卫国家。)如,戈殳[sh],戈甲,戈矢,戈矛。
有战争,才用戈,引申为战争,战乱。《后汉书·公孙述传》:偃武息戈,卑辞事汉。(停息武备,不事战争,以自卑之辞辅佐汉室。)
据传说,夏朝曾出现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后来,后羿的宠臣寒浞[zhuó]杀死后羿并自立为帝,封长子浇到过邑,封次子豷[yì]到戈邑。32年后,太康的曾孙少康征伐寒浞,在过邑杀了寒浞的长子浇,少康的长子杼在戈邑灭了寒浞次子豷,并把寒浞一族斩尽杀绝。
据考证,上述戈邑在今河南省嵩县西南一带。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大量出现“戈人”,说的就是住在戈的人。或许,这里的人发明了戈,是最会制作戈的人。会制作戈,当然就有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他们把戈作为自己氏族部落的图腾标识,并建立了方国戈国。
据文献记载,戈姓的来源有:
1.源自地名。夏朝时期,寒国的寒浞篡夺了夏朝的政权,派自己的次子豷去统辖戈国。后来,少康中兴,灭掉戈国。原戈国后代子孙就以国名为氏。少康复国后,又分封自己人到戈国,其后人也以戈为氏。
2.源自职业。商末周初工匠戈工,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戈工,就是制戈的工匠,为固定职业的军职工匠,根据作战的需要,随时制作和维修戈这种武器。
3.源自官位。唐朝武则天天授年间,设武官司戈,官秩从八品,主要用来授予置闲的武将,需要起用时,另授实职。其后代有以先祖官职为氏的,称戈氏。
4.源自少数民族。满族、鄂伦春等族人中有戈氏分布。
戈姓如今人口约17万(2018年),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349位。
诗曰:
戈字本指一武器,
狩猎作战很如意。
金戈铁马疆场上,
枕戈待旦等强敌。